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创建以来,经过近30年的艰难探索与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这片学术的处女地上收获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学科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队伍也在快速壮大。然而,正如任何一门科学研究一样,当该学科研究经历了幼年的摸索成长,基本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研究模式与理论框架之后,研究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会带着更多的反思与批判审视已有研究的不足,试图改善已有的研究模式甚至创造出新的模式,这就是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学术的反思与模式创新是推动一门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促进学科繁荣昌盛的生命源泉。不管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这一学术发展的规律。在经历了初期的摸索与积累之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进入了反思的阶段。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早在20世纪初便已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的思想价值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日益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无力感,于是不断将求助的希望投放到了理论的供给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身上。这对于正专注于基础理论构建的研究者来说,要解决这一极具实践性的问题也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于是,我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频频看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类的呼吁文章,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也似乎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与理论者难以回避的心头之痛。如果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诘问是研究反思的开始,那么对研究方法的创新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反思的进一步深入和成熟。

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其他成熟的人文社会学科经验,不只是简单借用它们的已有概念或理论,更多的应该是借鉴成熟经验,创建一种能与这些学科对话的科学化研究模式。因此,一小批新生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试图从研究方法上着手,突破已有的思辨性理论分析方法,采用经验实证性研究方法研究具体问题。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中,他们还处于少数,力量还很薄弱,经验实证性研究方法基本还处于初级稚嫩的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还未理论化与系统化,但这股新生力量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增添了学科的生机与活力,也基本在原有的理论研究模式之外形成了经验研究的新模式。

本研究课题正是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之潮而生,试图以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借鉴其他社会科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讲,本研究课题,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主要具有如下两方面理论与实践意义。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特色

(1)推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国际交流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唯在中国独设,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却为全世界各国所共有。以欧美为代表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经历又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统治危机过程中,在引导民众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在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思考中以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保存了下来。积极开展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的对话,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万分重要的任务和极为宝贵的机会。然而,我国许多有心参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都面临着无数的难题:我们该同国外哪个学科的研究者交流?我们可以就哪些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有没有大家能够共享的学术话语体系?无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给这些现实性交流障碍的解决提供足够支持。这些难题带来的困惑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国际学术对话退避三舍,继续将自己囿于“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日益加深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交流鸿沟。

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一批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者就围绕着“政治社会化”这一研究主题对公民政治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非常丰富且宝贵的研究成果。“政治社会化研究”在经历了西方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开拓与耕耘之后,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甚至可以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拥有了一批专业研究队伍。虽然在西方,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但政治社会化研究者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系统对民众政治态度与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政治系统与民众的政治互动,实质上正是一种西方最接近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是我们参与西方学术对话的上佳结合点。本研究在深入考察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政治社会化为题,综合运用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概念、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政治环境,以科学化的手段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结果,无疑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

近年来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种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表现出研究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其他成熟的社会科学研究接轨的渴望。科学化意味着范畴、理论的深刻化与系统化,也意味着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合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初期,以哲学的思维方法,借助于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概念、理论,通过思辨性的演绎与推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框架是必要的基础性与前提性工作。但是如果在学科体系基本确立之后,还是一味地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研究极具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会导致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无法回应实践的需求。“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社会科学只重视定性研究,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定量研究,这是我国社会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除了定性研究之外,定量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加强定量研究。”(陈万柏、张耀灿,2007:23)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更需要理论与现实的交相辉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民众的政治观、道德观等价值观的现状、形成过程、形成规律,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与研究,社会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是不可缺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所谓运用数学,就是指对事物的实证研究中的定量研究。迄今为止,已有不少研究者探索采用实证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水平还不高,仍处于起始阶段。以问卷调查法为例,具体表现为:理论与调查脱节,调查缺乏理论指导,表现出简单化、零散化的特征,调查结果学术性较低;调查研究规范性不高,不管是在研究框架设计、变量选择、变量操作化,还是在样本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随意性,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数据分析简单化,数据利用程度较低,百分比数据往往充斥了整个研究报告,难以得出系统、深刻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常常受到一些理论研究者的诟病,甚至认为实证研究方法根本就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让偏好于实证研究的学者们有苦难言,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畏首畏尾,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我们认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是简单的经验性实证调查,更要有深刻的理论依托,不能为实证而实证,要在合适的研究问题上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西方政治社会化研究自开创以来,一直关注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个体政治态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个体政治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规律与特点等,不仅在理论阐述、概念演绎和定性分析上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而且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中的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大学生视为社会化的主体,以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方法为依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影响这些态度的因素。这些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大展拳脚的舞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结果必定会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我们在充分借鉴国外政治社会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研究问题方面来看,个体与政治系统的关系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便是实现个体与政治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这对关系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学基本问题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化。从社会学结构与行动、个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能得到更多新颖且深厚的理论支持。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除理论研究外,社会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系列经验研究方法(风笑天,2005),如侧重于行动者意义解释的定性研究方法,以及能作总体推论的定量研究方法等。充分运用这些相对科学化的经验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身就饱含经验性与实践性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3)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阶层的分化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与价值观较为单一的年代相比,当代的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中明显感受了力不从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总是难以回应现实工作中实效性的需求。即使一些关注现实的理论研究者也难以真正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因为他们往往站在政治系统和社会结构的立场上应然式地分析现实问题,很难给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真正可行的建议。政治社会化研究将政治系统影响下的个体作为研究的主体,站在个体的立场上研究他们同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与规律,更能为化解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供依据和参考。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代表着未来政治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明显感受到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地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抵触心理。由于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思维,已有关于大学生的研究很难去解决这一实际的问题。

