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到底谁在说假话?

这位官员还有意驳斥了刘玉琴《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一文中所提到的其他几处信息。其用意很明显,暗示大家,那是一则不实报道。

对于一些媒体来说,能把水搅得越浑越好。如果真相一下就弄清楚了,谁还追着你的报纸读呀?就是要真真假假,才能把读者的胃口都给吊起来,今天来点真的,明天来点假的,或者如人妖姐姐玩玩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遮一点露一块,穿着比基尼在你面前晃来晃去,晃得你云山雾罩。

“东北一位大学教授”也很快被媒体找着了,他就是钟敬文先生的大弟子,辽宁大学知名教授乌丙安先生,时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

有意思的是,有些记者在文章中这样介绍乌先生:“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某大学教授冰庵(化名)”。我当时不太明白,把别人的身份都具体到这个份上了,还在遮掩什么?如果真想保护乌先生的隐私,为什么又要用“冰庵”(暗指“丙安”)这样的化名,这不摆明了是脱了那块布来出那种气吗?

有一些报纸为了显示自己的独家之处,还含沙射影地踩着《人民日报》向广大读者示好,把自己打扮成唯一能“详尽披露事件来龙去脉”的样子。有一篇被反复转载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5月6日,国内一家权威报纸的一则有关亚洲某国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引起了大大小小网站、报纸竞相转载,而各大网站的数千名网民对此也热评如潮。但众多网民在对端午节被外人欲抢先申报表示遗憾的同时,也对这则消息因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产生疑问。[7]

接下来告诉大家,“昨日(5月8日)下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记者将电话打到乌教授家里,乌教授坦承是其本人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反映了此事。随后,76岁高龄的乌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乌教授首先告诉记者,此前的报道有些出入。他说,其实,前不久他只是收到了亚洲某国的一封邀请函,让他在某月某日到该国参观他们的端午节活动并在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宣扬该国在保护端午节上的先进之处。

“邀请函里根本就没有提及要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之事。”乌教授表示,他只是在与该国的学者电话聊天时听他们说“以我们现在过端午节的规模和气派,申报文化遗产完全没问题”略知一二。乌教授说,该国暂时并没有正式声明要申报,他之所以给文化部发急件,是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我国文化遗产被他国成功申报的并不少,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又被别人抢先注册了我们就真的说不过去了!”[8]

这则“详尽披露事件来龙去脉”的报道与《人民日报》“据可靠消息”的报道显然有很大出入。也许其中一条是假新闻,也许两条都是假新闻。总不成两条都是真新闻吧?除非当事人自己在前后两次事件中至少说了一次假话,而两家或其中一家报纸上了当事人的当。

图1—2 许多学者都曾论述过,端午节很可能起源于祓除或避邪的仪式活动,南方各地不仅有挂菖蒲、艾蒿、蒜头的习俗,还有贴天师符、喝雄黄酒、洒雄黄酒等习俗。在传说为屈原故里的湖北秭归县,甚至还有用艾叶煮水为儿童洗澡的习俗。施爱东摄,2013年。

十 天才韩寒,公民楷模,光明之子

史诗英雄都具有超凡的能量。“古往今来,比韩寒还要小得多的文学神童,屡见不鲜。但是,像韩寒这样的既能获得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又能发表长篇小说,却仍然语文基础课考不及格恐怕还真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韩寒绝对是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学神童的奇才。”[115]

对英雄韩寒的包装可以分为两种话语策略。一种是直接称之为“天才”,路金波就曾公开宣称:“我是‘韩寒天才论’的一贯鼓吹者。我赞赏他的文字天赋,更在许多事情上发现他的人格魅力:正直、善良、悲天悯人、有趣、坦荡——我称之为‘新一代中国人的最好基因’。”[116] 天才的理由非常简单,以媒体人李海鹏的话为代表:“他言人所不能言,为人所不能为,他鼓舞了年轻人,鼓舞了梦想,鼓舞了无数的‘自我’,甚至给这个古老的国家以身体力行的教益。”[117] 基于同样的理由,媒体人钭江明认为韩寒“他一直走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118]

但在当今社会,要把一个人直接指认为天才,容易引起公众反感。“天赋韩寒,他不仅让人嫉妒,也会让很多人自感惭愧。”[119] 聪明一点的做法是,把韩寒塑造成一个“反天才”,也即“非正常社会的正常人”。这一点以学者孙海峰的观点为代表:“韩寒只是一个正常的青年,在这个变态时代里反而显得稀缺罢了。他的精神气质是平民式的,与满脸崇高的圣人英雄背道而驰。韩寒激活了人们对常识、常理、常情的回忆。”[120]“正常”,往往与公民、平民、普通人捆绑在一起,是人们用来对抗“反常”的一种话语标签:“韩寒其实就是一个不怎么正常社会里的正常人,或者比较接近正常的人。通常的那种名利欲望和野心,那种生存压力,那种不得不然的曲意奉承,他那里都没有。”[121]

一个没有欲望没有缺点只有优点的“正常人”恰恰就是“非常人”,这样的话语策略其实就是披着“正常”外衣的“非常”。作家慕容雪村总结说:“韩寒从不卖弄,只讲常识,到现在为止还没出过错,有些人天生离真理很近,韩寒就是这样的人,不吝赞美地夸一句:一个没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能明白如此多的道理,他就是天才。”[122] 第一个将韩寒比作鲁迅的媒体人梁文道则说:“韩寒的杂文写得非常聪明,他对这个时代所引起的效应,让所有的年轻人愿意去看,愿意去理解,甚至愿意去相信他所写的那种东西的魅力,这个东西再写下去,再过几年,也许韩寒就会变得像过去的鲁迅一样。”[123]

沿袭这种话语方式,网络名人王功权认为:“韩寒思想独立,精神自由,不随波逐流,敢于担当,以自己犀利的笔不停地写出勇敢正直的文字,有高贵的人格追求。他不酸腐,不市侩,不麻木和无为。他是一个觉醒的公民,是微笑着站立起来的公民,是青年公民的楷模。他和热爱他的数万计的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124]《南都周刊》的封面文章《公民韩寒》正是借助这种叙事策略,为韩寒特制了一张“公民”标签:“他始终不吝于站在别人的对立面,被触怒的人恨不得打死他。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位高中没毕业的年轻公共知识分子有很高的评价,网民称其为‘一个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角色,韩寒并不显得很有兴趣,他说自己只是在由着性子去做,是作为一个公民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125]

“公民韩寒”的叙事策略是:先把天才包装成公民,再把公民概念转换成我们每一个人,于是,韩寒就成了我们自己:“韩寒太普通了,普通得跟我们每个人几乎一模一样。但这才是韩寒最有力量的地方,他越是普通,他就越有普遍性,就越是可以推广。他具备的很多元素,的确都平常,的确我们都具备。”[126] 同样,我们也成了另一个版本的韩寒:“我们的社会除了光鲜的赢家之外,还有一群沉默而愤怒的人,他们是另一个版本的韩寒,曾经更有活力,更有主见,却历经挫折。我乐见韩寒成功,是因为乐见每一个当年的叛逆孩子都能拥有宽广的人生路。”[127] 孙猴子一根汗毛,可以变成一个猴子;韩寒一根寒毛,也可以化成一个公民。所以,保护韩寒,也就是保护公民权力,保护我们自己。

韩寒是有大智慧、大能量的,学者熊培云坚信韩寒“有朝一日能当大任”,力主将“公民韩寒”进一步升华为“光明之子”:“韩寒不傲慢,他的智慧大于知识;他带着悲悯抗争,他在做一个有底线、有谋略又不失宽容的光明之子。他尽一切可能不让自己滑向黑暗,而且他做到了,至少到目前是这样。他把安迪的锤子放进了《独唱团》,让我相信他一时的委曲求全皆为自由而来。他理解了这个时代,也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开创一个时代。”[128] 当方舟子们要把韩寒拉下神坛的时候,韩粉一再申辩:“韩寒不在神坛,他不是旗手、不是代言,他是凡客,他就是在我们身边的小镇青年,他了解这群同龄人和这个世界,他接地气。”[129]

媒体人李亚曾总结韩寒价值的四个方面,即公民精神、悲悯情怀、智慧启蒙、理想追求。2012年初韩寒败走麦城,李亚特地给方舟子发过一条求情短信:“从大局出发,我觉得中国需要韩寒这面青年领袖的大旗,您得包容点。”[130] 是啊,正如一些媒体人所宣称的,韩寒是中国“最后一个希望,最大一张王牌”,“造就一个韩寒,需要五千年的等待”[131],这容易么?

十一 神的矛盾属性是不可调和的

在结构主义看来,一切神话素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就是二元对立,神话总是借助矛盾来展开叙事[132]。“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的神话人物的特性,即,同一个神具有互相矛盾的属性,例如,他可能是善的,但同时又是恶的。”[133] 韩寒就是这样一个箭垛式的英雄,可以集各种矛盾于一身:“他可以在15岁的年纪博览群书,数量多到常人毕生读不完,质量好到无数典故可以熟练运用;他的思想和行为可以随意穿越,可以一边疯玩一边大量写书,可以熟练运用外语而不必记住单词,可以在年少时分掌握中年心境,可以作为赛车国手的同时如诸葛孔明般洞悉天下。”[134]

韩仁均一直在努力塑造韩寒“学习成绩不好,道德品质优良”的奇才形象,他笔下的韩寒,从小聪明伶俐,只是无法适应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是,“儿子很正直诚实,能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品德不错”,“单就他那实事求是不说假话这一点,我就认为韩寒很诚实”[135]。同样,在韩寒的支持者眼中,韩寒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公民典范:“韩寒很有力量的地方,在于韩寒很干净,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那种小肚鸡肠,那种乡愿,那种野心和虚伪,在韩寒这里都很稀薄,基本上接近于没有。相对于知识分子的城府和模糊面目,韩寒倒显得清清楚楚,一清二白。”[136]

不过,邻居们眼中的韩寒却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韩寒是独子,从小很调皮,甚至还有些痞气。比如,他会在练习足球时瞄准村里人的玻璃,踢碎了就跑。还有些时候会用大富翁棋盘游戏中的假美元糊弄小贩买东西,尽管这并没有成功。偷西瓜、草莓更是常事。”邻居韩春平就说:“我小时候,妈妈不喜欢我和韩寒一起玩。韩寒能言善辩,我说不过他,每次惹了祸都会推到我身上。”[137] 甚至连韩寒的好朋友也不认为韩寒是个爱说实话的人:“本想让不知情的人认清一下韩寒的胡说八道,后来一想,算了,看他口无遮拦到几时吧。”[138]

对于韩寒舌战群儒的超凡口才,也许还是亲密战友路金波的评论最靠谱。据说路金波旗下的作家经常在一起玩“杀人”游戏,“杀人水平最高的还是韩寒,因为他很会撒谎。这除了跟他会编故事有关,跟他需要摆平1、2、3、4、5号不同女生也有关——总要说不同的话和理由来应对吧,不能穿帮”[139]。会编故事,这也是韩仁均对韩寒的评价:“二三年级的时候,韩寒写作文就开始‘虚构’情节。他似乎从未为许多小朋友都感到头痛的写作文头痛过。”[140]

在媒体人眼中,韩寒贪玩好色,是个真性情的天之骄子。当记者询问韩寒每天都做些什么的时候,韩寒回答说:“也不做什么,睡睡觉,玩玩,看看碟,然后出去玩玩,看看书。”[141] 在路金波等人的叙述中,韩寒的日常生活一般就是踢踢球、打打牌、泡泡妞。不过,这个答案是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面对倒韩大军,远见卓识的韩仁均清楚地意识到了“神话思想总是从认识对立关系逐步发展到解除这些对立”[142] 的重要性,因此对同一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韩寒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应酬和交际的人,别人可能在玩的时间,他在想东西,写作,阅读,练字,练车。虽然他口头上不承认,一直说他在玩,但这个就好像一个考试很好的学生喜欢说他在家里从来不复习一样。没有想到,他的努力反而成为了他的过错。”[143]

韩寒自从退学之后,每年都有新书出版,十三年间,计有近20部专著[144],更为传奇的是,他还是中国最好的赛车手之一,此外还要编杂志,出唱片,接拍广告等。写作和赛车,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就像举重和刺绣一样,其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是完全异质、难以兼容的,所以麦田质疑说:“赛车是一项非常需要时间、精力、注意力和体力的运动,需要大量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如果一个人能在赛车领域做到全国冠军这么专业的水平,他怎么还能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比如持续、大量的写作?”[145] 麦田不能理解,是因为麦田不懂神话。

面对麦田、方舟子等人的“代笔”质疑,路金波辩护说:“你可以说韩寒写得不好,你可以说韩寒懒,说韩寒不学无术,这些我觉得我都同意,但是他不可能是小偷。”[146] 可就是这个被路金波称作“懒”且“不学无术”的年青人,在当代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迹,被数以百万的追随者们奉若“天才”,被许多知识分子称作“当代鲁迅”,甚至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中国大学教授加起来对公众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147]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变脸”表演艺术家,韩寒枪挑现代诗坛的时候,曾居高临下地教训诗人:“你们的可怜就在于,只要我哪天兴趣过了,不玩你们了,你们就再次退出人们的视线……你们有多么踊跃想跳上舞台唱两句,舞台稍微高了点,你们诗人就自己人踩着自己人往上蹬。我笑你们跳,我吹口哨你们叫。但是当我走了,聚光灯和观众就都没了。你们爬上来后,就用手机的光照着自己互相表演吧。”[148] 可是,换个场合,韩寒迅速就能把自己妆扮成一个屌丝代言人:“我们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这个剧场归他们所有,他们可以随时让这个舞台落下帷幕,熄灭灯光,切断电闸,关门放狗,最后狗过天晴,一切都无迹可寻。”[149]

