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1]
〔法 律〕
1. 《劳动合同法》 (2012年12月28日)
第7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8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 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 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 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9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 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第10条 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 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 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11条 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 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 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 实行同工同酬。
第16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行政法规及文件〕
2.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2008年9月18日)
第4条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 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 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第5条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 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 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第6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 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第7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部门规章及文件〕
3.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 (1995年8月4日 劳部发 〔1995〕 309号)
12. 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4. 《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 1996年10月31日 劳部发 〔1996〕 354号)
1.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 只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 即可签订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3年5月30日 劳社部发 〔2003〕 12号)
一、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
1.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用工形式。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 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非全日制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般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期限在一个月以下的, 经双方协商同意, 可以订立口头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提出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2. 劳动者通过依法成立的劳务派遣组织为其他单位、家庭或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的, 由劳务派遣组织与非全日制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3.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 应当包括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五项必备条款,但不得约定试用期。
4.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 按照双方的约定办理。劳动合同中, 当事人未约定终止劳动合同提前通知期的, 任何一方均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劳动合同; 双方约定了违约责任的, 按照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5.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 应当在录用后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
6. 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档案可由本人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代管。
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5年5月25日 劳社部发 〔2005〕 12号)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 劳动关系成立。
(一)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 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 (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 “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 “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 考勤记录;
(五)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 (一)、 (三)、 (四) 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三、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情形的,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 任何一方均可提出终止劳动关系, 但对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劳动者, 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订立。
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四、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 (业务) 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 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 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引发争议的, 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案例指引〕
厦门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公交集团湖里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与王勇成确认劳动关系纠纷上诉案 (选自《人民法院案例选》 2009年第8辑)
裁判要点: “母公司”仅以“内部文件”的形式通知其“子公司”原有职工变更为“子公司”的职工, 应根据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 严格审查证据, 从而判断真正的用工单位。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劳动关系确已变更的情况下, 不能认定劳动者与“母公司”的劳动关系解除, 劳动者与“母公司”仍存在劳动关系, 受劳动法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用人单位应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合法处理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