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湖南对策[1]
面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广东综合改革试验的新形势,湖南怎么办?我认为从总的方面说,应采取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基本方针。其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行双向开放型战略
面临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广东的综合改革试验,首先应确定湖南的基本发展战略。我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湖南省过渡区位的优势,积极参加两个大循环,实行双向开放型战略。不论是沿海省区,还是内地省区,不论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各有自己的位置、特点和优势,都应当采取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把湖南放在国际、国内大环境里看一看,湖南处于什么位置?湖南是我国从沿海地区到内陆纵深地区的一个过渡省区。一头连着沿海,一头连着内地,这是湖南省区位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大优势。当然面临着区际竞争和挑战的形势也是严峻的。湖南经济应面向两个市场,向两头开放,参加两大循环。一方面面向国内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国内市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如广东是出口第一,按照出口导向,逐步调整它的产业结构和实行产业转移。省内市场怎么办?湖南省市场的平衡就是通过与兄弟省的商品交换来填补,他不搞自给自足,不搞“大而全”,外向型经济越发展,省内自我供应的商品缺口就越大,给我们的机会就越多。我们离广东最近,交通最方便,瞄准广东市场的变化,注意它的缺口。对其他沿海省份,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采取三个字的方针,一个是挤,一个是联,一个是避。能挤进去的我们就挤,有空缺我们就填,能联合的就跟他们联合,通过联来挤;是我们的短处,碰不过的我们就躲避。挤、联、避,采取这三字方针,对广东如此,对长江三角洲也是如此。从内地来讲,沿海商品在全国市场的覆盖率是很高的,湖南省长沙市也到处是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的商品。随着他们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他们在国内市场的商品覆盖率会逐步下降,会让出一块市场,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机遇,所以我们要多方位、多方式、多渠道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参加国内分工大循环。另一方面,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我们不是沿海,但我们毗邻沿海,我们同沿海比较,有劳动费用更低、土地价值更低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怎么发展呢?一个是直道走,我们在国外、在港澳畅销的商品,能够直接打出去的,要想尽办法直接打出去。第二个办法是借道走,可以在深圳、珠海、海南等地开设窗口,办分厂、分店,借它们的政策优势,借它们的口岸打出去。还有一个办法是绕道走,通过和沿海地区搞各种联合,借它们的牌子,搭个桥打出去。另外,还可以采取更优惠的办法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搞“三来一补”。根据湖南省的情况,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不搞外向为主,也不搞内向为主,要搞双向,一方面积极打出去,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开拓国内市场,参加国内分工大循环,充分发挥湖南省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
湖南省1987年外贸出口总额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内向型结构,向双向开放战略转变,必须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下工夫。为此,第一,要发展和完善出口生产体系。出口商品生产体系,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外向型经济体系,要以国际市场多层次、多需求为导向,根据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优势,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做出全面规划;第二,要发展和完善出口销售体系,特别要完善内联港澳、外联远洋的“四点一线”和“三点一线”的销售网络和信息网络;第三,建立几个对外加工区和科技开发区。可首先在郴州、衡阳各筹建一个对外加工试验区,也是投资试验区。这些加工区除申请和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还要简化行政审批和进出口管理,并在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服务、交通通信等各方面创造更为方便的条件,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出口加工基地。同时,利用长株潭的科技优势,在长沙市建立一个科研与经济结合型的科技开发试验区。向国家申请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并用两联的方式(长沙市与株洲、湘潭两市联合,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防企业联合),组织较强的科技队伍做后盾,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第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可逐步将大部分商品出口的业务经营权下放到地市甚至县和出口值大的大中型企业,充分调动地区、部门和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二 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优化资源组合
按照上面讲的战略思想,必须调整我们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管工业、农业,都要按双向开放型发展战略调整结构。这样就必须深化改革。从农村来讲,我认为湖南省农村当前存在四大矛盾。一是土地的小规模经营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矛盾,土地分散,小块经营,形不成规模效益。二是粮农的收入低和需要加强发展粮食生产的矛盾。三是加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投入不足的矛盾。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资金、技术不足的矛盾。这些问题怎么办?一是下决心、花力气建设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一方面积极发展创汇型农业,开发型农业,能打得出去的农业;另一方面,建立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广东市场的农副产品基地。农副产品面临一个高购买力的市场,广东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买得起。广东是不想种粮食的,中央也同意他们实现70%~80%的粮食自给,还有30%左右要向外省购买。到20世纪末,广东要发展到7000万人,每年需要从外省购买约125亿斤粮食。看来,粮食价格的提高是肯定的,大概3~5年的时间,粮食收购价格要达到接近市场价格。我认为,可以看广东需要什么粮食,它越缺的我越多种,价格可以高点,从生猪来看,广东每年要从外省购进700万头,湖南1987年流入广东的约350万头。广东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我们可以摸透,建立相应的基地。第二是下决心建设一批能够逐步做到多品种、常翻新、快交货、成本低、高素质、外向型的乡镇企业。第三是下决心加强农副产品的后处理和深加工。我们有丰富的原料,为什么不可以搞食品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呢?广东和四川绵阳联营搞腊肠供应广东,我们为什么只能卖活猪,不能搞加工?可以派人到广东去学,或者重金聘请广东人来传授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问题要下决心解决。第四是逐步、积极而慎重地解决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问题,现在的农民是农副兼业。农户兼业化,青壮年平时在外面搞,农忙时又回去。一家一户一小块土地兼着搞,实际上还是一种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形成规模经营,不会有规模效益,不会有集约化经营,不能搞现代化,不能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当然,解决这个问题要慎重,我们可以提倡办家庭农场、联户办农场,股份化农场,采取一定的政策发展规模经营。特别是城郊,可以办养鸡场、养鸭场、奶牛场等,鼓励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合作。