同为韩阵营的媒体人,李海鹏认为韩寒是个骄狂的勇士:“你几乎不可能让他尊敬某个作家或者学者,甚至于你怀疑他根本不钦佩任何人,除了他自己。他的骄狂几乎是刺目的。你只是不能低估他的自由自在和不落窠臼的能量。”[150] 何东却认为韩寒是个低调的性情中人:“韩寒,他如此的低调,却还时时处于浪尖,被人说成哗众取宠。他如此真性情,却总是被人故意曲解,说成小人得志。他如此热爱生活,却被说成是生活放荡不羁。他捍卫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却被说成是刻薄、口无遮拦;唉!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隐藏了太多太多的偏见。”[151]

面对《三重门》代笔的质疑,韩寒理直气壮地说:“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152] 有网友依据韩寒在《那些事那些人》一文中提及的“乐子”,以及谭旭东《曾经有过的……》提及的“小陆”,推断陆乐是韩寒留级后的同学,1999年9月之后才认识的,相处总共不超过半年[153]。此外,韩仁均也在《儿子韩寒》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此书早在1999年4月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而且有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做时间坐标:“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154]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颊宗培的回忆也证实了他们早在1999年初就收到《三重门》的书稿。也就是说,《三重门》完成的时候,韩寒和陆乐可能还不认识。不过,《南方周末》的访谈却又暗示陆乐确实是韩寒第一次高一期间的同学[155]。种种扑朔迷离,如同高唐神女的神秘面纱。

关于《三重门》的写作时间,韩家父子有无数矛盾的叙述。为了解释《零下一度》的文字为什么比《三重门》幼稚,韩寒说:“《三重门》出版的早,但写的晚,《零下一度》出版的晚,但写的早。”[156] 但他又忘了自己在《零下一度》的自序中曾经说过:“我曾想用和《三重门》一样的文字来写《零下一度》,不幸发现自己暂时失去了那种翻来覆去玩文字的能力。”此一时、彼一时,答案只与当时的语境有关,需要说早就早,需要说晚就晚,正如一位网友指出:“韩寒以前说从来不看名著,现在却不停地在证明自己看各种名著。他的周末不是在踢球就是在写作,至于到底是踢球还是写作,那要看他接受采访时候的心情。”[157]

韩寒为了回复代笔质疑,曾多次强调自己写作分不清“的地得”,而这正是属于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可是,他的高一同学金丹华却说,两人初识时,韩寒曾客气地帮他改正了文章中几个“de”字错误[158]。如此说来,高一的韩寒是掌握了“的地得”用法的,所谓的独特风格其实是一种刻意包装。

关于韩寒是否读书,到底是读少儿书刊还是读钱钟书,韩阵营一直有不同的说法。面对何东,韩寒说:“我跟你说真话吧,我是连《红楼梦》都没看过,你跟我说的那些名字我根本就不知道谁是谁,你让我怎么发表看法?我是真没看过《红楼梦》,我也是真的不知道中国以前那些学说里面的所谓的儒学,所谓的什么学什么家的,他们具体是个什么内容,我真的是不知道。”[159] 不过,面对倒韩派的质疑,韩寒迅速调整姿态,摇身变为博览群书的读书人:“我从小喜欢阅读,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160] 一个语文考试只能考60 分的中学生,却能玩儿似的把《管锥编》当琼瑶小说,两个晚上读一本,钱钟书若是泉下有知,大概也只能哭晕在厕所了。

图12—6 自从2012年1月15日麦田《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发表以来,墙将倒,众人推。关于韩寒是否“被代笔”的各种网络分析成为2012年春节前后的一场网络狂欢。图为网友对于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是否作弊的分析示意图。施爱东截图,2012年。

韩寒曾说:“中国的作家都没有骨气,变态了,变种了,他们不是作家,不要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我。你们搜索我所有的新闻,在所有的采访里,我都从来没有管自己叫过‘作家’,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自己暂时还没资格。我都管自己叫‘作者’。”[161] 甚至还说:“你能够从哪个地方说我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我给你一万块钱,我肯定是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己意淫出来一个话,然后自己去骂自己意淫出来的那句话。”[162] 事实上,他早在2005年就曾对记者声称“我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163]。2008年之后,韩寒不仅言必称自己为作家,而且是最顶尖的作家:“我是全国作家、赛车两大领域中最顶尖几个人之一,我在两大行业做到金字塔顶端。”[164]

2010年,当记者指出其“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时,韩寒马上做出了防守反击的姿态:“公共知识分子?我肯定不是,我觉得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公共厕所,是用来泄愤的。”[165] 两年之后,韩寒说:“我觉得,‘知识分子’以及‘公知’这两个词,无论在任何年代,都应该是一个褒义词,都该去珍惜……我是个‘公知’,我就是在消费政治,我就是在消费时事,我就是在消费热点。我是消费这些公权力的既得利益者。”[166]

少年得志,口无遮拦,接受采访多了,难免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可是韩寒偏偏喜欢自诩“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他曾在《小破文章一篇》中悬赏说:“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167],随后还多次强调“悬赏的两千万依然有效”。大额悬赏激起了网友找代笔的巨大热情,他们很快发现韩寒自己在《卡门的自我修正主义》中提到,曾让朋友帮忙修改过《卡门》,而且特别声明自己并不清楚修改内容。网民按图索骥,很快计算出该朋友增改多达200余字。有网民还发现在网易的一个采访视频中,韩寒曾指责主持人的一段朗诵“很肉麻”:“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这不是我的话。”[168] 可是韩寒又忘了,这段话恰恰是摘自《就这么漂来漂去》,被出版社用作宣传的韩式美文。

类似证据越来越多,面对汹涌的索赏呼声,韩寒先是将悬赏推到对手头上:“他们说我有团队,并重金鼓励网友举证,结果千万网友中没有人能举证出身边的亲朋好友属于我的写作团队。”[169] 后来看这一招不大好使,干脆一句“开玩笑”将游戏终结了:“我又没有办法证明我没有团队,所以才开玩笑的,拿出了这个悬赏。”[170] 网民不得不惊呼大丈夫果然能屈能伸,天才真是“四两拔干片”[171],化解危险能力了得。

其实以韩寒之“绝顶聪明”,就算不开玩笑,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小破文章一篇》暗藏了一招“佛山无影脚”。悬赏修订稿中的兑赏前提是“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也就是说,只有代笔者“自己”出马,才能索取赏金,外人是无法插手其内部事务的。遗憾的是,韩寒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这句话的“妙处”,因此使不出这招“无影脚”。

2012年1月,韩寒过去五年间的各种访谈视频全被网民翻了出来,韩寒访谈中的各种矛盾叙述再次引起公众极大兴趣。有网民说:“我承认之前从没看过关于他的这类影像资料。仅仅看了一段就惊了,再看几个,下巴都要掉桌子上了。我一直以为韩寒至少是个文学爱好者,虽然小说杂文是他爸爸等人代写的,但无论如何其本人这方面应该有些见解,访谈的状态,跟作品里的精神头一致才对。看了视频,我知道想错了,满不是那么回事。他的表现与谈吐,我以我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向大家保证,韩寒他根本就是个文盲,丝毫不具备写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天赋。”[172]

韩仁均一再解释韩寒谈不了文学是因为老实,口才不好,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网民的认同:“他讲起赛车和女人充满激情,讲到写作则寡言无语,即使阅人无数的我也会犯下以貌取人的错误,绝对想不到这样的颓废少年,竟然是思想深刻、光辉熠熠的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青年偶像。”[173] 作家冯唐甚至在写给韩寒的公开信中说:“因为你的神话,这个现世认为不读书、不用功写作、下笔就能有如神助,不调查、不研究、大拇指夹着笔就能轻松论革命、论民主、论自由、出书无数,千万双手就在面前欢呼,捷径就在眼前,轻松出门,大道如青天。更可怕的是,这个现世认为《三重门》就是当代文学杰作,你就是当代鲁迅,你轻松论出来的革命、民主和自由就接近真理。”[174]

图12—7 方舟子微博转发的网友关于“方韩大战”的讽刺漫画。施爱东截图,2012年。

十二 乱世英雄的伟大愤怒

乱世出英雄,反过来说,英雄总是出于乱世。面对乱世群魔,英雄总会表现其伟大的愤怒、特立独行的高贵品质,以彰显其卓尔不群的光辉形象。韩寒在帝王威士忌广告片中曾经庄严宣告:“人,就活那么一次,世界是这样的现实,我们却有权利拒绝妥协。我只为没做的而后悔,不会为做过的而遗憾。人生不计得失,值得的,就去做,帝王!”[175] 帝王威士忌回赞说:“韩寒,他追寻梦想,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他独立而又机智,他是帝王最新代言人,他认为值得的就去做。”[176]

韩寒的愤怒,先是为己,推而广之,渐及家国。千禧年以来,“韩寒带着粉丝横扫网络,骂遍天下,可以被封为吵架王。这种热闹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本来就不弱的戾气”[177]

当韩寒被贴上“公民”标签的时候,为了迎合“普世价值”的要求,他可以收敛成一个低调、羞涩的大男孩,凭借巨大的号召力,向全社会倡导言论自由,他那句“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批评的话,那赞美就没有任何意义”[178] 的名言在中文互联网广为传颂。可是,这位骂架王出身的公民代表,稍遇批评,就会立马变回一个愤怒的斗士,招招戳向对手下半身。面对麦田的质疑,韩寒发飙说:“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这就是你的逻辑吗。”[179]

这种语法曾经引爆韩粉的狂热模仿,一位韩粉这样咒骂方舟子:“您以为您十几岁做不到的事情全人类十几岁的时候都不能做到,否则就是造假,难道您以为您是创世纪的神吗?照这么说,按照您的看法说句题外话,这要是万一您当年年少的时候身体条件不好,刚刚手淫出来的精液都是纯液体,那你是不是在面对其他少年正常的精液都得质疑说,精液这么粘稠,不可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手淫出来的,肯定是拿面粉掺和进去的。”[180]

韩寒的暴戾还可以借用媒体人石扉客的话来说明:“2009年9月11日,韩寒的新浪博客率先转载了上海黑车钩子事件里受害者张军的自述。我在爱卡上海社区看到博文链接,没注意是转载,发短信问韩寒是否其本人经历。韩回过来的短信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不是我,是我早就炸楼抢车了!’”石扉客用崇敬的语气赞道:“这条寥寥几字的短信,充满刚烈勇悍之气,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181]

石扉客的转述并非夸张,韩寒自己就说:“我只想告诉大家,以后遇上执法人员的非法执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暴制暴是唯一的方法,比如说,查车不出示证件就往车里伸手的,可以考虑用窗夹住手以后割下来,当然,割下来以后还是要还给人家的,否则你就是偷窃了,如果有不愿意表明身份的人对你的车进行了堵截和对车主企图进行伤害的,则应撞死一个算一个,坚决不下车……只有以暴制暴,对非法执法的人员动用一切法律允许的工具进行自卫和反抗,这个国家才有文明执法的希望。”[182] 在韩寒的“法律”中,把别人的手割下来,撞死一个算一个,大概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十三 英雄遭遇死亡通牒

英雄不能没有磨难,所有的史诗英雄都曾经面临死亡威胁,甚至要经历死而复生的涅槃事件,借助新生脱胎换骨,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伟大的韩寒征战史,如果没有死亡威胁来添光加彩,英雄形象是要打折扣的。2012年4月15日,方韩之战正酣,保韩大本营“亭林镇独唱团”突然贴出一张截图,网民“司马不迁”终于向韩寒发出一份死亡通牒:“本人着重声明:公权力如果不介入调查人造韩寒事件,韩寒父子在半年内如不从实招认造假行为,不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我将采取史无前例的激进方式,亲自或雇凶诛杀韩寒以谢天下。”同时发布《捅伤或捅死韩寒父子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的暗杀檄文。亭林镇独唱团就此向全体网民发出呼吁:“倒韩派的主力黄麟向韩寒和韩寒的父亲发出死亡通牒,并向网友征集韩寒的行踪。这场运动已经从造谣构陷的网络批斗发展到了焚烧图书破坏公物,最终走向了人身伤害。韩寒没有方舟子59万一年的保镖,出席公众活动甚至连个陪在旁边的助手都没有,情况令人堪忧,请大家广为转发。”[183]

死亡通牒经过亭林镇独唱团的披露之后,迅速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该帖的转发数和评论数迅速过万。保韩和倒韩双方,同时呼吁韩寒报警。韩寒支持者更是激进地表达着对于韩寒安全的担忧:“妈的,韩寒有什么不测,我们绝不放过他。”[杨伟杰o]“你要敢捅韩寒父子,我们全部粉丝一人捅你一刀。”[天才般疯子的疯子金]“支持韩寒!黄麟去死吧!希望明天你就出车祸!或者吃饭噎死!”[RMFUN9]“你们为什么那么害怕韩寒,就因为他敢说真话吗?”[—苏界]

按照亭林镇独唱团的说法,死亡通牒并不是偶然事件:“我们以前的独唱团投稿邮箱里也会收到,还有韩寒留的读者交流邮箱,他的车队,他的合作方,甚至外方老板都收到了威胁邮件。我们了解韩寒,他绝对不会请保安保镖之类的,外人都说他有团队,其实出门参加活动都是自己拎包。真不知道这些‘倒韩派’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184]

正当网民们愤怒抒发忧情的时候,韩寒却表现出了过人的镇定和宽容:“(你们)不该将此人单独拎出来示众,这样挑动了互相之间的仇恨,相信此人是一时冲动,同时此人也只是代表个人,不代表所有批评韩寒的团体。希望大家更加理智,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最近类似的邮件和短信不少,相信都是仇恨所致,未必会落实行动。”[185] 韩寒的态度获得了网民的普遍赞美:“支持韩寒!!有春天,无所畏!!!”[爱生活爱蓝猫]“强烈要求成立韩寒安保基金!”[羅_灏]在这成千上万的跟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韩寒太善良了。不过我还是建议报警,那帮人都疯了,保不齐会干出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来。”[鱼鱼111]

