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的建立流程
建立用户画像的目的是聚焦用户的动机和行为,避免在宣传和设计产品时草率地以自己的想法代表用户的想法。因此,用户画像的建立一定要按照一定流程,务求其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
目标分析:用户的标签与属性
合理的、有效的用户画像建立在对目标用户的充分理解之上。经营者要问自己“抛开产品和服务,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用户使用产品的真实情景是怎样的”等问题。
收集用户的态度、行为及一些细节特征的数据信息,对于建立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用户画像是至关重要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没有标准,访谈、摄影跟随等都可以,只要能达到理解用户的目的就是好方法。
信息收集只是基础工作,重要的工作是数据目标的确立。每个用户身上都有很多属性、标签,太多的信息不仅不能有助于建立用户画像,反而会成为干扰。因此,在收集数据前,企业就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针对性地挖掘用户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只提取与自己研究范围相关的用户信息。
体系构建:有目的性地提炼关键标签
待收集到充分的用户信息后,企业要对这些用户的属性与标签进行提炼。这需要企业在众多的用户属性中抽丝剥茧,寻找出关键标签。关键标签是指导致用户对目标产品产生差异行为的核心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学历、性格、价值观、爱好等,企业需要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产品产生差异行为的主要原因。
例如,金融产品的目标用户选择产品的理由是理财还是消费,以及其办理业务是倾向于通过手机银行还是线下门店。这种差异化选择可能是由收入水平、理财观念、互联网接受程度等决定的。性格、学历、家庭无疑也会对用户的某项选择产生影响。对此,企业要结合建立用户画像的目的,有目的性地提炼关键标签,找出核心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确定关键标签后,企业要将每个变量作为一个维度,去分析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将相似的信息归类到同一维度上。例如,互联网接受程度、收入水平、年龄是用户对某项产品产生差异行为的关键标签,企业就可以按照这三个维度将用户信息分成三类,即互联网接受程度相关信息、收入水平相关信息、年龄相关信息。
画像建立:构建层次化的兴趣标签
有了关键标签后,下一步就是通过将每个维度上的信息进行串联,得到用户画像的核心特征,即建立画像。第一步,回顾收集到的用户信息;第二步,尝试连接每个维度上的信息,找出有代表性的用户形象。具体方法有以下两个。
▶ 合理覆盖每个变量两端的“极端信息值”
用户画像的建立过程是在众多的目标用户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用户,所谓具有代表性的用户是指在其拥有的核心特征中,某个或多个特征属于极端需求,产品设计覆盖了这部分用户的极端需求,相当于找到了设计的边界,保证了产品对于目标用户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能注意到“高信息值”边缘,却注意不到“低信息值”边缘,也就是说,产品可以覆盖专家用户的边缘需求,却无法覆盖“小白”用户的边缘需求,因此,企业在建立用户画像时,要考虑两端的“极端信息值”,即找出极端专家用户和极端“小白”用户。
另外,“合理”二字也很重要。有企业一味地追求连接每个维度的“极端信息值”,想要找到最典型的目标用户。但当这些信息被连接起来还原成一个用户形象时,可能会发现这类人在生活中很少见,甚至万中无一,显然这个“极端信息值”已经偏离了正常用户的范畴。因此,合理连接“极端信息值”很重要,企业的目标用户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否则产品设计只能是空谈。对此,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得出的用户画像与受访用户相比较,看是否可以匹配上真实的人物原型。
▶ 合理地连接用户行为集中的信息值
企业在连接关键标签中的信息时,也需要考虑该特征所属用户群的数量,以防连接出来的只是个架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类用户。对此,企业可以利用受访用户出现频率,将用户画像的特征与受访频率高的用户特征相对照,以确保顺利找到真实的目标用户。
下面以某公司对美食爱好者的用户行为研究为例,分析用户画像是如何建立的。
该公司通过调研,收集了丰富的美食爱好者的行为特征,选取了“美食消费观”“美食社交倾向”“美食热衷度”及“美食主见度”作为影响用户差异化行为的关键标签,并将从这四个维度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类汇总。
该公司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将信息进行连接,最终形成了三种用户画像。
