二、傅抱石的人物故实画
傅抱石(1904—1965)是20世纪“一位才华出众、影响巨大的杰出画家”[20],更是集撰述200余万字的美术史论学者、终生潜心摹印的篆刻家和多年弦歌不辍的美术教育家于一身的学者型艺术家,生前身后负有盛名,其艺术与学术成就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画展(壬午个展)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开幕。这是傅抱石本人在“美术史论学者”和“篆刻家”之上增益“国画家”身份的转捩点,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一个颇有言说意味的事件。当时连载于《时事新报·学灯》上的傅抱石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一文是记录这一画展与傅氏画学思想及创作情形的重要文献。此文详细叙述了此次画展作品的四类题材来源,即“1.撷取大自然的某一部分,作画面的主题。2.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3.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实。4.全部或部分地临摹古人之作”[21]。通观傅氏终生画作,上述四类题材不仅可涵盖壬午个展的作品,也可认为是他在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七年半和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全部绘画题材之来源。
傅抱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典题材绘画(1949年之前的作品几乎多是此类),图绘古人、古事并传达古意。本书探讨的人物故实画,只是这类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2]
傅抱石的人生与艺术历程,大致可分作四个时期:一是早年在南昌求学、从教时期;二是负笈东渡与归国居宁时期;三是抗战客蜀时期;四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其中,抗战军兴后,客居重庆西郊赖家桥金刚坡的七年半时间(1939年4月至1946年10月),无疑是傅氏个体生命与艺术成长中至关重要之时期,其极富个性的绘画创造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般卓然诞生。
笔者认为,傅抱石绘画艺术上的“客蜀时期”,在时间上,以客居重庆的七年半为主体,还包括抗战之初傅抱石离开南京而移宣城、归南昌、赴武汉、走湘桂、迁川渝辗转流徙最终定居重庆西郊金刚坡的一年半多(1937年8月至1939年4月),和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回迁南京、1948年底因内战而避乱南昌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年(1946年10月至1949年10月)。从傅抱石的个体生命状态及其人物故实画创作来讲,金刚坡七年半与前后的近五年时间具有通贯性和一体性,而这一视角中的“客蜀时期”即是与傅氏的人物故实画创作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在空间上,傅抱石这一时期诸多人物故实经典画作题识上屡见“金刚坡下”、“重庆西郊”、“东川”等称谓,印文中也有“入蜀后作”等语。以“金刚坡下”为代表的上述蜀中地名,其含义绝非地理空间所能囿,它们“是傅抱石许许多多绘画精品的诞生之地”[23],已突破单一的“空间”概念而成为傅抱石绘画艺术中必须引以重视的元素。
就傅抱石个案研究而言,以抗战为背景的“客蜀时期”的艺术可视作一个可自成体系、独立阐释且意蕴丰赡的课题。究其缘由,概列如下:其一,傅氏客蜀时期的作品几乎全为古典题材绘画,这种完整性与其早期经常创作的传统山水、花鸟和1949年后开始大量创作的写生山水、毛泽东诗意山水等决然不同,在其一生的艺术历程中峭拔而出[24]。其二,终傅氏一生,其最重要的故实画画题及各画题的代表作品基本上诞生于这一时期。其三,学界公认,傅氏绘画个性风格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熟。其四,作为美术史论学者的傅抱石,其倾数年之心力研究顾恺之(约344—405)和石涛(1642—1707)而成的巅峰成果,如《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1940)、《石涛上人年谱》(1941)、《壬午重庆画展自序》(1942)、《中国绘画“山水”、“写意”、“水墨”之史的考察》(1943)、《中国绘画在大时代》(1944)等均完成于这一时期。其五,作为文人的傅抱石,其最真实而丰富的人格与心态呈现于这一时期。其六,作为社会参与者的傅抱石,其身份得到主流社会确认,与政界艺坛贤达交游酬酢并跻身主流文化圈始于这一时期。
缘于此种典型意义,本书对傅抱石人物故实画的有关考察,多注目于这一“客蜀时期”。
近十几年来,傅抱石日渐成为当今中国美术研究热点之一。傅抱石研究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整体。在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中,山水画与人物画双峰并峙,而相对其山水画而言,学界对其人物画的关注与研究尚显不足。[25]一方面,由于傅抱石生前以“山水画家”自名,曾自言出于研究中国画中的“线”和开拓山水画题材范围等“需要”而“偶然画画人物”[26],所以论者围绕其几次画展的研讨和评介文章也多谈其山水画;另一方面,傅抱石在1949年之后未能深入延续其抗战客蜀时期的古典题材人物画创作,而是转向为其博得重名的社会主义新貌写生山水、革命圣地山水、毛泽东诗意山水等题材,故1990年代之前,美术史论界对傅氏这几类山水画的研究远胜于人物画。这种情况已有研究者关注,如黄苗子(1913—2012)曾说:“傅抱石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创作较少,人物故实画是他中年用力最深、作品也较多的画种。由于晚年山水创作流传较广,便忽略了他的人物故实画,这对于傅抱石的研究来说,就不够全面了。”[27]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傅抱石人物故实画”,并试图将其与中国故实画艺术传统相联结,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傅抱石个案研究,亦可借之切入“故实画”这一画史专题,发现并试图解决该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