死亡通牒让舆论迅速倒向韩寒,第二天就有多家媒体作了跟踪报道。经记者查证,司马不迁真名黄麟,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倒韩阵营棋差一着,陷入不利境地,他们一方面督促韩寒报警,试图与黄麟划清界线;一方面通过网络搜索,既意外又惊喜地发现在黄麟的早期博客中,居然发表过数十篇盛赞韩寒的马屁文章,诸如《韩寒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博》《韩寒批央视记者讲的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之类。倒韩阵营据此认为,所谓的死亡通牒是韩阵营精心策划的苦肉计,黄麟其实是“潜伏”在倒韩队伍中的韩营卧底。更有网民清理出事件进展的时间表:4月15日18点14分黄麟发出死亡通牒;19点37分亭林镇独唱团微博曝光并迅速回应;21 点47 分韩寒表达了要世界和平的愿望;22 点49分黄麟在博客中声明向韩寒道歉,前后不过4 个多小时[186]。时间很紧凑,影响很巨大,跌宕起伏如同一出闹剧。

十四 英雄落难,美人相救

英雄救美是英雄史诗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英雄落难,美人相救”的出现频率虽然更低一些,但也是英雄史诗中常见的母题。

韩寒自打初中以来就一直被疑“代笔”,2012年的方韩之战无疑是他出道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面对倒韩阵营的质疑,韩寒曾经发出一道公开悬赏令:“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意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187] 由于文中以女儿名义发出毒誓,遭到倒韩阵营猛烈攻击,韩寒在十几个小时之内曾一再更改这段措辞。

正当韩寒左遮右挡的时候,著名女星范冰冰挺身而出,发表题为“范爷驾到”的微博:“看到韩寒悬赏二千万征集代笔证据的新闻,我愿加磅二千万,共襄盛举!这钱一定是使不出去的,但一定不能因这说我是不仗义的。”[188] 此举迅速引发娱乐效应,网友惊呼:“范大美人也加入了混战啦!好啊 ~ ~有美人加棒,这戏才好看。光是男的在那儿掐,没劲。”[向啥啥红]也有网民意淫道:“夹人才子啊,猩猩相戏啊。”[取三千弱水]

拥有百万粉丝的美艳女星果然号召力非凡,二千万一出手,迅速引发了百千影迷的加磅效应:“范爷威武!因鄙人能力有限,也愿意悬赏10块,多少也是钱啊,是吧?”[你好Archu桑]“我愿意加磅20万,力挺韩寒到底!”[范冰冰影迷会]“我再加两千万,当然我没有,不过反正也绝对用不上,力挺韩寒,直到永远。”[徐子菲]“那我加两亿吧。”[My太晚以前]

才子配佳人,英雄落难美人相救,素来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套路。看到美人向英雄伸出援手,部分影迷不禁惊叹:“原来范爷和韩少互相欣赏!”[H雅_]“范爷真仗义啊,可惜韩少结婚早了。”[美凌格洋葱]更多的影迷则是兴高采烈地欢呼道:“范爷和韩少终于联手啦~某些气质上真的很像吖你们~”[暖羊羊小魔女]“范爷无敌!!韩少无敌!!”[远年琥珀1988]“韩少范爷联手,所向披靡!!”[Z-21]“两个当代青年的豪气,让无耻的人闭上臭嘴。”[深秋06]“范爷出场,妖魔鬼怪都躲起来了。”[艾益达]

有网民略带疑问地感叹:“范爷仗义!我十分不厚道地设想:假如韩寒里应外合找人指正并承认不是自己写的,岂不是立刻赚到范爷的2000万?”[王喆同学]范冰冰影迷会马上回应:“你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你不够了解韩寒。”[189] 了了数字,迅速将范冰冰的仗义与韩寒的高尚人品进行了完美勾连。在范冰冰这则微博的近8000条评论中,明确表示支持范冰冰的,接近100%,同时还明确表示了支持韩寒的,接近80%。

坐拥千万粉丝,被誉为“微博女王”的女星姚晨,开始只是饶有兴味地转发一些挺韩的言论,眼看着韩寒节节败退,终于忍不住挺身而出:“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做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正清白。法律上叫啥来着?好像是‘诽谤罪’。”[190] 可惜女王赶的不是时候,随着方舟子的上场,战局已经开始朝着不利于韩寒的方向快速逆转,与范爷微博上一边倒的支持声不同,女王微博上最常见的跟帖却是:“哈哈。”“别理他们。”“大嘴,你可别卷进去了。”甚至有人戏谑地调侃:“错了,姚姐姐。1,是从2011年尾炒到2012年头;2,是自‘证’清白。一句话还错几处,姐姐真厉害!”[方块8]“就喜欢姚晨大大咧咧的二,呵呵,因为我自己也有些二!傻的一般喜欢傻的!”[优品设计网站工作室]在姚晨这则微博的4000 多条评论中,明确表示支持韩寒的,已经不足20%。

方韩之战中先后站出来为韩寒鸣冤的女性“公共知识分子”也不少,最著名的莫过于拥有70多万粉丝,被许多网民称作“民主女神”的女学者刘瑜。

新浪名博“土摩托”曾有一条广为流传的微博:“韩寒是个挺好的赛车手,但他通过博客发表的那些文章多烂啊!一个劲抖机灵,发感慨,却鲜有真材实料。不过‘韩寒现象’倒确实值得关注,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荒谬。每次我看到那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狂热地表达对韩寒的喜爱就觉得可怜,这些人没有独立思考,只有教徒式的盲目崇拜,以及自我标榜。”[191] 刘瑜从众多倒韩言论中单挑出这一段,她先是压低姿态,守住韩寒的价值底线:“我理解科学男不喜欢韩寒的文字,但断定别人喜欢就是‘教徒式盲目崇拜’,这是‘科学精神’吗?好文章要么拓展知识,要么启发观念,韩寒不善前者(他不是学者),但在观念一团浆糊的社会里,他对于启发观念讨论功不可没。很多人喜欢他并非因为崇拜,无非在这方面的价值而已。”待把这一步扎稳了,接着再反戈一击:“我倒觉得一群本该致力于生产‘真材实料’的中老年知识分子,气势汹汹地质问一个写畅销小说的赛车手,为什么他不平则鸣时的随感没有学者式的真材实料和周密严谨,才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谬。”[192]

女学者的危机处理能力显然要比女影星高出一大截。范冰冰也好,姚晨也好,都只是摇旗呐喊帮个人气,而刘瑜清楚地知道韩寒危机的主要矛盾是代笔问题,因而不惜在价值战线上大幅后撤:“中国洗脑式教育环境里,韩寒对体制的批判式关注本身即启示,尤其对年轻人。当然仅有反体制情绪不够,还需据理分析,但这是知识界的长期共同责任,非一人一时能肩挑。韩的文字其实我也不那么喜欢,只觉得不应用火车承载力来要求马车而已。”[193] 这条以退为进的微博暗含着好几步杀招:(1)韩寒的积极意义是针对年轻人而言的,你们这些中老年人别掺和;(2)韩寒确实有情绪化的地方,这种情绪虽然理性不足,但有它的合理性;(3)韩寒的文字并不高明,这么简单的文字用不着找人代笔;(4)我和韩寒不是一路的,我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表态的;(5)你们不能对韩寒要求太高。

非常可惜的是,双方阵营此时已经进入情绪化对立的阶段,刘瑜的精巧设计并不为激动的论战双方所理解。韩阵营来来去去只能喊些干巴巴的口号:“挺韩寒!”“支持刘瑜!”“方舟子就是一条咬人的疯狗。”由于当时韩寒还没开通微博,情绪激动的倒韩大军无处排泄,蜂拥至刘瑜的微博破口大骂,甚至将韩寒和刘瑜比作“一对狗男女”,要把他们双双打落神坛。刘瑜纵有回春妙手,此时也只是螳臂挡车,最终没能经受住倒韩大军的如潮攻击,如同当年的白烨,被骂离了新浪微博。风水轮流转,当年被骂走的是韩寒的敌人,如今被骂走的是韩寒的护法女神。

图12—8 《名汇FAMOUS》杂志特别策划的《看微博如何干掉公知》,文章并不火,插图火了。该图模仿法国名画《萨宾妇女的干预》,将众多“挺韩女将”画进了图中。方舟子转发并点评说:“画上女主角能认出姚晨、不加V和彭晓芸。”施爱东截图,2012年。

刘瑜之后,挺韩阵营陷入全面凋零。危难之中,突然又有一位网名“墨荏苒”的美女将军横空出世。此女一反此前诸女以守为攻的姿态,咄咄逼人地向倒韩阵营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反攻。

早在麦田发表倒韩檄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第二天,墨荏苒就以一段深情独白开始了她的护韩之旅:“韩哥,你真是躺着也能中枪……没办法,人家想借你的名气炒作,不过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的文笔你的风格只属于你韩寒一个人,复制不得。咱不把它当回事儿,这些小人,理他都是给他脸了!”[194] 墨荏苒持续不断地发布“韩寒语录”,为韩寒鼓劲打气,可是,墨氏并非名媛,犹如沧海一粟淹没在百万韩营之中,别说无法引起韩寒关注,其微博甚至连一条转发或评论都没有。

墨荏苒并不气馁,半个月后,转向使用极端方式,一面转发挺韩微博,一面卖力咒骂方舟子:“一刀捅死方肘子!”“打倒方舟子,打到底,打到方肘子现原形!”“这厮不会傻到让自己感染疯牛病吧?何况他今年的狂犬疫苗还没打呢。”如此喊了半个月,依然没有引起关注,于是改演苦情戏,声称:“我的微博被方舟子病毒入侵……暂时无法恢复正常,各位见谅。”[195] 结果还是没人理。

寂寞呐喊了一个月之后,墨荏苒终于想出一步妙招,她把微博头像换成青春美少女,张罗了一个“倒方俱乐部”微群,以及Q群214520837,自任群主。墨荏苒的惊人美貌迅速引起关注,吸引了一大批韩寒支持者。通过微群网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把她推到了抗方援韩第一线。

相比于前述女将,墨荏苒既无先天的人脉资源,又无后天的信息资源,更无法提供抗方援韩的智力支持。除了青春美貌以及对韩寒的衷心爱戴,墨荏苒似乎再无其他法宝。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四处跟帖和转发信息,组织俱乐部成员与方舟子进行不懈的革命斗争。为了吸引关注,墨荏苒总是不定期地将一些可爱生活照晒向微博。炫耀美丽给墨荏苒带来了巨大的满足,她开始恃美行凶,凭借相貌优势,极力丑化和嘲笑麦田、方舟子的长相,引来韩阵营一次又一次的喝彩。

墨荏苒并没有生产出什么广为流传的段子,她的微博只有暴力的语言:“瞧瞧麦田你那副痞子流氓的嘴脸,你比方舟子还恶心,躲在别人背后的小人,时不时伸出头张望一下,一群草寇。”“天下都快成方舟子的了?如此丧心病狂,麦田这个跳梁小丑会死得比谁都惨。”“他就是这样,网络里的老大,现实里的孙子,没了新浪微博他会死。”这种毫无内容的帖子占据了墨荏苒微博的80%以上。墨荏苒以量取胜,自从升任韩营主力以来,工作愈发卖力,每天转发信息都在30条以上。

墨荏苒是韩粉中少有的为了保卫韩寒敢于走极端路线的女孩,她不仅曝光了方舟子的私人电话号码,甚至在微博上炫耀自己给方舟子打过骚扰电话。面对麦田的指责,墨荏苒说:“只许方粉点灯,不许我们放火啊?你最好通知肘子来找我,我非常渴望舍身取义,磨好多年的刀在等着他呢。至于你这陀屎,我懒得理。”[196]

不过,墨荏苒的人气法宝还是那些动人的照片。她的一颦一笑,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的可爱,草地上、蓝天下、沙漠中、水池边,处处留下她的倩影,嘟嘴的、瞪眼的、擎花的、听歌的,每一个姿势都让人浮想联翩。她被誉为“韩粉第一美女”“护韩仙子”“韩粉之花”,韩粉“相信墨荏苒的美就像相信韩寒一样,不存在疑虑”[越狱兔921]。有人将她的生活照拼合成一些小影集,加上“据说韩粉都是美女”之类的按语广为散播。一位韩粉在得到墨荏苒关注之后,用了“抓狂”来表示他的激动:“今早发现我多了一位粉丝,墨荏苒,你知道我等这天等多久吗?”[老夫子与大番薯]有些韩粉则直称其为女神:“我的女神感恩起了母亲的爱。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好人,好梦~墨荏苒”[越狱兔921]

事情的恶化出现在2012年7月18日。网友三思小圆微博称:“韩粉美女墨荏苒小姐,我偶然在网络上发现了一位跟你长得一模一样的网友,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能解释一下吗?”墨荏苒还没来得及回应,马上就有支持者跳出来大骂:“这明明人家盗她的图,没长眼睛?”[武神1987]19日,网友莱茵兰制作了一幅图文并茂的长微博《打假:揭开“韩粉之花”墨荏苒不为人知的一面》,揭露墨荏苒的图片全系盗用,“用虚假的美丽骗取粉丝”[197]。这条微博引来了激烈的反击,有人坚称墨荏苒不会造假,甚至发毒誓要捍卫墨荏苒。

双方扭成一团的时候,墨荏苒却在微博中宣称自己“依然很淡定地躺在床上”,这个态度给了墨粉极大的心理支持。可惜好景不长,两天之后,照片主人,一位南京艺术学院的女学生现身了:“这几天有位好心的朋友来告诉我,我的大量照片被盗用。我在新浪只有这一个id- -许梦圆MY,我的朋友都能帮我证明。希望这位网友墨荏苒能公开向我道歉,并删除所有盗用的照片,我相信你没有恶意,但请尊重我的权利。”[198]