第一种用户将“吃”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对食物抱有尊敬的态度,愿意不惜代价去追寻美食。同时他们还认为研究“吃”、享受“吃”、回味“吃”是很私人的事情,所以很少会主动与别人分享“吃”的感受,但自己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探索、记录美食,并享受这个过程。这种用户可以被称为“美食信徒”。
第二种用户对“吃”的动力来源于分享时的成就感,他们是生活中最喜欢聚会的人。他们谈论起美食总是头头是道的,对哪里打折、哪里有新餐厅开业这类信息烂熟于心,甚至会主动为朋友推荐美食。有时,他们不满足于只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对美食的见解,甚至可以凭借“吃”的本领,成为网红、美食KOL。这种用户可以被称为“美食大V”。
第三种用户有着强烈的社交属性,但与第二种用户不同,他们只是美食的跟随者,自己缺乏主见,但他们身边一般会聚集一群有主见的朋友。所以,每当他们有想要“吃”的欲望时,就会呼朋唤友,参考大家的意见。与其说美食对他们有吸引力,不如说吸引他们的是和朋友们一起享受美食的时光。这种用户可以被称为“美食社交族”。
这三种用户各有特色,代表着生活中大部分美食爱好者的状态。该公司就这些用户画像在与设计人员、产品经理沟通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设计人员也表示对美食爱好者的生活有了共鸣,产生了很多设计灵感。
画像使用:精细化运营品牌
在用户画像建立完毕后,接下来就是使用用户画像,将品牌运营精细化。用户画像主要应用于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产品设计、用户分析等方面。例如,通过用户画像可以根据用户的属性为其推荐个性化的消息,从而大大提升用户黏性。亚马逊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助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亚马逊几乎35%的销售额都来自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在浏览App时,看到符合心意的信息推送,很容易忍不住点进去一探究竟,进而下单购买。
除了通知栏的消息推送,App的开屏广告、应用内的横幅广告等都是用户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用户画像指导这些广告投放,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点击率及转化率,提升广告投放效果。
那么,企业如何利用用户画像来做精细化运营呢?我们以App的精细化运营为例,来分析用户画像的使用方法。
互联网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分为获客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流失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运营策略也不同。例如,获客期需要注重如何用低成本获取流量,而成长期则需要注重如何提升用户黏性。
▶ 获客期:找到精准人群
App在推广的初始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投放。企业在这一阶段除了要做好渠道质量调研,还要找到精准目标人群,即精准勾勒出目标人群的用户画像。然后才能扩充相似人群,找到更多的潜在目标用户。
另外,企业还要对用户质量做一个评估,分析数据与用户画像的匹配程度、线下场景的集中程度、设备活跃时间的固定程度等,以此判断出目标用户的真伪,识别出虚假流量和真实流量,过滤转化能力弱的人群,控制获客成本。
▶ 成长期:做好冷启动
在App的成长过程中,新用户的冷启动过程非常关键。当新用户使用App后,必须让其快速找到App的价值,这是将目标用户转化成种子用户的关键。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十分关键,用户第一次进入App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App可以通过用户引导获取用户的一些基本信息,但这些数据不够客观准确。这时,经营者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公司,快速了解新用户的属性和偏好,补全用户画像,及时实现App内的精准推荐。有了好的第一印象,用户也会对App产生认同感,这对提升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有相当大的帮助。
▶ 成熟期:持续修正用户画像
在App的成熟期,用户增长幅度基本已经稳定。这时,用户的活跃程度各不相同,经营者要将这些用户区分开,根据他们各自的行为修正用户画像,推送最精准的信息。对此,经营者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类,持续观察高活跃度的用户,协同新用户数据与已有用户数据,进一步了解用户,并通过更新内容、商品、活动等手段,探索用户的兴趣点,以便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方法。
▶ 衰退期和流失期:指导流失召回
在衰退期,大部分用户处于休眠状态。经营者要想办法唤醒他们,重新提升用户活跃度。经营者可以描绘出沉默用户的画像,总结用户的流失行为,针对不同的沉默用户进行差异化的信息推送,激活沉默用户。对已经流失的用户,经营者也不能不闻不问,要做好用户去向分析和卸载用户分析,在合适的渠道里展示内容,尝试召回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