工业也一样,工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都不适应发展双向型或双辐射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一方面,我们有优势企业,有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但受到资金、场地、设备的限制,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企业的产品没有销路,工资发不出,亏损严重,但却占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怎么办?两句话,“鼓励企业兼并,发展企业买卖”。鼓励优势企业去兼并劣势企业,优势企业购买劣势企业,发展企业买卖。这又不要国家投资,不要添置设备购买土地,把劣势企业并到优势企业中去,这就调整了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长沙已有18家优势企业兼并了30户劣势企业。有5个商业企业兼并了7个商业企业。估计一两年,会出现一个企业兼并的浪潮。如何兼并?一种是产权转让,用折价买卖,分期付款,抵押加赎买等办法。另一个就是转让经营权,同一个主管部门的企业可采取接收的办法,还可以搞法人承包租赁兼并,再就是采取股份化的办法兼并。企业兼并可以使优势企业的优势较快的得到充分发挥,劣势企业的问题得到解决,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同时,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重加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要以出口商品为龙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行工、农、技、贸各类企业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联合,逐步向集团化、联合化的方向发展。
三 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
从湖南的实际出发,在区域开发战略上应有个总体布局。我认为应以湘南为前沿,以长株潭为重心,形成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
第一,要以湘南为前沿。广东提供的机遇,它能利用的更多,广东的冲击对它的影响更大。因此,应给湘南地区灵活的特殊政策,叫作“亚广东政策”,建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建立湘南试验区,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政策,国务院要给湘南以过渡区的特殊政策。二是战略问题,不要以为有了政策就可以了,有了政策是前提,关键是政策怎么用,路子怎么走,湘南的战略要解决好。三是解决投资环境问题,包括软环境(如政策、效率、法规)和硬环境(交通、通信等)。四是湘南的两地一市要联合,建立湘南过渡试验区的经济协调组织,加强区域内联外接、内联外引的竞争能力,从而为湘南的开发和振兴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第二,以长株潭为重心,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改革,提高其开放度。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工业、交通、贸易、金融、科技和信息等综合中心。它拥有四通八达的铁、公、水、空立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它的工业总产值、外贸收购额、社会商品零售额,1987年,分别占全省的36%、25%以上,各类科技人员占全省的1/3,中、高级科技人员占85%以上。如果扩大长株潭城市群的开放度,使其能够掌握和运用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加快综合改革的步伐,将会对搞活全省经济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第三,从湖南省经济的全局上说,应逐步形成以长株潭为重心,以衡阳、郴州和岳阳为南北两翼,为南联广州、广东,北联、武汉、湖北的接力站,形成京广和湘江流域城市开放带,同时发挥其他城市的核心作用,提高全省的开放度,以加快湖南省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 加快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市场是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广东省的综合改革试验,就是“以加快培育和国内外、省内外市场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市场体系为中心,相应进行宏观经济调节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配套”。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货币化、信用化是必然的趋势,金融渗透经济、推动经济的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适应这一要求,广东的全面改革试验把金融改革,即“在国家金融宏观计划指导下,加快建立起一个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与国际金融市场密切联系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融通资金的金融体制”。作为带头的改革目标和措施。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湖南省的改革也必须加快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在金融体制改革、搞活资金市场方面,第一,湖南省的金融中心和融资网络应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经济区为基地,衡阳、郴州和岳阳为南连广州、北连武汉的接力站,并在怀化、常德、邵阳等城市建立次一级金融中心,从而形成覆盖全省、联结四方开放式的融资网络。第二,在“七五”期间应在湖南省全面建立短期资金市场。当前,同行业的资金拆借发展很快。这对加速各专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城乡、条条分割的倾向,可由各地市的人民银行牵头,组织联结各系统拆借网的拆借中心或融资公司,开展城乡和各系统的相互融资,改革各系统内的资金自我循环状态。同时,当前的资金拆借也只限于银行之间,可以发行短期企业债券,进一步把资金搞活。第三,长期资金市场,目前应以开拓债券发行市场为主,在有条件的城市如长沙可以成立从事股票、债券的代理发行、承购包销和买卖的证券公司,在衡阳和岳阳设立分支机构,试办证券转让业务,推动股票发行和做好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第四,争取首先在长沙,而后在其他中等城市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本省留成创汇均可进入市场调剂。第五,发展多种经营机构,加快银行企业化改革。在农村,一方面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可试办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在城市,除大力发展城市信用社,还可发展股份制的综合性商业金融组织,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除办好国营保险机构,还可试办地区性、专业性和集体性的保险组织。
开展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开辟城市地产市场,推进住宅商品化、私有化,开放商品房市场,这既可以引导社会消费结构,把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城市建设基金,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又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平抑市场物价,可先在一部分城市进行试点。
其他方面改革的步子也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放得更开一些。例如在工业方面,在推进承包制的同时,可以积极推行股份制。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不仅可以互相参股、控股,也可以向社会、个人发行股票。湖南省的企业集团可以到外省市参股、控股,也允许外省市企业到湖南省参股和控股,并积极探索把承包制和股份制结合起来的机制和方式。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但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过小的经济规模不能发挥农业规模经济的效益。深化农村改革,可以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农产品价格改革,推动个人承包的土地向农业专业户集中,也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创办各种形式的农场、养殖场,包括以家庭自有劳力、资金为主的私人经营的农场,合伙经营的农场,农民入股集资经营的农场。同时,鼓励城乡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保护投资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合法权利。
[1] 这是1987年12月,根据熊清泉省长的指示,赴粤考察后向省委省政府呈送的《考察报告》的对策部分。后载于《湖南城市金融》1988年第1期和《湘粤经济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