失望的墨粉迅速分为两派,一派希望墨荏苒道歉,另一派则认为:“人家帮你宣传了你的美,做了这么大的广告,本应该收你广告费,还道什么歉?”墨荏苒本人虽然未作任何声明及道歉,但以变换 id、更改头像、删除照片等一系列行为宣告了投降。不过,很快她就来了个金蝉脱壳,将原id改成了“墨荏冉”,新注册一个“墨荏苒”。如此一来,网民很难再搜到那个红极一时的“护韩仙子”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墨荏苒的溃败,极大地打击了韩阵营的战斗积极性,自此以后,要想再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保韩大军,已经回天乏术。

图12—9 方舟子将新浪微博当成了“方韩之战”的主战场,对韩寒的各种言行极尽挖苦之能事。施爱东截图,2012年。

十五 尾声:神像坍塌,基座犹存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根本就没有所谓韩寒英雄史诗,一切都是你拼凑出来的。是的,都是笔者拼出来的。荷马史诗的研究表明,前荷马史诗也只是一些杂乱的、与特洛伊英雄相关的系列故事,它们大多是片断的英雄颂歌,每一位歌手都在讲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不同歌手的英雄故事是各自独立的,直到荷马时代(前8 世纪中叶至前6 世纪中叶),才有杰出的史诗歌手将那些分散的片断组合起来,串唱成伟大的荷马史诗[199]。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诗,也都遵循这一规律。从这个角度说,笔者就是一个串唱韩寒史诗的歌手。

也许还有人说,韩寒早就说过:“我一直不在任何的神坛,我常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只是被灯光照着的一个小人物而已。我也说过,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偶像,也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200] 是的,伟大领袖也从未说过自己是神,但这并不妨碍祖国处处立神像。

虽然笔者基本同意学者肖鹰对于反智舆论的批评:“学习不好,不是反智;反对学习是反智;差生不是反智,把差生打扮成天才就是反智;批评教育弊端和教师劣行不是反智,恶意诋毁教育、侮辱教师就是反智。韩寒,一个反对学习、放肆诋毁教育、侮辱教师的辍学差生,假造为‘文学天才’,装扮成‘反叛英雄’,就是反智。”[201] 但对于多数读者来说,也许明星学者易中天的这段话更合胃口:“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要紧的是内容和质量,不是作家的署名。《老子》何人所写?不知。《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吗?疑似。《金瓶梅》作者是谁?天知道。怎么样呢?还不是照看照读?”[202] 韩寒及其作品有没有价值,并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韩寒的叙事,以及叙事的策略。

肯定还有读者要问:那韩寒到底有没有代笔?我们只能说:截至2012年的“韩寒文学史”可以明显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以前、1999—2008年、2008年以后,三个阶段的文字风格差别非常大,中间阶段的文字水平明显差了两头一大截,属于语文不及格的阶段。但是也有三个阶段文风一致的地方,比如韩寒特别喜欢玩一种换字游戏,诸如“不懂为何在上海这个‘文明’的都市里有那么多‘明文’的规定”,“人世间对牛弹琴的事不算恐怖,恐怖的是牛对琴弹”,“有些人就是坏坏学习也会天天向上,就属他好好学习,就是天天向下”,“如果让我比窦娥还冤,我就会比窦唯还狠”,“闭上眼睛以为是在牛津,睁开眼一看是在天津”之类。窦娥和窦唯、牛津和天津简直就是“关公战秦琼”,可韩寒要的就是这点“窦”“津”的味道。这是韩氏父子都很爱玩的同一款游戏,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定韩仁均就是韩寒的代笔者,子承父业,儿子会老子几招绝活,这是很正常的。可是,天才之才本该先天自备,岂能来自凡间俗父?天才一旦被发现与凡父共通,便会面临失去天赋神性的危险。

人,或者神,对于韩阵营的“公共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二难选择。汇聚在韩寒身上的神圣矛盾,是很难借助人类的逻辑来化解的,除非我们承认神的存在,而韩寒就是神的化身。维护韩寒神像,就是维护一股以韩寒为核心的庞大的年轻力量,维护一种自由主义理想。“韩寒这个旗帜不能倒,韩寒要是彻底倒了,那些聚拢在他身边的年轻人会迅速散去,而这些‘公知’谁也不具备韩寒这样数量巨大的粉丝和影响力。在他们看来,是否代笔,是否包装都没有什么探究价值,重要的是一个有影响力巨大且价值观先进的韩寒对当前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203]

支持者们希望韩寒继续屹立神坛,可是,韩寒选择了做回凡人。为了化解《三重门》的代笔质疑,韩寒自拆了天才写作的神圣包装:“我根本不认识那些单词。只是我想模仿钱钟书。那就不光文风像,也要像他那样有学问。我四处摘抄各种知识。我写文章,写《三重门》,其实不讲究故事完整,我所有的情节设定,都只是为了把那些抄来的知识显摆出去。”[204] 韩寒甚至公开承认:“我的文笔故作老成、非常做作……那篇文章里为了装逼,我好像还引用了拉丁文。”[205] 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对《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的自我回应,向世人宣告了自己“装逼”。

可是,韩寒自认“装逼”却砸碎了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多年来为他精心锻造的“真实、自然、坦荡、天生离真理很近”的神圣形象。韩寒的撤退,对于韩阵营是个巨大的打击。任何神像都经不住剖开细看,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些黄铜、石料或者石膏、泥巴。《三重门》手稿的出版,等于把天才神作摆在公众眼皮底下公开解剖,不仅未能消除质疑,反而为倒韩阵营提供了戏谑狂欢的道具。尽管韩寒将书名定为“光明磊落”,可读者却从中看出了三块石头和水、草。手稿中的大量书写错误,诸如破着头发(硬着头皮)、不歪于(不至于)、火望(失望)、篇锥篇(管锥编)、曹聚但(曹聚仁)等,各种别字、串行、脱漏、误补,均被倒韩阵营当成了“抄写错误”的证据。围观群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版本校勘、笔迹鉴定,乃至刑侦分析的手法,都被应用于手稿分析,招招指向“代笔”。

此外,韩寒写给易中天、石述思等人的私信,也先后曝光在公众视野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被认为代表了韩寒“真实水平”的文字,是如此稚嫩、笨拙,与“天才作家”的文学作品有如天壤之别。倒韩阵营一浪高过一浪地叫嚷着要韩寒“出来走两步”,到电视机前和大家谈谈他自己的作品,和方舟子公开辩论,在受监督的环境中亲自写篇文章。令人惋惜的是,韩寒选择了回避,而韩寒的回避又成了倒韩狂欢的新理由。

这一切的叠加,引发了倒韩的共振。倒韩阵营用狂欢的姿态消费着来自韩寒的几乎所有信息,当年韩寒叱咤风云南征北战所掷出的投枪,如同飞去来器,这时全都扎回到韩寒自己的身上。韩寒的支持者被贴上“脑残”“脑残韩粉”“捧臭脚的脑残韩粉”的标签,为韩寒辩护则被称做“洗地”“捧臭脚”,以至于多数支持者在试图为韩寒辩护之前,都得先打出一面小白旗:“首先声明,我不是韩粉。”

韩寒代笔门或许永无答案,韩寒作为一尊神像,已经在这场戏谑的狂欢中坍塌了。但是,由韩寒所推高的网络戾气,以及韩式语言暴力,却并没有因为天才的降落而减弱。方韩之战的双方,都有一群庞大的网民在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一面叫嚣着从精神到肉体彻底消灭对方阵营,一面极力推高自己的偶像。韩寒的史诗或许结束了,唱颂史诗的土壤还在,矗立神像的基座犹存,新的史诗还会塑造新的神像。

图12—10 “方韩大战”中,腾讯网曾经策划了一个《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的专题报道,声称:“我们认为,韩寒作品确实并非代笔,这个专题将展示互联网论战常胜将军方舟子是怎么弄错的,为什么弄错了。”后来看看形势不对,腾讯网编辑悄悄地将专题改成了《方舟子打假韩寒方式错了》,声称也改为:“我们认为,不管韩寒作品是否存在代笔的可能,互联网论战常胜将军方舟子这次的打假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施爱东截图、合成,2012年。

(本章原题《韩寒神话的史诗母题》,原载《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收入本书有修订。)

附录一 我就是韩寒史诗的串唱歌手

【邱小石(资深广告人,读易洞书店店主)】 看完我松了一口气,施爱东毕竟没走向方舟子的绝对认定:“韩寒代笔”。在这个问题上,网络上有很多精彩的评论,关于公权与私域的关系,正好就不费力赘述了。

而另外一个问题同样很尖锐。

施爱东文中一开始就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英雄成长的模式,然后把韩寒“英雄般的”成长历程处处进行影射,很有说服力。我无力辩驳也不想辩驳,因为其实文章写到最后,施爱东的结论和我出奇的一致——正如施爱东所说:“韩寒的史诗或许结束了,唱颂史诗的土壤还在,矗立神像的基座犹存,新的史诗还会塑造新的神像。”这说明这件事情的起因和延续,跟韩寒关系真的不大,有没有韩寒,史诗与唱诵也在不断的发生。

因此文章偏向明显的素材收集,犹如棒喝韩寒为瘪三,显得特别没道理。这和把韩寒塑造得完美无缺捧为太阳,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我更关心的是,究竟是谁歌功颂德放大了一个人的虚饰,然后又是谁用罪恶的定性绑架了一个人的虚荣?为什么会有这样不断矗立和推翻神像的土壤?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如此紧张的对立?公众的参与与喧哗出于什么动机?谁在里面获得了娱乐和发泄?谁又在旁边偷着乐?是土壤吗?谁是这对立两极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韩寒吗?我觉得不是。韩寒只是他们的一个工具。

而最让人不安的是,因为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工具,大家完全不管不顾地摧毁了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

【李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不得不说,即使是用方舟子教主挑剔的理工科眼光来衡量,这也算是一篇优秀的论文:论题明确、论据丰富、同类相比、异类相较,更重要的是,对于这样一个网络上已经打得口水、破鞋满天飞的话题,文章的语词很是含蓄——虽然笔锋是蘸着辣椒水的。

但是,文章的结论是不是太前置了一些?

真正的推理或者实验应该是靠全面的数据或者例证得出结论的,有时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要解释为什么实验的结果和当初设想的不一样,而不是为了得出预设的结论来搜集材料、编造数据。作者很巧妙地把看起来具有微弱倾向性的言论布置在行文中,高明地把读者的眼光聚集在很多爆料上,而忽略这些材料选取上的煽动性,这更像是一种表态和宣传,不是客观的分析。比如,文中提到韩寒的支持者借助当下流行的民族主义话语,抨击三位与韩寒同时代的女高材生现在都已经嫁到美国,反衬韩寒是一个表里如一的良心“公知”。而事实上,韩寒在2012年6月28日专门写过一篇博客来辟除这个传言的虚伪。作为对韩寒现象如此关注的作者,怎么就把这样一则材料给漏看了呢?或者,这正是一种把自己的价值导向通过片面举证传输给读者的方法。在信息如此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们也许无法苛求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人达到怎样的责任高度,因为人都是有主观性的,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训练自己的判别能力,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太阳升起,太阳落下。

曾经严肃地教育过韩寒“文学金线说”的冯唐同学曾经写道:“数字是婊子,是叛徒,花花钱,上上大刑,数字能做你想让它做的任何事,能给你想要的任何证据。”以这篇文章看,事实论据竟然也沦落至此了。

【施爱东】 两位的评点意见,我当然都接受。面对同一对象,横看成岭侧成峰,什么意见都是正常的。

稍稍辩解一下,李桃妹妹有一个字用得不太准确,“编造数据”,把“造”字改为“辑”字就好了。如李桃所说,全文虽然貌似中立,事实上掩饰不住作者对韩寒现象的批判立场。这个立场确实是预设的。有了这个立场,自然就会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忽略与此无关或立场相左的资料。所有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我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也提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史诗,也都是这么来的;甚至法庭上的诉讼和辩护,一样都是这么干的。只要材料是真的,选择哪个材料,不选择哪个材料,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只能按照我的需要来。这篇文章初稿近5万字,每一条材料都有坚实的出处,没有“造”一个字。如果说韩寒神话过去只是一些散落的英雄篇章,那么,我就是韩寒史诗的串唱歌手。我把分散的英雄篇章集串在一起,唱出了一部当代的韩寒英雄史诗。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倒韩。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韩寒作品,还真不觉得韩寒的小说是别人代笔的(韩寒中学获奖作品另当别论,那完全不是后来韩寒小说文字的风格,而且疑点太多)。这些小说就算真有幕后人,我也相信幕后人只是打了个底稿,大部分文字是经韩寒修订或重述之后正式发表的,那种为文采而文采、为俏皮而俏皮的韩式文字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这在商业化写作中,应该是允许的吧?