[1]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一。
[2]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99—3300页。
[3] [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
[4]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0页。
[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页。
[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5页。
[7]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
[8]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9]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54页。
[10]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73页。
[11]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78页。笔者按:俞剑华注本句为“《佛道功德》、《故事》、《人物》等图传于世”,以具体画名目之,稍嫌不妥。参见《图画见闻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24页。
[12]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79页。
[13] 《宣和画谱》卷四,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346页。
[14] 《宣和画谱》卷一,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
[15] [元]汤垕:《古今画鉴》,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468页。
[16]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760页。
[17] [清]王原祁等纂辑:《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2317页。
[18]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精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19] 笔者按:“故实画”是中国传统画学的一个概念。在后来的画史写作中,常与诸如“历史画”、“叙事绘画”、“叙述性绘画”等概念互通,而后面这些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应是受到了西方艺术史的影响。关于这些概念的提法,在孟久丽(Julia K. Murray)《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一章中有简要陈述。
[20] 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21] 傅抱石著,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5页。
[22] 未纳入本书研讨范畴的主要是两种:第一,缺少“故实”寄寓和具体情节的山水人物画,如《登山图》、《观瀑图》、《听泉图》、《归庄图》、《松林策杖》、《高士探幽》、《溪山放棹》、《携琴访友》、《风雨归舟》、《巴山夜雨》等等;第二,以人物为主的传统画题如《品古图》、《对弈图》、《水阁围棋图》、《西洲话旧图》等,诗意画题如《杜甫〈佳人〉诗意》、《李白〈长干行〉诗意》、《金昌绪〈春怨〉诗意》、《白居易〈后宫词〉诗意》、《松下问童子》、《二十四桥明月夜》、《瞿塘峡》、《九张机》等。这些作品在傅氏的古典题材绘画中数量也很多,但因其没有可以究清、考实的“故实”内容及相关人物和情节,所以不纳入讨论范畴。
[23] 傅二石:《金刚坡的回忆》,傅抱石研究会编:《傅抱石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第348页。
[24] 傅抱石在1953、1954两年创作了大量屈原和《九歌》题材,这与屈原被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以及郭沫若白话新译《九歌》著作问世有关;1956、1962、1963三年也出现了传统故实画题的回归,但集中于《二湘图》等少数几个画题,且多为贻赠亲友之需,客蜀时期诸多题材丰富、内蕴深沉的故实画皆未出现。由此可断定,傅氏1949年之后的古典题材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皆为客蜀时期所作人物故实画的延续。
[25] 关于傅抱石人物画的研究史,详见笔者《七十年来傅抱石人物画研究述评》一文(《荣宝斋》,2016年第8期)。
[26] 傅抱石著,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8页。
[27] 黄苗子:《画坛师友录》(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