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回答: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长期、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到底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政治价值观及政治认同感?他们对于政治系统认同感的特点是什么?哪些因素、哪种途径导致他们的这些政治态度?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应该重点突破的课题。本研究正是对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将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大学生选择为研究对象,以政治社会化为研究视角,尽量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影响下形成的政治态度,全面系统地研究这些政治态度的形成过程,相信会给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具实用性的参考价值。

2.深化政治社会化研究

(1)拓展与丰富中国社会学中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郑杭生、杨敏,2010)。自孔德以来,社会学的每一次发展都紧紧围绕着个人与社会这对基本矛盾的讨论,涂尔干、韦伯、帕森斯、哈贝马斯、吉登斯等社会学大家都在回答这对基本矛盾关系问题的基础之上展开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的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强大作用而形成了结构论范式,有的重视个体对社会的解释与建构而形成了行动论范式,两种范式形成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与“个人”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而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的必要前提。社会化就是调和社会与个人矛盾的有效途径。社会为自身的稳定与秩序向个人提供一套规范、准则与共同的价值观,个人为更好地生活于社会而接受、学习这些规范与价值,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具体化到政治领域中便表现为政治系统同个人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政治社会化,个体在接收、认同政治系统提供的一系列政治规范、价值、现实的基础上,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当前中国社会学对于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与一般泛化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具体到社会的具体领域如政治社会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当前社会化研究主要沿袭了西方社会化理论范式,站在社会结构的立场上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体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与个体的互构关系,这在以“新型现代性”为特征的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凸显了片面性。本研究借用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郑杭生、杨敏,2010),尝试突破社会学研究传统中结构范式或者行动范式的约束,以社会与个体互构为理论视角,全面、辩证地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及影响因素,不管是内涵、外延还是方法上,都是丰富中国社会学中社会化研究的一次重要尝试。

(2)深化当前中国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流入中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政治社会化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而持久的研究,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有用成果,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在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中,由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研究者们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探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特点、功能、途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受到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影响,我国研究者主要有社会教化论式和个体学习论式两种定义,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社会教化论认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和具备本社会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的过程,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陈刚,1996)。有的研究者将政治社会化机构进一步缩小到高校范围,认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指高校按照社会要求引导学生的政治学习与认同,在教学计划上安排必修的政治课程,组织各种正式的政治活动,将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内化在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之中,形成相应的政治行为(胡建华,1995:70-75)。与此相对应,小部分研究者从个体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经过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在接受社会政治改造的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政治角色的过程(孙爱军,2000;黄育馥,1986:146;刘明、高翔,2007)。还有一些理论研究者试图综合两种模式的定义,提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李元书,1998)。

目前,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的研究较少,但从理论上已经提出了“五方面说”“四方面说”与“三方面说”。