我最反感的是那些抱着各种目的无限拔高韩寒的媒体人和学者,那些把韩寒当作工具使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正如小石所看到的,我在文中称之为“唱颂史诗的土壤”。

韩寒和媒体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这一点,韩寒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而且乐在其中。当年享受了媒体的虚假吹捧,如今要为这些虚假吹捧而买单,韩寒也不完全是无辜的,所以,韩寒既值得适度同情,又不值得过于宽容。

许多网友都指出了,韩寒最坚定的粉丝是大致同龄的女粉丝。无论方舟子拿出多少证据,这些女粉丝都是不会听不会看,更不会信的,就算法庭判决了代笔,她们一样会支持韩寒。真正让部分女韩粉含泪抛弃韩寒的,恰恰不是方舟子,而是捧韩的《南都娱乐周刊》。

那篇《韩寒:她们都是我亲人,希望能和平共处》才真正伤到了部分女韩粉的心。韩寒对于婚外情的这段表白:“我和我太太的感情非常坚固,但也许和其他姑娘也早已如同亲人。我甚至希望她们之间能够友好互助和平共处,就是这样。其他人会爱上我,我也许也会中意其他人,但没有人能改变我和我太太的感情。”明确要求自己的妻子与所谓的小三小四、赵娜徐蕾和平共处。这让无数欲被“亲人”而不成的女韩粉心理失衡,也让那些自许为普世价值拥护者的男韩粉瞠目结舌。虽然韩寒很快出来解释称采访内容被误解,但支持者们撕裂的伤口已经很难弥合。如果说韩寒不懂事,无法预见这番言论的后果,那么,精明的南都编辑也不能预见吗?当然不是,他们要的只是轰动效应、发行量,至于是否把韩寒推向深渊,根本不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捧韩寒是这些人,坑韩寒还是这些人,吃完了韩寒,他们还会接着吃下一个,中国的名人是吃不完的。

韩粉大多是年轻的、感性的,那些理性倒韩的声音根本就进入不了他们感性的世界。反倒是《南都娱乐周刊》这种落井下石、名捧实踹的软性倒韩,比麦田和方舟子的理性倒韩更具隐蔽性,也更具渗透性,因而也更具决堤的威力。这就是小石所看见的“土壤”。

【邱小石】 爱东的回应让我松了第二口气。面对对他的文章的质疑,爱东理性而客观。

不过有个看法仍旧有偏差。爱东说我看到的“土壤”——那些把韩寒当作工具使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那些抱着各种目的无限拔高韩寒的媒体人和学者,或者由这些人无意或故意营造的环境和情绪,这并不是我理解的“土壤”的意思。爱东指出的这些,不过都是土壤上生长的庄稼而已。

土壤或许包括了人性、社会、体制等复杂的层面,说到底甚至会感到文化基因宿命的无力。如果想简单地阐明我的观点,还是得回到我上篇谈到的对“人”的存在感的轻视:在我们的意识中,个体无足轻重,随时可以利用或者牺牲。更要命的是,这种意识,很多时候,自我毫无察觉。

附录二 《清华大学学报》刊发长文“韩寒神话”惹争议

(中华读书报特约记者 仲夏)《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罕见地刊发中国社科院施爱东博士5万字的长文《韩寒神话的史诗母题》,将韩寒挑战应试教育、当代文坛、社会政治,以及与对手的网战、与女性的关系,都对应于英雄史诗的叙事套路:征服魔界、征服他族、征服美女。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引发热议。

对于论文的解读,网友迅速分为两派,喜欢的表达着强烈的喜欢,厌恶的表达着强烈的厌恶。由于论文过长,许多网友难以卒读,因而产生明显误读,有网友甚至以“社科院发力倒韩,韩寒看来大势已去”,或“清华大学称韩寒是天才少年”这样的标题来扩散介绍此文。

此文大意为:韩寒的成名史,就其内在结构来说就是一部当代英雄史诗。英雄史诗的结构和母题都是相对固定的,英雄形象主要从英雄成长、英雄人格、英雄业绩三个方面加以塑造。英雄成长一般遵循“特异诞生—孤独童年—迅速成长的少年时代”的生长轨迹。英雄人格中最大的优点是超凡的勇气和能量,最大的缺点是伟大的愤怒及其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英雄业绩则固定地体现为英雄征战。在韩寒神话中,这个天才少年曾先后挑战三个越来越强大的“魔界”:教育、文坛、政治。韩寒的伟大愤怒与他征服“魔界”的成功业绩紧紧结合在一起,其人格的种种矛盾,以及性别魅力,都只能用神逻辑来解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维护韩寒神像,本质上是为了维护一股以韩寒为核心的年轻力量,维护他们心中的自由主义幻象。

网友“洛之秋”质疑说:“我其实对韩寒的话题已经毫无兴趣了,让我惊讶的是施爱东的文章怎么可以刊登在《清华大学学报》上?除了题目看上去有点学术派头,整篇文章从立论到结构,哪里能和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沾边?以为带脚注就是论文?”论文责任编辑桑海解释说:“从民俗学或神话学的角度看,这显然是学术论文,算是解构一个神话个案吧。此文方法比较素朴,但材料和分析扎实严谨,而且文采很好。我开始也担心不像学术论文,还曾试图建议作者增加点理论性什么的,但转念一想,只要是扎实的学理探讨,写得更好读一点也没什么不好。”

部分网友对一些人身攻击的评论表示担忧,施爱东则借用顾颉刚的话回复说:“欢迎一切评论,人身攻击也可以是一种研究的材料。世上没有无用的材料,只有不懂材料的眼光。这些材料可以用来研究网民的情绪、行为,以及传染、分类等等。”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即大量引用了网友的评论,并对评论类型进行了数据分析。

以韩寒支持者的精神领袖“破破的桥”为代表,许多网友指责施爱东选择性地使用了“被污染的材料”,有恶意丑化韩寒的倾向,对此,施爱东回应说:“恰恰相反,我采用的基本都是韩寒父子及其支持者的言论,论文的唯一偏颇,是没有引用一句方舟子的话。”

不过,施爱东并未掩饰自己的立场,他说:“本文对韩寒现象的批判立场确实是预设的。有了这个立场,自然就会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忽略与此无关或立场相左的资料。所有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我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也提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史诗,也都是这么唱出来的。甚至法庭上的诉讼和辩护,一样都是这么干的。只要材料是真的,选择哪个材料,不选择哪个材料,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只能按照我的需要来。”

有网友对这种预设立场的学术态度表示愤怒,认为“这是对历史学赤裸裸的挑衅”。对此,浙江大学历史系陈新教授评论说:“这篇论文可以划入后现代史学,即愿意表达自我倾向与理论预设,以示对学术的虔诚。事实上这也是对‘客观’的一种追求与呈现,不矛盾,神话学与知识社会学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对自我理论基点的展示,估计许多人接受不了,至少不习惯。以后习惯就成自然了。”桑海对此表示认同:“也许不存在没有立场和预设的史学,只有努力掩饰和忽略立场的史学。所谓后现代史学,无非是看破了这一点,然后有意地把立场透露出来。正如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元叙述,把作者的位置暴露出来。”

陈新进一步阐释说:“学术立场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意识到了的立场,而是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让你形成了的相对稳定的立场。当表达自己具有主观性的时候,其实不也正在追求客观性么?这就是在实践层面做到了,因而可以继而思考‘实践’与‘现实’的关联,进而引入你对‘未来’的预期如何左右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包含经验与理性的方式,经验有往理性的通道,也有往比喻的通道;理性有往逻辑的通道,也有指向信仰的通道。神话、史诗、历史、文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原来的界限在何种程度上可分离和融合,的确是当代的问题,需要当代人阐释。”对于大批读者的误读误解,陈新感叹说:“在接受史学的问题上,看来还得作者持续努力。”

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首次介入争论,施文是不是能成最后定论,我们将拭目以待。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3年1月23日01版)

附录三 韩寒神话的史诗塑造模式

《话题2012》讲座:英雄成长史——从格萨尔王到韩寒

时间:2013年01月19日14:30—16:30

地点:北京凤凰商街凤凰汇购物中心“字里行间”三元桥店

主讲人:施爱东

主持人:杨早

【杨早】“韩寒神话”这篇文章,施爱东足足写了9个月,他曾在微博上说:“韩寒神话一文,5万字,足足花了半年多时间。看材料看得真是想吐,周一写完后一直状态不好,昨天终于病倒了。俺这亲身经历进一步证明了,韩寒真的是神,不能得罪的。”文章写好后,全文发在2013年第1期的《清华大学学报》,这篇文章主要是借用史诗形态对韩寒成长史进行了勾勒。

【施爱东】 首先声明,我批判的不是韩寒,而是韩寒现象,精确一点说,是热捧韩寒的非理性社会力量。甚至在韩寒走红、尚未发生倒韩运动的时期,我就对韩寒的反智言论,以及韩寒被热捧的现象非常反感。但是因为当时的韩寒如日中天,而我们没有话语权,发不出声音,整个媒体的话语权在他们手上。尤其是以广州南方报业集团为代表的“南方系”媒体,他们一直在为韩寒造神。这里插一句,我觉得“南方系”造神,就像贝利预测世界杯一样,捧谁就是倒谁,捧得越高,倒得越惨。现在韩寒神倒掉了,他们又开始为柴静造神,对此我有种很不好的预感,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柴静的文字,被“南方系”捧倒有点可惜。

大家知道的倒韩运动是麦田发表《人造韩寒》之后的事,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其实麦田过去几年一直在质疑韩寒,只是一直没什么反响。麦田为何选在2012年初再次发动新一轮进攻?是因为所谓的“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使一部分挺韩寒的知识分子放弃了韩寒,他们认为韩寒变节了,开始向政府靠拢了,原来支持他的那帮知识分子纷纷后撤,这才使麦田乘虚而入。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韩寒阵营不策略的因素。比如,招惹方舟子就是最大的失策。惹谁不好,非要惹上方舟子,连韩营大将石康都说,韩寒不是方舟子的对手。和韩寒交过手的有很多人,包括白烨,韩寒只用了三五天时间,这位文学界的大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就把自己的博客关闭了,韩寒很快就大获全胜。而方舟子是不怕骂的人,是骂不倒的人,用骂的方式来对付方舟子,那真是厕所里放屁——白费气力。方舟子本来只是作为旁观者,发了几句评论,不料招致韩方阵营如潮水般的漫骂。向方舟子发出挑战显然是韩寒阵营最大的失误。

在韩寒与方舟子论战期间,我虽然全程密切关注,有时也会在微博上发表一两条评论,但基本上没有掺和到论战之中,只是拉黑过几个对方舟子出言不逊的学生粉丝。毕竟我们是学者,和他们不太一样,所以只是冷眼旁观。但冷眼旁观一段时间之后,我对杨早说,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写写文章,发表些看法。

但是,当我真正沉心阅读韩寒作品之后,我就打退堂鼓了,我发现自己实在是读不下去,我不想写这个话题了。大家知道,在学术领域里,学者始终没有把韩寒当回事儿,很少学者认真读他的东西,既没怎么捧他,也没怎么批他。韩寒一直是在大众媒体的吹捧之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捧他的,一般都是易中天这类半学者半明星的“公共知识分子”。而当韩寒壮大成为一种不得不关注的社会现象时,他的神像已经树立起来了,学者们已经拿他无可奈何了。真正的学者都没什么话语权,如果不是方舟子,学者是拿韩寒没办法的。写完“韩寒神话”这篇文章之后我马上就病倒了,我当时发了一条微博说韩寒真是神,写了篇他的文章就病倒了。作为学者,我必须要看韩寒所有的资料,而有关他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这项工作真不是人干的,非常辛苦。

关于韩寒的“代笔门”,我并不赞同方舟子所认为的韩寒作品完全是代笔。事实上,我也不相信方舟子真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方舟子之所以铁口咬断“代笔说”,也是出于大众传播的新闻效应。

我在读完韩寒及韩仁均的作品之后,我个人认为韩寒早期的获奖作品应该多是韩仁均所作。你要我拿什么铁证,我也拿不出来,但是凭着一个职业文字工作者的直觉,这种判断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智商就能做出的。很简单,一个天才少年可以写出天才的诗意,但他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年龄写出中年人的阅历和体验。中年都曾少年过,但是少年未曾中年过,少年人他写不出中年人的那种闷骚的揶揄。

但是韩寒后来的小说,我并不认为都是韩仁均代笔,韩寒与韩仁均的文风有相似的地方,但还是有差别的,完全换一种文风来写作是非常困难的。但从韩寒在论战中的表现看,单凭他那点才华,他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有无第三第四者的参与我不敢瞎说,但最大的可能是合作的作品,通过双方反复的互改,集体创作,最终以韩寒的名义来发表。因为韩寒有影响力,韩寒的署名有市场号召力,合写者有权力自愿放弃署名权。

从目前的综合信息来看,韩寒语文确实没有学好,他的错别字、语病非常多,而韩仁均在这方面很不错,但是,韩仁均可能写不出很有韩寒风格的那些俏皮话和时尚用语。韩寒的聪明在于他的俏皮、他的风趣幽默。这一点,韩寒的视频访谈和他的作品有一致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即使在韩寒小说的背后确实存在第二者、第三者的操作,这些作品也已经打上了韩寒的烙印,或许不能称为纯粹的“代笔”,它可能是一种单独署名的集体创作,这在商业运作中应该是允许的。因此,在这点上,我不太赞成方舟子。在韩寒与方舟子的斗争中间,我个人比较赞成麦田的一些观点,相对冷静一些。

在商业运作中,如果我们把韩寒当成一个符号、一个笔名,其作品由多人共同操作,共同参与,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网友追究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原罪”,是韩寒发家时所做的徇私舞弊的行为。韩寒是靠那几篇获奖作品发家的。网友追究的是这个问题,他们想把韩寒打回“原形”。

抛开这些。我要讲述的是韩寒如何从一个门门功课都考不及格的“问题少年”变成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神?这个“神化”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我发现韩寒成神的过程非常好地契合了史诗英雄的成长史。甚至可以说,媒体完全是按照民族英雄史诗所需要的各个母题要素来一步一步塑造韩寒神像的。每一个造神者也许都没有想到过所谓的史诗母题、史诗模式,但是,他们的合力却成就了一部实实在在的英雄史诗。当然,这部史诗需要发现的眼光,以及串唱的歌手。

接下来,我们首先要知道英雄史诗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我过去专门写过金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与史诗人物关系方面的论文。那么,金庸本人是否读过英雄史诗呢?这个问题我和金庸先生交流过,金庸先生说他没有读过。但是只要大家回想一下,《天龙八部》中萧峰和康敏的关系,是不是《水浒传》“英雄杀嫂”故事的翻版?当然是。武松和潘金莲的关系、石秀和潘巧云的关系、燕青和卢俊义夫人王腊梅的关系、萧峰和马夫人康敏的关系,这些关系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即英雄替代哥哥杀死了不忠的嫂子。金庸曾经公开说:“施先生指出了我的小说中有很多中国传统民间的因素,从民间的智慧中得到好处。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过,他指出我就感到佩服。他说郭靖到桃花岛去求婚,他的未来岳父黄药师考他三个题目,好比呆女婿到岳父家里去拜寿,或者呆女婿去考试,这些故事在民间是很多的,我把它化进去了。他讲到潘金莲、潘巧云这些中国传统小说中杀嫂的故事。当然,萧峰没有杀掉马夫人的,我想我自己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的不知不觉的影响,化了进去。”

