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平:全球安全治理中的规范竞争与共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前提假定

本章将首先提出与规范竞争问题相关的三个前提假定,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基本理论假设。

一 不同的实践生成不同的规范

规范产生于实践。规范属于人的思想和意识范畴,而实践是人的社会活动,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规范派认为,结构与施动者相互建构,而实践则是连接结构与施动者的中介,实践的力量在于它创造了连接结构和行为体的主体间意义。[26] 詹姆斯·华莱士批判了长期以来哲学界将伦理规范与构成人类个体和团体生活的现实分割开来的思想,指出实践不仅仅包含和表现规范,还为规范本身提供权威。华莱士指出,规范与实践是一对紧密相连的概念。[27]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张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28]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规范产生于实践。国际关系的规范派认为,国际系统的规范结构和观念结构是在实践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29] 实际上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本书提出,人类社会由不同的实践场域组成,不同的实践场域产生不同的实践经验,而这些不同的实践经验又上升为不同的认识、规范和理论。基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实践和政治哲学观的权力派政治理论认为,一国的崛起必然打破地区权力平衡,从而引发围绕地区权力制衡展开的冲突甚至战争。秦亚青教授指出,不同文化体成员有不同的实践活动和生活方式,一种实践场域中的理论可能无法解释另一种实践场域中的行为。韩裔美国学者康灿雄的研究表明,来自西方实践经验的理论并不能解释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事情。[30] 总之,规范不会凭空出现,只会生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

二 国际体系是一个等级体系

无政府世界并不是一个无秩序的世界,而是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世界。在权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国际体系的特征表现为深刻的等级秩序。[31] 国际关系结构主义理论大多持这种观点,而差别主要表现在对秩序实质的认定上。权力派认为这种秩序是权力秩序,而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 theory),则认为国际秩序是整个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的分工秩序。[32] 值得注意的是,权力派只重视国际格局中权力最大的少数国家,尤其是霸权国和挑战国,或者说只关注国际权力格局“金字塔”顶端的情况,而忽略了金字塔的其他部分。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建立了一种透视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大历史地理观”,主张将整个世界作为真正有效的分析对象,将国际体系划分为“核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地区,[33]勾勒出了一幅较之于权力派所言的世界格局更为清晰的国际等级秩序画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西方与非西方是一组对立而又具有等级特征的关系。

三 世界政治实践是动态的过程

三大主流理论都是体系理论。体系理论的基本理论预设是存在一个已知的国际体系。这个国际体系在权力派那里是物质霸权体系,在制度派那里是制度霸权体系,而在规范派那里则是文化霸权体系。这三种体系的内容看似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它们的起始问题都是如何维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立的霸权地位和建立的霸权体系。[34]换句话说,体系理论研究的是美国主导的国际霸权秩序下的国际活动。此外,英国学派提出了国际社会这个重要概念,以区别于美国霸权体系。但是,英国学派所言的国际社会的出发点是欧洲国际社会,延展为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国际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西方主导的霸权社会。无论是三大主流体系理论所言的不同形态的霸权,还是英国学派的社会霸权,反映的都是一种静态的国际体系秩序。在这种静态的国际体系秩序下,各种国际互动和实践的结果都是按照某种因果关系开展,结果都具有高度的确定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追求理论简约而将现实生活中动态的实践设定为静态,以寻求静态关系中必然的因果关系,是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重大缺失。[35] 按照静态国际关系理论的因果链逻辑,国际互动只会出现一种确定的结果。本书质疑这种基于静态因果关系的确定性逻辑,借鉴中国哲学里中庸辩证法的“过程”这个动态视角,来研究国际政治中的互动。本书假定国际政治是一个会出现不确定结果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