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政治社会化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角度看,它属于政治文化研究范畴;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看,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效果问题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关于个体如何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研究,属于政治社会学范畴。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这样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研究”。这一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社会互构论”为主要理论视角。在经验研究中,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理论的指导或在经验材料收集基础之上的理论建构,经验研究事实上就变成了简单的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这样的研究,难于回到理论层面去和学术界的同行进行学术对话。因此,在对研究文献的阅读中,我们非常注重研究文献中作者所明确表达出来或实际隐含的理论、命题和假设。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政治社会化时所运用的理论,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结构或系统的“系统论”到注重个体能动性或主观建构的“建构论”的历程。然而,我们认为,“建构论”在克服“系统论”弊端或片面性的同时,又因片面地夸大个体主观建构的意义和作用,使自身又陷入了新的弊端和片面性。在研究的最关键阶段,我们欣喜地看到不是直接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但却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理论文献,即郑杭生教授与他的助手杨敏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经过认真阅读,我们发现,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可以将其看成是个体与政治系统相互建构和型塑的过程。这就克服了已有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系统论”和“建构论”因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弊端和片面性,因而,我们将“社会互构论”作为我们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主要理论视角。

第二,注重研究工具,即测量量表的“国际借鉴”和“本土开发”。如何测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予以操作化,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中的难点。我们首先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分解成“政治定向”和“政治参与”两个大的维度。然后,又将“政治定向”细分为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府认同四个子维度。然后,对各个维度或子维度分别进行操作化。在对上述维度或子维度进行操作化时,我们主要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国际借鉴”。把国外已有的成熟的量表引进来,添加进新的项目,在大学生中试测,根据因子分析计算各指标的负载及其信度和效度,删除不必要的指标,简化量表,然后,再用到正式的调查问卷当中。如本书中《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和《大学生对政府角色期待及其治理评价研究》这两章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就主要参照了“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gram,简称ISSP)中的《国家认同调查问卷》(National Identity)和《政府角色调查问卷》(Role of government)。又如,本书关于“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研究”,主要参照国外研究者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测验:政党社会认同测验(Parisian Social Identity Scales)和政党情感晴雨表测验(Feeling Thermometers)。二是“本土开发”。本书中关于“大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认同”的四个章节,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测量原理和思路的情况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的测量量表。这些量表都经过试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完全符合量表制作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要求。

第三,抽样调查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项研究属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自行资助的学科建设项目,经费有限,所以我们将调查地点定在北京市,重点研究北京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由于内容较多,调查分五个专题进行,每个专题的调查均采用以随机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首先从北京的高校中随机抽取大约十所学校,然后,派调查员(被调查学校的学生)进入被抽中学校的学生宿舍发放问卷,30分钟后再回宿舍回收问卷,尽量保证调查场景的“自然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第四,注重高级统计分析技术的运用。对以问卷调查法搜集到的定量数据,我们既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做了较为基础的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处理,又借助AMOS或LISREL等高级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做了比较复杂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提升了数据资料分析的层次。

第五,对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搜集到的定性资料,则借助专门的定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及核心编码,尽量按照“扎根理论”的步骤要求,在对资料进行各种分析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或将理论建构在资料之上。

综上所述,本书是一部专门探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的学术专著。无论是从所采用的理论上看,还是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上看,都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此书,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本书主要适合社会科学类专业人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士阅读。

吴鲁平

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