金庸塑造的英雄人物与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也都使用了非常一致的结构。金庸也许没有读过英雄史诗,但这并不妨碍他以英雄史诗的故事模式来写作,要知道,故事思维是相通的,所有会讲故事的人,讲出来的故事结构都是相似的。就像每一个上学迟到的孩子所能编出来的理由,无非都是生病、意外、做好事那么几条,没有谁会说自己是因为睡懒觉或者途中跟人打架而迟到。

首先,英雄的父亲也一定是英雄。主人公一出生就带有优秀的基因,是天之骄子,但是,主人公又不能在英雄父亲的庇护下成长,英雄父亲必须在英雄出生时退隐,生离或者死别。大家或许不熟悉英雄史诗,但回顾一下金庸小说,有哪位英雄是在他真正的父亲的庇护下长大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史诗英雄的成长,只能是由平庸的、无能的“代父”抚养长大,只有这样,英雄才必须经受更多的磨难。对于韩寒少年时期的叙事就是这样的,他的父亲非常无能,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考上了大学也读不成,父亲带着一家子住在乡下,连为韩寒找一个好学校的本领都没有,所以,韩寒一直是个屌丝青年。大家知道,韩寒是个天才,当然是天之骄子,韩仁均显然只是充当了天才“代父”的角色。

第二,英雄必须少年得志。英雄的成长是极其迅速的,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英雄史诗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格萨尔王,格萨尔在11岁时通过赛马得胜而夺得了王位。江格尔更是3 岁攻克3 个城堡,5 岁活捉5 个恶魔,7岁建立宝木巴国。韩寒正好符合了人们对于少年英雄的期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大凡灾难发生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谣言,在某地方某个小孩刚出生就能说话,预言天降灾难,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避免灾难。正因为刚出生的孩子不具备思想的能力,婴儿却能说出成人的话,那他就一定是异常的、神圣的。同样意思的话,如果一个正常人来说,自然就没有那种神圣的力量。在金庸小说中,英雄或者是突然掉进一个神秘的山洞中,或者是偶然得到一本神秘的武功秘籍,这些英雄人物必须有奇遇,通过这样一个神秘的仪式,将自己脱胎换骨,如此才能区别于常人。那些通过正常途径在武馆习武的人是肯定无法成为绝顶高手的,因为他们是正常的,不是神授的。

韩寒恰恰具备了被视作神授的所有这些条件。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塑造了很多韩寒的神奇故事。比如,他小时候不肯学走路、没有练过长跑、学不会游泳,却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突然就什么都会了,而且远过于常人。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提到,韩寒长跑一直是不及格的,从来没有练过长跑,有一次运动会,老师临时抓了韩寒去跑800 米,结果,韩寒意外地跑了个全校第一。当然,韩仁均不可能使用“神话”这个概念来解释这种神奇的现象,他把“神话”换成了“潜能”,他还说“每个孩子都具备这种潜能”,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们有没有这种“潜能”,反正我是肯定没有。

在《韩寒H档案》中,这个故事就更加“神化”了。据说韩寒一路领先跑完两圈之后,以为比赛结束,冲下跑道,不料同学提醒他还剩300米,韩寒只好重回跑道,正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必败时,结果奇迹出现了,韩寒不仅拿了第一,还打破了800米的校纪录。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史诗英雄格萨尔王也是这样赛马的。格萨尔王与对手赛马时,本来遥遥领先,不料中途遇上了美女,格萨尔王下马向美女炫耀,被对手超过之后,重新上马追赶,结果还轻松获得了第一。类似的叙事还有很多,我不再举例。总而言之,这类带有神话色彩的叙述是为了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韩寒。

第三,英雄要征服同类,征服“魔界”,还要征服美女。在英雄史诗中,英雄一定会拥有神奇的力量、非凡的功绩、矛盾的人格,他还要征服各类美女,这些要素都是塑造英雄所必备的。韩寒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比如,很多女记者在采访韩寒之后,就会无可救药地爱上韩寒,她们的文章也一定会对韩寒的人格魅力极尽赞美之词。男性韩粉最津津乐道的事情之一,就是韩寒有过多少位女友,这与史诗英雄人物的塑造环节也是一致的。比如,格萨尔王几乎每一次征战都会纳入一个新妃。英雄身边必须美女成群,这样才能迎合男性观众的口味。韩寒花心不仅不会折损他的人气,反而会拉高他的神性。

韩寒打败同类,主要是韩粉和四粉之间的战争。韩寒与郭敬明的粉丝据说早期曾经势均力敌,后来韩寒的粉丝团,又叫防暴队,他们使用了反间计,把郭敬明的粉丝团打得溃不成军,此后,韩寒就在同类中奠定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在英雄史诗中,英雄除了要打败同类,还要进入地狱打败魔界。在韩寒史诗中,所谓的魔界是僵化的体制和腐败的政治。他反教育体制、反文坛,再到反社会政治。这就是他的“魔界”。韩寒首先是被塑造成应试教育的反叛者,但其实韩寒早期对老师是非常尊重的,他多次对老师表决心要好好学习。但当他成名后,报纸给他戴上了一顶反教育英雄的高帽子,这让他知道了媒体需要他的是什么,于是,他也有意地调整自己,按照媒体的需求重新塑造了一个反叛少年的英雄形象。其次是被塑造成当代文坛的反叛者。他打得最漂亮的一战就是对白烨的斗争。白烨的支持者都是体制内的人、是传统纸媒,而韩寒的支持者多是年轻的网民,这就注定了白烨网战的失败。韩寒作为反体制的英雄打败了体制内的当代文坛重量级人物,这是极其辉煌的一笔。至此,韩寒的英雄王国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第四,英雄需要遭遇死亡威胁。虽然韩寒并没有受到体制内对他的迫害和打压,但作为英雄,需要受到一点适度的“迫害”,于是,南方媒体就为韩寒生产一系列叙事:韩寒虽然没有受到迫害,但已经被国安部门盯上了,他随时都处于危险之中,我们一定要保卫韩寒,像保护我们自己一样保护他。

第五,关于韩寒的天才包装。媒体其实一直在生产“天才韩寒”的叙事。媒体或者直接把他称作“天才”,或者用另外一种包装方式,把韩寒塑造成为凡客,把他说成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只不过,韩寒是一个不会犯错误的平常人。可是,平常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不犯错呢?一个不会犯错的平常人,不就是“非常人”吗?那就是神嘛。

韩寒在商业领域很快就走到了顶峰。他的名气如日中天,他在商业领域已经没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了,于是试图转向进入社会政治领域,到一个更大的天地中去施展自己的才华。2008年之后,韩寒的文风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点麦田早就指出来了,虽然麦田的主观判断有臆断的成分,但麦田还作出了客观统计。比如,在2008年前,韩寒的文章大部分是生活类的,而在2008年之后,逐年增多的是对社会政治的评论,这背后当然是整个团队的有意操作。

韩寒要进入政治领域,如果背后没有极其强大的背景,凭他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韩寒团队大概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玩政治是得低调的,而韩寒恰恰是高调之王,他本应该好好地在他的商业领域玩玩俊男靓女的那一套,好好赚钱,实在不应该贸然改玩政治。一不小心,一个“韩三篇”就使得很多原来支持韩寒的无形之手都反过来按住了他。支持的人往后一撤,讨厌他的人就攻上来了。

大家想想,一个原处于政治低位的人,高调玩政治,还能越玩越大,中国历史上有过成功的先例吗?没有,从来没有啊!这种情况只有在英雄史诗当中才能出现。只有在史诗中,那个最伟大、最突出、最高调的男人才能从辉煌走向辉煌。韩寒父子俩一定是被过去那些儿戏般的网战胜利冲昏了头脑,分不清史诗和生活的界限在哪里了,他们还真以为自己在谱写一部当代的英雄史诗呢。

韩寒也许不知道,即使是伟大的史诗英雄,最终也一定是香消玉殒的。比如,格萨尔王在他最鼎盛的时期,刚刚从地狱救回自己的妻子,就受到天父的召唤,魂归天国了。在玛纳斯史诗中,玛纳斯因高调而在事业鼎盛时期被他亲爱的兄弟用斧头劈死了,他的八代子孙大都死于高调、高傲。史诗英雄多数都会死得很难看,连萧峰都死得那么悲壮,由此可见,韩寒改玩政治,其结果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今天我说的大致意思,是介绍文章的主要脉络,将韩寒的成名史、媒体对他的塑造与传统英雄史诗做一个勾连。最后,我再次强调一下,我说的这些,都是各种零碎资料的串联,英雄史诗的成型也都是这样的。比如《荷马史诗》早期就是一些片断的英雄故事,每一位艺人都只会唱自己的那部分,只有到公元前7 世纪前后的荷马时代,才开始有荷马这样的艺人把这些英雄唱段串起来。史诗从片段到成型再到定型,至少经历了上千年吧,这才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是对史诗演唱艺人们的一种通称。所以说,在韩寒英雄史诗中,那些把韩寒吹得神乎玄乎的人就相当于零散的民间艺人,而我则是荷马,我把前人讲唱的史诗串了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韩寒英雄史诗。我就是韩寒史诗的串讲艺人,你们可以把我视作荷马。

【杨早】 好,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爱东在微博上说“我是一个史诗艺人,而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们是不太懂史诗学,但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得到证明。比如,小时候我们读武侠小说,金庸与梁羽生齐名,但为什么后来金庸越来越强,梁羽生越来越弱呢?因为梁羽生笔下的人物都是完美无瑕的,文采武功无一不强,他的描写是如此的干净。但到金庸笔下,英雄一定是残缺的,是亦正亦邪的,曾经有个调查问读者最喜欢哪位金庸英雄,得票最高的是杨过,其实杨过和很多的少女有过感情纠葛。但是,一个英雄怎么样才能获得最多数人的热爱?这个英雄一定是多少有些偏离主流价值规范的,他的性格一定要有邪的成分。古龙笔下的楚留香、陆小凤,那就更邪了。反英雄的设置中,如段誉,他出身好,富二代、官二代,并且有完整的父母亲,但段正淳仍然无法给予他有效的庇护,到后来,发现这个父亲也是冒牌货。所以,这些共同的特征,通过艺术与生活的互相映照,我们会发现,韩寒史诗的塑造并不止是他自己、他父亲、他的朋友,还包括大量的媒体、粉丝,是由上百万人共同塑造的史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是成立的。但它也受到一些质疑。比如,何以说韩寒就是神?就因为有人追捧他,他就是神吗?这个问题刚才已经回答了,其实神的特点就是天生就会,还有什么?

【施爱东】 其实史诗英雄还有一个特征,他们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不可或缺的愤怒。这个问题我一说大家就能明白。韩寒常常信口开河,他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事情可以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之前他说知识分子就是公共厕所,过了两年,他说知识分子以及“公知”这两个词,无论在任何年代,都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又比如,他说,我从未说自己是作家,只说是作者,如果谁发现我说自己是作家,我就给他一万块钱。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说“我作为中国最顶级的作家”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矛盾太多了。

韩寒没有逻辑的一贯性,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常人是不可以出现这些矛盾的,但是神可以。在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中,这样的矛盾遍地都是。当然,这种矛盾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因为史诗太长,《格萨尔王》有两千万字,是不同艺人的综合本,不同的艺人讲唱格萨尔王肯定是相互有矛盾的;二是因为神需要矛盾,需要有一些区别于凡人的神逻辑,如果神也遵守凡人的逻辑,他就不是神了。我们之所以说韩寒身上体现着这么多的矛盾,那是因为我们在用凡人的逻辑衡量神,如果我们把韩寒视作神,那么所有前面说过的矛盾和错误,全都是正常的。但是对我们常人而言,许多错误就很难被轻易原谅。比如,韩寒小时候老撒谎,老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街坊邻居都叫小孩不要和韩寒做朋友,因为那时候的韩寒还没有被视作神。当韩寒成神之后,所有这些错误就不再是错误了,无论他如何的信口开河,犯下什么伦理错失,韩粉们都能找到神的逻辑来为他辩护。当然,无论神圣英雄和凡人的逻辑如何不一样,我们也不会因此而否定了史诗的价值。

神的愤怒是伟大的愤怒,伟大的《伊利亚特》就是以歌唱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开篇的。英雄愤怒的时候,往往是不计任何后果的,他们不平则鸣,非常容易被激怒。韩寒正是如此,他口无遮拦,他的愤怒和狂放不羁是众所周知的,他骂遍天下无敌手。他是神,神说错了话是不用为其错误言论负责任的,各种矛盾的苦恼对于神来说是不存在的。神的愤怒是正常的。

【杨早】 嗯,这个正好也是一个质疑点。我们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也邀请了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包括一些韩寒的支持者一起来做个对话。其中提到,韩寒后来对自己之前的言论是有所修正的。比如,有帖子说三位与韩寒同时代的女高才生现在都已经嫁到美国,韩寒却专门写过一篇博客来辟除这个传言的虚伪。还有,包括他和白烨之战,和诗人们的战争,在后来韩寒的写作中都有或隐或现的道歉。但这些对韩寒有利的材料都没有进入施爱东的文章中,所以,他们质疑说这会不会是你选择性的遮蔽这类材料?爱东怎么回应?