“五方面说”认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应包括政治知识、政治方向、政治情感、政治规范以及政治能力五个方面的社会化(师建康,1999;张志,2007)。“四方面说”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政治知识、政治方向、政治情感和政治能力的社会化(潘吉平,2006)。大部分研究者特别是做实证研究的学者都倾向于“三方面说”,有的认为是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参与(张光、罗婷,2006),有的认为是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龚小平、张传文、许在荣,2007),有的则认为是政治认识、政治心理和政治参与三个层面(孙爱军,2000)。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或影响因素是我国研究者讨论得最多的问题。研究者们基本对于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途径达成了共识,具体分析也紧紧围绕着这五个方面。具体来看,研究者们认为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特别是“两课”教育(聂晓光,2003;刘扬,1999;陈刚,1996;闵绪国,2006;向发意、张晓琳,2007;张光、罗婷,2006),个体政治心理特点(胡伟、池阿海,2004),大众传媒及网络(胡伟、池阿海,2004;张光、蒋璐,2006;李莎莎、耿柳娜,2008),实践活动(林怡、张璐,2007),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校园环境(朱鹰、王义银,2007;李木柳,2008;张永宁,2004),家庭(陈启焱,2002;余振、郭正林,1999)等。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者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都是应然式的泛泛而谈,对于诸如学校等社会化机构的具体影响方式和程度还缺乏科学研究,而这正是改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研究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式收集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家庭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网络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等,但还没有整体、系统地将所有政治社会化机构的影响都纳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型之中加以研究,而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明显要比只有一个自变量的相关性研究更为客观、科学。

迄今为止,我国研究者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和结果的描述性研究还非常薄弱,绝大部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的分析都建立在应然式的理论推测上,基本形成了一个现状描述的套路,即“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且列举的这些问题往往依据研究者个人的观察体会,而缺乏科学实证材料的支撑,如大学生政治冷漠化、功利化、西化、中立化等。这种方法严重制约了政治社会化的深入研究。在现状研究方面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很多研究者直接带着预先设定好的判断来分析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认为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障碍,没有顺利完成好政治社会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的研究甚至成为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如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存在着环境、心理、内容等障碍,阻碍了大学生顺利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这种政治社会化障碍表现在诸多方面等(布和,1995;刘小川,2000;刘启焱,2002)。这些研究大都建立在假说——论证的基础上,没有实证调查提供的依据,很难产生信服力,更不要谈解决障碍对策的可行性。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实证材料,对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参与等一些方面进行了测量,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张光、蒋璐,2006;龚小平、张传文、许在荣,2007;华正学,2006;张志,2007;李莎莎、耿柳娜,2008;张光、罗婷,2006;余振、郭正林,1999)。但其中一些调查研究的科学性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很多调查在样本的选取上并没有科学依据,往往选择对于研究者来说比较方便施测的群体,如某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并且很多研究的样本数量大都在100~400份之间,在控制抽样误差的前提下,这样的样本容量很难推断总体。另外,在问卷的设计上,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的操作化测量还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如简单以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和认知或者政治参与的态度来代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水平还较低。在研究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公式化地介绍或探讨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功能、途径等问题,而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机制、过程、与政治系统的互动、现状等问题还研究得很少。“一开始比较集中于政治社会化途径研究方面”“尽管在这种研究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课题……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实证资料和有定向的实验,使得这种研究带有浓重的理论演绎或理论分析色彩,并且陷于相互照搬的低水平重复之中。”(杨海蛟,2000:17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较为缺乏科学性,大多停留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和概念演绎上,多从应然的角度看问题,普遍存在重规范分析轻实证研究、重定性分析轻定量研究,还缺乏比较分析、系统结构分析,严重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质量。研究的理论视角基本还停留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模式,即系统论的视角,重视各种政治教育机构对个体的政治影响研究,而忽视个体对政治系统的主观建构过程、特点、现状等研究,更缺乏政治系统与个体的互动性研究。

中国研究者们研究视角也还有待扩展,很少有研究者将中国政治社会化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信息社会、全球化等更为宏观的环境下进行研究,更缺乏对中国公民在这些新的时代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结果、特点的研究。从研究队伍来看,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等都参与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由政治学研究者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政治社会化研究领域还有待质的提高。

本研究希望在学习、借鉴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经验的基础上,克服已有研究的缺陷,在研究视角、理论模式、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深入,以期推动与深化中国政治社会化,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当代中国大学生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定向与政治行为?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国家与世界、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持何种看法?大学生在与政治系统的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建构起政治定向的?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他们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哪些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