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石源华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思路和新设计,科学评估了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确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定位,提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理念,设计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战略,形成了实施中国周边外交的新路径,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和中国外交史上思想空前活跃、对外影响空前巨大的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学刊》创刊号应运而生。
首先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研究员慷慨应允将他主持的研究报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2014~2015)》在本辑发表,该报告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前沿性、现实性,使学刊创刊号大为增色。该报告指出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与结构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性调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趋稳,但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依然复杂多变,突发性事件仍难避免,风险升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新的磨合与互动,中国塑造安全环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显著增强。强调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将出现三大趋势:中国同周边主要大国关系总体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中国周边的安全热点问题,特别是“两海”问题,将朝着大局趋稳的方向发展,但个别国家如菲律宾等的挑衅行为短期内不会改变;恐怖主义威胁和互联网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将处在高风险期,需要各方加强协调与合作。上述分析对于观察未来中国周边安全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周边外交综论”栏目刊载的另一论文是石源华、祁怀高合著的《未来十年中国周边环境的新挑战与周边外交新战略》,该文分析未来中国周边环境将面临五方面挑战:周边国家对华疑虑增加与域外大国介入加深的重合,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的错位,海上安全挑战与陆上安全问题的并发,亚洲地区多边架构和倡议的竞争,边疆发展滞后与周边环境恶化的联动;并提出了五方面的对策方略:消弭周边国家和外部大国对我联合制衡,调试中国自我认知与周边对华认知,维护海权与维护陆权并重,提出“一带一路”和亚洲区域多边制度设想,统筹边疆发展和周边外交两个大局,并提出了包括中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南太平洋六大板块在内的“大周边”概念,值得研究者关注。
在“亚洲新安全观”栏目刊载了李文的《习近平主席的亚洲新安全观》和夏立平的《论亚洲新安全观与中国》,前者着重论述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涵,强调亚洲新安全观可以使多元化、多样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促进共同利益,扩大共同安全,推进合作安全,促进发展安全,实现可持续安全;后者则更多论述亚洲新安全观的战略意义,指出亚洲新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国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续和发展,是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的,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是对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宣示。
“‘一带一路’研究”栏目刊载了李皖南的《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思考》和徐波的《中国外交:从历史资源中汲取正能量——对丝绸之路与郑和远航的比较》。前者强调“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发展的大手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强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来自国内外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作者在对机遇与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思考。后者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在行为性质、时代背景、出使目的、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颇多负面资产,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合作的诉求与目的。援引此事作为中国与他国和平友谊的象征,恐难起到预期的作用。丝绸之路则在长期历史中以正能量为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世界眼光、开阔胸怀、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与今天的中国外交诉求有更多契合。作者主张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不妨少提郑和,多谈丝路。作者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无疑的。本栏目还刊载了石建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现状综述》,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提出以后学者所做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评述,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经济文化视角”栏目刊载了郭延军的《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治理:政策评估与未来走势》和王晓秋的《论文化交流与改善东亚国际关系》两篇文章。前者以考证见长,论述了在澜沧江—湄公河水电开发中,中国在上游的开发活动及中国在流域治理中的政策,分析了过去中国的政策特点是积极而有限的合作,提出目前中国应结合流域水资源治理的新形势,变有限合作为全面参与,主张以流域水资源治理为重点和切入点,在宏观和战略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服务中国周边战略。后者则以精辟的议论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并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样使其有助于改善与邻国相处之道,促进东亚国际关系回到睦邻友好、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周边看中国”栏目刊载了包霞琴的《战后日本学界的现代中国研究:演变与特点》和张弛的《韩国学界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评估及其启示》。前者梳理了战后日本学界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演变与特点,特别对冷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对于现代中国研究的机构、议题和群体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日本学界研究的新特点反映了日本对华认知的改变与重塑,中国的快速崛起给日本学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后者则考察和分析了十八大以来韩国学者在观察中国周边外交转型问题上分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攻势外交”三派。三派学者的观点反映出韩国学界对中国周边外交发展的不同评估,其中不少宝贵意见对反思我国周边外交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开拓未来周边外交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两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周边国家学术界对于中国崛起及其变化的观察,对于研究中国周边外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边国情分析”栏目刊载了赵卫华的《〈中国工程〉与越南的“双向制衡”战略》,作者考察了在中国加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的双重背景下,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逐渐转向以中美两国为核心的“双向制衡”战略的历史经过,指出越南新领导层实施《中国工程》是为了研判中国崛起对越南的影响以及统一内部思想。该工程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未来东亚极可能是中美G2格局,中国为确保复兴大局将力避对越使用武力,因而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使中美相互制约,同时在中国崛起前争取南海争端实现阶段性突破是越南的最佳选择。2014年的中越关系波折虽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越南造成的,但斗争的结果是越南重回“双向制衡”路线,该文对于认识中越南海争端的根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评”栏目刊载了孔令杰的《中国领土争端中的合作与冲突:由〈强边安邦〉一书说开去》,指出弗拉维尔博士所著《强边安邦》首次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角度,构建了关于国家在领土争端中决策动因的理论,考察了新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政策,剖析了促使中国在绝大多数争端上采取合作策略、在少数争端中采取对抗策略的动因,并预测了中印边界、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等未决领土争端的走向。作者认为该书对领土争端中的冲突与合作研究及中国处理未决的领土争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奚溢的《〈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评介》,评论介绍了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丛书第一部、祁怀高等的新著,认为该书具有政策研究的学理性、形势研判的前瞻性、战略分析的整体性、调研材料的实践性等四方面特征。
本辑“会议综述”刊载了李宁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学术研讨会综述》,全面介绍了由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智库复旦大学亚太区域合作和治理研究中心、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该会对于了解和理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周边外交的风格和精髓,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的创刊出版得到了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胡德坤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教授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各位同仁信强、方秀玉、郑继永、邢丽菊、涂怡超、徐海燕、刘舫等的热心关注,上海外国语大学忻华副教授协助了本刊的英文译校工作,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资助了本学刊的编辑和出版,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石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