【施爱东】 这些材料并不是没有进入我的论文,只不过我着重讲述的是他如何成神的故事。至于他成神之后,如何重新降落凡间,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青年领袖,如何成为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公众人物,我引用了你的一句话“逆取顺守”,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已经说明一切问题了。这句话还是由你自己来解释吧。

【杨早】 这是我对韩寒的基本概念,我觉得韩寒是“逆取顺守”。他取得名声的方式,是通过叛逆和反叛,因为社会需要一个反叛者,需要一个对这个僵化体制的反抗代言人。但是当这样一个少年英雄慢慢长大,同时进入一个主流社会之后,他又必须要通过顺守的方式,通过恢复主流体制所允许的行为方式,来成为一个主流社会的名人。和韩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郭敬明,郭敬明是典型的拒绝长大的典范,他宁愿通过失去原有的粉丝,一直保持对初、高中生的吸引力。但韩寒却是和他的粉丝共同成长的,他会在后来修正之前的一些错误,更多的向主流文化靠拢。事实上,“南方系”为什么要把韩寒捧成一个符号化的偶像,也因为他是拥有大量粉丝资源,又愿意和普世价值合拍的年轻偶像,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家在争夺韩寒偶像解释权的过程中才会衍生出这么多的传奇化的倾向。那么,之所以很多人要推倒他,包括爱东,是因为他们认为韩寒是一尊邪神,这个邪神不除掉的话,以后的小孩就会认为人可以不需要学习,可以生而知之,随便玩都可以,一样可以成为一名英雄。所以,很多人在反韩、倒韩时,实际上内心是有别的目的的,他并不是对韩寒这个人有什么看法,而在于他自己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有关系的。但我想说的是,当你把韩寒完全作为一个史诗人物来讨论的时候,会不会把他的一些特质固化了?因为,一旦把一个人变成一个模式,其实你是会根据你这个模式的需求来选择材料印证的。比如,他反英雄的一面,他异乎常规的一面,反而就没有得到更多的讨论。这样做是不是挺危险的?

【施爱东】 韩寒当然不是固化的韩寒,而是变化的韩寒。刚才杨早说了,韩寒是“逆取顺守”。一取一守,一逆一顺,这不就是变化吗?

大家回顾一下郭德纲,我在《话题2006》中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郭德纲的文章,当时还被郭德纲的粉丝骂得特别狠。那时郭德纲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为了和“著名相声演员”划清界限,他声称自己不上电视,不上春晚,说别人进入相声界就是捞过界。记得我在文章末尾说到,等到郭德纲成名之后,他也会上电视,他也会进入别人的领域,他今天指责别人的一切,他将来都会重复,等等,大家看看,今天全都一一应验了。当你还没有成名,还没有获得这个资源的时候,你会用“愤青”的姿态来说话,可当你获得了资源,当你获得了名气之后,你就会重复你当年所反对的一切。现在听说郭德纲要去上春晚了,他这不是甩自己耳光吗?当然,我们能理解,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屁股决定嘴巴。

同样道理,韩寒通过反叛来获得名声,但他获得名声之后,他一定要回归主流,主流才是这个社会对成功者的内在要求。在非主流的领域,他已经登峰造极,走到顶点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改变,他必须要转身,才能适应新身份的要求。这不仅是说韩寒,任何人都是这个规律。包括那些先行的革命者,伟大的领袖,他们革命时所反对的,也都是他们革命成功之后所践行的,进攻时是一种姿态,守成时是另一种姿态。韩寒作为叛逆者,当他建立了自己的神话王国之后,他很自然地就会回归主流,取一种保守的姿态,这时,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作用其实已经结束了。这一点,“韩三篇”就是明证,这很明显。

当然,我的论文只讨论前半部分,也就是他作为革命者的部分。至于他如何“顺守”,也就是杨早说的“反英雄”的一面,我基本没有讨论,只是借用了杨早的这句话,一笔带过,因为这不是我讨论的主题。

【萨支山】 我看爱东很细致地梳理了韩寒作为一个史诗英雄的成长史,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做这种梳理,把它比喻成一部英雄史诗,你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有什么价值企图?

【施爱东】 这一点我在论文的最后提到了,由韩寒所推高的网络戾气,以及韩式语言暴力,并没有因为神像的坍塌而有所减弱。你到网上看看方舟子的粉丝,看看他们说话的方式和抨击对象的手段,他们和当年韩寒的粉丝有什么差别?同样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暴力。这些网络暴民,他们躲在键盘后面,肆意地挥舞着人性的各种丑陋。

我真正失望的,不是韩寒,韩寒只不过是一具偶像而已,我失望的是这座偶像下面抬神的人群,那些不断推高“寒气”的网民、“公知”、造神媒体,捧韩寒的是这些人,坑韩寒的还是这些人。他们是一群吃偶像的人,吃完了韩寒,他们还会接着吃下一个,中国的名人是吃不完的。柴静不就正在被他们吃着吗?接下来,方舟子一样也会被拉下神坛,被媒体和公众打倒在地。

【杨早】 我补充一个,在另一篇解读韩寒的文章,“破破的桥”的《破壁人》一文中,我读到的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中国社会,我们经常把三种角色完全混淆了。哪三种?时事评论员、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

我们平时说起这三者,似乎是相同的,但事实上,他们完全不一样。时事评论员的目的是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来评论时事;意见领袖是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发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公共知识分子”是秉着公心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社会事件发出自己的独立的、没有私利的言论来帮助社会进步。如果把这个定义分析清楚的话,那么韩寒只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事评论员。韩寒也好,李承鹏也好,他们都没有专业可言,也看不出他们的利益群体是哪一方人。所以,他们只是时事评论员。像任志强、潘石屹他们是意见领袖,因为他们基本上可以代表地产商的利益。

这三个角色不分清楚的话,那么,很多讨论会进行不下去。如果我们仅把韩寒定义为时事评论员的话,他的作用主要在于他能够帮助穿破知识之墙。中国人面临很多墙壁,如说权力之墙,我们上不了国外的网站,我们的微博会被删掉,但另外还有知识之墙,很多的专业知识和表达无法穿透墙壁为公众所知,进入公众讨论领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不管“韩三篇”有多么粗疏,不管他有多么的没有见识,但它把革命、民主、自由这三个题目提出来并引发一个讨论,这本身就是推进中国社会的一个正能量,但是很可惜,因为“韩三篇”导致很多人对韩寒的放弃和反目,以至于出现一个间隙,麦田冲上来,接着方舟子,这个阿喀琉斯之踵露出来以后,就变成了一个质疑“代笔门”的事情,那么,“韩三篇”的讨论就偃旗息鼓了。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情走到这一步很可惜。因为本来大家在公共场域能够讨论自由、民主、革命,可能对中国的知识界是会有帮助的,而不是变成现在很大的一个口水战。就像《红楼梦》研究到最后却变成一个曹雪芹的家史研究,这对《红楼梦》研究也是一个损失。

我主要介绍一下“破破的桥”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大家有兴趣可以在《话题2012》里面看看两篇文章的对比。这两篇文章都没有正面提到“代笔门”的问题,但都对韩寒本身的社会架构和社会成型作了比较完整的分析,虽然两个人的立场都不太一样。但是我相信这两位的立场都是秉着一种公心,都值得大家看一看。

(文字整理:赖婷)


[1]路金波:《韩寒:与世界保持距离》,新浪博客“路金波”,http://blog.sina.com.cn/lujinbo,2011年4月11日。

[2]2012年2月5日韩寒发给石述思私信中的句子,该私信常常被借以说明韩寒的真实文法水平。土豆独家专访:《石述思独家爆料韩寒私信:“方韩大战”无真正赢家》,土豆网,http://www.tudou.com,2012年2月7日。

[3]崔木杨、周亦楣:《“寒门”父子兵》,《新京报》2012年2月9日。

[4]吉颖新:《路金波:作家是我的摇钱树》,《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21期。

[5]彭一笑:《标题党:韩寒的门下走狗》,妙不可言编著《我们想和韩寒谈谈》,21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6]南都社论:《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1日。

[7]李洪恩:《我就是太阳》,新浪博客“李洪恩”,http://blog.sina.com.cn/lihongenblog,2010年6月20日。

[8]520134xxq:《韩寒,我们不会让你受伤的》,百度贴吧—韩寒吧,http://tieba.baidu.com/p/1524315662,2012年4月2日。

[9]石介中:《韩太阳(韩寒)的升起》,天涯社区—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2012年2月3日。

[10]韩寒:《〈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新浪博客“韩寒”,http://blog.sina.com.cn/twocold,2012年1月25日。

[11]彭一笑:《标题党:韩寒的门下走狗》,第118页。

[12]新浪微博“严锋”,http://weibo.com/yanlaoge,2011年7月18日。

[13]新浪微博“流芳的哥”,http://weibo.com/u/1723927583,2012年1月28日。

[14]王帆:《韩寒H档案》,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2页。

[15]谢轶群:《韩寒何时会out?》,新浪博客“谢轶群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nhuixyq,2010年5月13日。

[16]韩仁均:《儿子韩寒》,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页。

[17]有网友专门做过此类统计工作,可参考杨宏伟《韩仁均打酱油记》,新浪微博“司马3忌”,http://weibo.com/138057119,2012年6月4日。

[18]韩仁均:《儿子韩寒》,第56页。

[19]韩仁均:《儿子韩寒》,第2页。

[20]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页。

[21]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1月29日。

[22]韩仁均:《说说我自己》,新浪微博“韩仁均叔叔”,http://weibo.com/u/1443511045,2012年1月27日。

[23]韩仁均:《儿子韩寒》,第33页。

[24]崔木杨、周亦楣:《“寒门”父子兵》。

[25]崔木杨、周亦楣:《“寒门”父子兵》。

[26]陈鸣:《差生韩寒》,《南方周末》2012年3月28日。

[27]陈鸣:《差生韩寒》。

[28]韩寒:《写给每一个自己》,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4月5日。

[29]路金波曾经这样解释韩寒四年花掉1700多万元的高超本领:“他买套房,给他爸妈买套房;他妈妈买张床也要17万;五六个女友一人一张信用卡;今天买辆跑车,半个月后不喜欢了,折价卖掉。”(困困原作,戴维缩写:《路金波:是他“炮制”了韩寒》,《都市快报》2011年10月5日)

[30]马一木、张诗尧:《韩寒:“他们的时代过去了”》,《时尚先生》2009年第5期。

[31]吉颖新:《路金波:作家是我的摇钱树》。

[32]南都社论:《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

[33]石扉客:《韩寒十四条》,新浪微博“石扉客”,http://weibo.com/shifeike,2012年2月6日。

[34]郑朋:《启蒙时代,80后的成长》,妙不可言编著《我们想和韩寒谈谈》,第22页。

[35]易理刚:《韩寒B面:用飞速的轮胎书写》,妙不可言编著《我们想和韩寒谈谈》,第42页。

[36]陈鸣:《差生韩寒》。

[37]韩仁均:《儿子韩寒》,第40—41页。

[38]韩仁均:《儿子韩寒》,第42页。

[39]韩仁均:《儿子韩寒》,第43页。

[40]韩仁均:《儿子韩寒》,第38页。

[41]王帆:《韩寒H档案》,第7页。

[42]崔木杨、周亦楣:《“寒门”父子兵》。

[43]韩寒:《就这么漂来漂去》,接力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44]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45]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韩寒: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看过》,《新京报》2006年1月6日。

[46]新浪微博“韩仁均叔叔”,2011年8月28日。

[47]新浪微博“刘瑜”,http://weibo.com/u/2158779561,2012年1月21日。该微博现已删除。

[48]周筱赟:《“当代鲁迅”韩寒:我是个乡下人》,《燕赵都市报》2009年11月18日。

[49]韩寒:《小破文章一篇》,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1月16日。

[50]大概韩寒以为“二十四史”是一本书,他在提及该书时,总是使用书名号:《二十四史》。

[51]韩寒:《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自序第2页。

[52]约瑟夫·坎贝尔著:《千面英雄》,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4页。

[53]韩寒:《零下一度》,第92、164页。

[54]韩仁均:《儿子韩寒》,第73页。

[55]王帆:《韩寒H档案》,第24—25页。

[56]韩寒:《就这么漂来漂去》,封二“本书介绍”。

[57]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著,张承谟译,第29页。

[58]吉颖新:《路金波:作家是我的摇钱树》。

[59]困困原作,戴维缩写:《路金波:是他“炮制”了韩寒》,《都市快报》2011年10月5日。

[60]佚名:《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文汇报》1999年10月27日。

[61]韩仁均:《儿子韩寒》,第63页。

[62]徐媛媛:《韩寒炮轰高考作文太蠢 称中国在施行愚民教育》,《扬子晚报》2007年6月10日。

[63]韩寒:《零下一度》,第136页。

[64]韩寒:《杂的文》,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5页。

[65]韩寒:《通稿2003》,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66]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长城》2005年第6期。2006年2月24日,白烨又将此文发表于新浪博客。

[67]这篇文章大约始现于2010年1月中旬,流传近两年,网络转载数以万计,但均未注作者,疑为水军操作。事实上,网络上不断有人辟谣,声明黄思路虽然移美国,但嫁的是华人,并将结婚照贴在网上,但丝毫无法阻止谣言的流播。

[68]中央电视台《对话韩寒》,新浪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29926728-1562907894.html,2010年3月7日。

[69]老衲狠蛋疼:《十年前,三位高材生恶批韩寒,如今他们的去向是》,天涯易读网,http://www.tianyayidu.com,2011年8月23日。

[70]韩仁均:《儿子韩寒》,第165页。

[71]李解:《读懂韩寒》,芦川编《与韩寒面对面》,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72]子尤:《看韩寒》,新浪博客“子尤的BLOG”,http://blog.sina.com.cn/ziyou,2007年1月22日。

[73]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

[74]韩寒:《文坛是个屁 谁都别装逼》,新浪博客“韩寒”,2006年3月2日。此文现已删除。

[75]韩寒:《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新浪博客“韩寒”,2006年3月2日。此文现已删除。

[76]白烨:《我的告别辞》,新浪博客“白烨”,http://blog.sina.com.cn/m/baiye,2006年3月5日。该博客随后关闭。

[77]韩寒:《杂的文》,第175页。

[78]潘黎冰、陈黎、谢海涛:《韩寒:我的确是要杀一儆百》,《南都周刊》2006年3月22日。

[79]腾讯读书:《韩寒独家专访(7):我从没有骂过任何一个人》,http://book.qq.com/a/20070722/000004.htm,2007年7月22日。

[80]韩仁均:《说说我自己》,新浪微博“韩仁均叔叔”,2012年1月27日。

[81]韩寒:《关于年轻人和作家协会的回答》,新浪博客“韩寒”,2007年7月25日。此文现已删除。

[82]张英:《傲慢与偏见——清点“韩白之争”》,《南方周末》2006年4月6日。

[83]罗小敷、李颖娟、方舟:《公民韩寒》,《南都周刊》2009年11月2日。

[84]杨帆、胡宇辰等:《同上作家富豪榜韩寒恭喜郭敬明:他是“状元”,我太高兴了 希望他挣得更多!》,《华西都市报》2011年11月25日。

[85]海星星:《新防暴队正式成立》,新浪博客“小寒&海星星&江江”,http://blog.sina.com.cn/seastarstar,2006年8月1日。

[86]剑心的疤痕:《防暴队的故事》,新浪博客“韩寒非官方网站”,http://blog.sina.com.cn/twocoldfeiguanfangwang,2007年2月24日。

[87]新浪微博“路金波”,http://weibo.com/lujinbo,2012年1月20日。

[88]马可佳:《“韩寒”两个字值多少钱》,《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5月12日。

[89]苏竟:《骂过韩寒和被韩寒骂过的人,全部活该》,天涯社区—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2008年6月20日。

[90]路金波:《当“小王子”遭遇“魔法师”——方韩之战技术回顾》,新浪博客“路金波”,2012年2月3日。

[91]葛玲薇:《韩寒的角色扮演》,《ELLE-世界时装之苑》2010年9月刊。

[92]易理刚:《韩寒B面:用飞速的轮胎书写》。

[93]骑鼓隆冬墙墙墙:《方韩大战:一个骑墙派的吐槽》,天涯社区—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2012年2月1日。这篇文章风趣幽默,被网友称做天涯社区的一篇“神作”。

[94]葛玲薇:《韩寒的角色扮演》。

[95]廖方舟、王晶:《韩寒:对人生,我没有绝望过》,《南方都市报》2010年7月19日。

[96]葛玲薇:《韩寒的角色扮演》。

[97]搜狐视频:《韩寒完整版:公知炒作开启民智 回护郭敬明》,http://tv.sohu.com,2012年1月31日。

[98]腾讯视频:《王朔韩寒铿锵对话》,http://v.qq.com,2007年8月3日。

[99]卢欢:《武大教授断言韩寒说谎作假》,《长江商报》2012年7月26日。

[100]杜釜:《韩寒:〈零下一度〉纯粹是一本垃圾文学》,新浪阅读导刊,http://edu.sina.com.cn,2000年9月25日。

[101]易理刚:《韩寒B面:用飞速的轮胎书写》。

[102]邱致理:《韩寒:感谢陪在我身边的姑娘,我爱她》,《南都娱乐周刊》2011年第9期。

[103]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自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

[104]老兵老枪老套:《韩寒》,天涯社区—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2012年3月14日。

[105]李婷婷:《瞧,那些文坛坛子上的裂缝》,妙不可言编著《我们想和韩寒谈谈》,第91页。

[106]困困原作,戴维缩写:《路金波:是他“炮制”了韩寒》。

[107]新浪微博“加藤嘉一”,http://weibo.com/u/1680902912,2010年7月23日。

[108]郑朋:《启蒙时代,80后的成长》。

[109]杨早:《韩方之战的四个关键词》,新浪博客“高芾的野史记”,http://blog.sina.com.cn/gaofu,2012年2月1日。

[110]麦田:《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新浪博客“麦田的读书生活”,http://blog.sina.com.cn/maitian,2012年1月15日。

[111]杨早:《韩方之战的四个关键词》。

[112]南都社论:《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

[113]新浪微博“慕容雪村”,http://weibo.com/hawking,2010年1月27日。

[114]易中天:《兔子怎样证明自己不是骆驼》,新浪博客“易中天1001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2012年2月24日。

[115]张博庭:《韩寒的人造之嫌为何难以消除?》,科学网博客“水博”,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2012年2月5日。

[116]路金波:《为什么蝴蝶和屎壳郎不能成为朋友》,新浪博客“路金波”,2012年1月26日。

[117]李海鹏:《2009年度人物:韩寒者,冒犯也》,《南方周末》2010年1月2日。

[118]新浪微博“钭江明”,http://weibo.com/doujiangming,2012年4月1日。

[119]南都社论:《热闹的韩寒,寂寞的韩寒》。

[120]新浪微博“孙海峰”,http://weibo.com/imsunhaifeng,2012年1月28日。

[121]L.A.W:《谁制造了韩寒?关于韩寒的对话》,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122]新浪微博“慕容雪村”,2010年5月4日。

[123]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2010年8月19日。

[124]新浪微博“王功权”,http://weibo.com/wanggqvc007,2010年7月4日。

[125]罗小敷、李颖娟、方舟:《公民韩寒》。

[126]笑蜀:《像韩寒那样珍惜痛感》,《南方周末》2010年4月15日。

[127]李海鹏:《支持一个非我族类》,《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4日。

[128]新浪微博“熊培云”,http://weibo.com/xiongpeiyun,2011年12月27日。

[129]敏娟:《为什么我们轻易能读懂的韩寒,他们却不懂》,新浪微博“敏娟”,http://weibo.com/minjuan0221,2012年4月2日。

[130]李亚:《保卫方舟子,捍卫韩寒》,新浪微博“李亚”,http://weibo.com/li3ya4,2012年1月28日。

[131]谢轶群:《韩寒何时会out?》,新浪博客“谢轶群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nhuixyq,2010年5月13日。

[132]陈连山:《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13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134]Iris:《我看韩寒神像的倒掉》,缃绮弄春风网—时闻毒评,http://www.irisable.com,2012年1月30日。

[135]韩仁均:《儿子韩寒》,第21—22、118页。

[136]L.A.W:《谁制造了韩寒?关于韩寒的对话》,第53页。

[137]崔木杨、周亦楣:《“寒门”父子兵》。

[138]谭旭东:《曾经有过的……》,《中文自修》2000年第12期。

[139]吉颖新:《路金波:作家是我的摇钱树》。

[140]韩仁均:《儿子韩寒》,第5页。

[141]杜釜:《韩寒:〈零下一度〉纯粹是一本垃圾文学》,新浪阅读导刊,http://edu.sina.com.cn,2000年9月25日。

[14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黄锡光等译:《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第62页。

[143]韩仁均:《说说我自己》。

[144]据不完全统计,计有《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毒1》《毒2》《少年》《通稿2003》《长安乱》《杂的文》《韩寒五年文集》《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光荣日》《可爱的洪水猛兽》《他的国》《草》《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青春》等。

[145]麦田:《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146]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方韩论战》,2012年2月4日。

[147]王莹:《人大教授:中国教授加起来影响力赶不上韩寒》,人民网—教育频道,http://edu.people.com.cn,2010年3月22日。

[148]韩寒:《我笑你们跳,我吹口哨你们叫》,新浪博客“韩寒”,2006年10月4日。此文现已删除。

[149]韩寒:《散文一篇》,新浪博客“韩寒”,2010年4月7日。

[150]李海鹏:《2009年度人物:韩寒者,冒犯也》。

[151]何东:《韩寒真寒》,新浪博客“何东”,http://blog.sina.com.cn/hedong,2008年6月5日。

[152]韩寒:《正常文章一篇》,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1月18日。

[153]分别参见红水西三《〈人造韩寒〉事件之一剑封喉》(新浪微博“红水西三”,http://weibo.com/fh1077,2012年1月29日),鬼上当乙《给“韩寒父子造假的铁证”再加一个铁证》(天涯社区—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2012年2月1日)。

[154]韩仁均:《儿子韩寒》,第52 页。此外,在第58 页还特别提到是因为写作《三重门》才导致韩寒留级,并强调时间下限是1999年7月。

[155]陈鸣:《差生韩寒》。

[156]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157]免费写手:《存在即有其合理性,猪一样的队友呢?》,新浪微博“免费写手”,http://weibo.com/writers,2012年1月30日。

[158]金丹华:《为了无言的期待》,《中文自修》2000年第12期。

[159]凤凰非常道:《韩寒做客凤凰非常道》,土豆网,http://www.tudou.com,2007年6月19日。

[160]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161]黄健:《韩寒:让我比窦娥还冤,我会比窦唯还狠》,《青年周末》2007年1月18日。

[162]凤凰非常道:《韩寒做客凤凰非常道》。

[163]杨雅莲:《韩寒:80后作家太幼稚》,《华夏时报》2005年11月24日。

[164]罗小敷、李颖娟、方舟:《公民韩寒》。

[165]王琼:《韩寒:不能〈最小说〉都不如》,《重庆晚报》2010年1月7日。

[166]韩寒:《就是要做个臭公知》,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4月20日。

[167]韩寒:《小破文章一篇》。

[168]天凉好个秋:《韩寒网易的一个视频》,土豆网,http://www.tudou.com,2007年1月1日。

[169]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以及他的作品》,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1月27日。

[170]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方韩论战》,2012年2月4日。

[171]韩寒公开展示的《三重门》手稿中,“四两拨千斤”被写成了“四两拔干片”,五个字写错三个字,因而被方舟子列为手稿乃为“抄稿”的证据之一。

[172]仙人指路010:《信不信由你:韩寒是个文盲》,http://blog.sina.com.cn/a5sicheng,2012年2月2日。

[173]Iris:《我看韩寒神像的倒掉》。

[174]冯唐:《大是》,新浪微博“冯唐”,http://weibo.com/fengtang,2012年3月30日。

[175]百加得洋酒贸易有限公司帝王威士忌广告视频,2011年1月17日全国首发。

[176]新浪微博“帝王威士忌微酒庄”,2011年1月13日。

[177]杨早:《韩方之战的四个关键词》。

[178]南方周末文化论坛:《所谓文化大国》韩寒视频,土豆网—教育,http://edu.tudou.com/,2010年2月1日。

[179]韩寒:《正常文章一篇》。此处引文现已删除。

[180]李人杰:《给方舟子先生的一封信》,新浪博客“李人杰”,http://blog.sina.com.cn/lrj19950508,2012年2月5日。

[181]石扉客:《韩寒十四条》。

[182]韩寒:《这个国家将迎来国庆,这个城市将迎来世博》,新浪博客“韩寒”,2009年9月16日。

[183]新浪微博“亭林镇独唱团”,http://weibo.com/u/2577139143,2012年4月15日。

[184]新浪微博“亭林镇独唱团”2012年4月15日。

[185]新浪微博“亭林镇独唱团”2012年4月15日。

[186]吴瑕:《“我将诛杀韩寒以谢天下”》,《信息时报》2012年4月17日。

[187]韩寒:《小破文章一篇》。

[188]新浪微博“范冰冰工作室”,http://e.weibo.com/fbbstudios,2012年1月16日。

[189]新浪微博“范冰冰影迷会”,http://weibo.com/fanbingbingfansgroup,2012年1月17日。

[190]新浪微博“姚晨”,http://weibo.com/yaochen,2012年1月27日。

[191]新浪微博“土摩托”,http://weibo.com/immusoul,2012年1月24日。

[192]新浪微博“刘瑜”,2012年1月29日。该微博现已删除。

[193]新浪微博“刘瑜”,2012年1月29日。该微博现已删除。

[194]新浪微博“墨荏苒”,http://weibo.com/u/1947105647,2012年1月16日。

[195]新浪微博“墨荏苒”,2012年2月15日。

[196]新浪微博“墨荏苒”,2012年2月28日。

[197]新浪微博“莱茵兰”,2012年7月19日。

[198]新浪微博“许梦圆MY”,http://weibo.com/xumengyuan,2012年7月21日。

[199]详见格雷戈里·纳吉著《荷马诸问题》,巴莫曲布嫫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0]韩寒:《二月零三日》,新浪博客“韩寒”,2012年2月3日。

[201]肖鹰:《韩寒骗局破灭剧谢幕辞》,新浪博客“肖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ying1962,2012年4月6日。

[202]易中天:《兔子怎样证明自己不是骆驼》。

[203]戴假发的南瓜:《体制内视点:判断方寒之争的胜负很难吗?》,天涯社区—天涯杂谈,http://www.tianya.cn,2012年4月4日。

[204]路金波:《“被告”韩寒“自证”后,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新浪博客“路金波”,2012年1月29日。

[205]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第十三章 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精英知识分子对民众的文化启蒙如何可能

导读

社会上每一次令人痛心的“社会事件”之后,媒体和知识分子都会有一轮“深刻反思”。可是,每次反思过后,类似的事件还会卷土重来。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反思影响巨大,却孱弱无力?作为民俗学者,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是否能通过“民俗学”与“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进入考察?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在不同民俗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将“民俗学”与“民俗生活”的对话关系划分为五个层级,然后就会发现:任意一个层级的学术成果都只能在同一层级,或与之相邻的上下两个层级之间进行有效对话。“学术思想”的跨层流动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延滞,还表现为数量不断减少、信息大幅递减的特征。

第一层级的民俗学思想若要下沉到生活实践当中,必须经由第二层级的民俗学者对这些思想的接受,并将之应用到常规科学的研究当中,再通过学术周圈的扩散,落实到地方文化圈,才有可能进入第四层级民俗精英的视野。学术与生活是很难相互通约的。这种不可通约性既包括跨层对话的不可通约,也包括学术介入生活的空洞无力。

学术与生活本来就是不可通约的两个世界,学术工作者既不要对学术干预生活寄予过高的美好期许,也不必为学术妨碍生活背负过重的伦理包袱。学者与民众的关系没有技巧可言,只有生活中坦诚友善,思想上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