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〇、漏尽经[176]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177] ,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178]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

“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不知如真法故,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以不应念法而念,应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

“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知如真法已,不应念法不念,应念法便念。以不应念法不念、应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也。

“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云何为七?有漏从见断,有漏从护断,有漏从离断,有漏从用断,有漏从忍断,有漏从除断,有漏从思惟[179] 断。

“云何有漏从见断耶?凡夫愚人不得闻正法,不值真知识,不知圣法,不调御圣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过去世?我无过去世?我何因过去世?我云何过去世耶?我有未来世?我无未来世?我何因未来世?我云何未来世耶?自疑己身何谓是?云何是耶?今此众生从何所来?当至何所?本何因有?当何因有?彼作如是不正思惟,于六见中随其见生而生真有神,此见生而生真无神,此见生而生神见神,此见生而生神见非神,此见生而生非神见神,此见生而生此是神[180] ,能语、能知、能作、能[181] 教、作起、教起,生彼彼处,受善恶报;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当有[182] 。是谓见之弊,为见所动,见结所系,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多闻圣弟子得闻正法,值真知识,调御圣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集[183] 、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则三结尽;身见、戒取、疑三结尽已,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若不知见者,则生烦恼、忧戚;知见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见断也。

“云何有漏从护断耶[184] ?比丘!眼见色护眼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眼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若不护者,则生烦恼、忧戚;护则不生烦恼、忧戚。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185] ,护意根者,以正思惟不净观也;不护意根者,不正思惟以净观也。若不护者,则生烦恼、忧戚;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护断也。

“云何有漏从离断耶?比丘!见恶象则当远离,恶马、恶牛、恶狗、毒蛇、恶道、沟坑、屏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应当离。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尽当远离。若不离者,则生烦恼、忧戚;离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离断也。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186] ?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倦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

“云何有漏从忍断耶[187] ?比丘!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

“云何有漏从除断耶[188] ?比丘!生欲念不除断舍离,生恚念、害念不除断舍离。若不除者,则生烦恼、忧戚;除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除断也。

“云何有漏从思惟断耶?比丘!思惟初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趣[189] 至出要[190] ;法……精进……喜……息……定……思惟第七舍[191] 觉支,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则生烦恼、忧戚;思惟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思惟断也。

“若使比丘有漏从见断则以见断,有漏从护断则以护断,有漏从离断则以离断,有漏从用断则以用断,有漏从忍断则以忍断,有漏从除断则以除断,有漏从思惟断则以思惟断,是谓比丘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92]


[1] 初一日诵……七日车漏尽:高丽藏原文为“中阿含七法品第一(有十经),初一日诵(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善法昼度树,城水木积喻,善人往世福,日车漏尽七”,此四十五字原在“道祖笔受”后,今依结构层次作如上调整。“中阿含”,此三字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初一日诵”,阿难在第一次结集时前后共用五日诵完《中阿含经》,由卷一到卷十二共六十四经为阿难于五日中之第一天所诵出的经量,故名。后四日诵亦随顺理解。“七法品”,品名,七法指《善法经》中佛陀所说的七法,《阿含经》中通常以本品第一经的内容为本品的品名。“善法昼度树……七日车漏尽”,此四句偈为本七法品之摄颂,即从本品十经中各取一关键词结成偈颂,以便持经者忆诵此品之十经。“七日车漏尽”,高丽藏原作“日车漏尽七”,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 中阿含经卷第一……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道祖笔受:此四十七字在高丽藏中原在最前。《中阿含经》早在前秦建元二十年由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译成汉文、慧松笔受,共成五十九卷。因这次翻译匆忙,加之译者汉语不精,此译本文义不尽。后至东晋隆安二年重译,由僧迦罗叉诵出、僧迦提婆译成汉文、道祖笔受,共成六十卷。罽宾,又作凛宾、劫宾、羯宾,此处指古印度北部之迦湿弥罗。三藏,此处指精通佛教三藏之法师。瞿昙僧伽提婆,瞿昙为其姓氏,僧伽提婆为其名,又译作僧伽提和、僧迦禘婆,意为众天。他出家后学通三藏,尤精于《阿毗昙心论》。他于苻秦建元年间来到长安,东晋太元十六年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两卷,隆安元年重译《中阿含经》六十卷,又校改《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以后各卷首皆有“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并皆承此省略。

[3] 一:高丽藏之《中阿含经》均无此单经序号,今依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加上序号,以下各经同。

[4] 善法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第一”等十一字。

[5] 我:此处指尊者阿难,盖诸经皆由尊者阿难于佛陀般涅槃的当年凭记忆诵出、结集而成。

[6] 胜林给孤独园:即祇树给孤独园。

[7] 漏尽:指断尽一切烦恼,唯佛、辟支佛、阿罗汉能证得,六通之一,且与外道不共。漏,烦恼之异名。

[8] 知节: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四》译作“知量”,《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译作“知足”。

[9] 知众、知人胜如: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四》译作“知众会,及知补特伽罗之胜劣”,《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译作“知入众中,观察众人”。

[10] 正经……说义: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四》译作“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等九分教,《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译作“契经、祇夜、偈、因缘、譬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等十二部。正经,又译作修多罗、素怛缆、契经、贯经、长行。歌咏,又译作祇夜、重颂、应颂。记说,又译作和伽罗那、记别、授记。偈咃,又译作伽陀、偈他、偈、孤起颂。因缘,又译作尼陀那、缘起。撰录,又译作阿波陀那、譬喻。本起,又译作伊帝目多迦、育多伽、本事、本末。此说,又译作优陀那、乌陀那、感兴偈、自说。生处,又译作阇多迦、本缘、本生。广解,又译作毗陀罗、方广、方等。未曾有法,又译作阿浮陀达磨、希法。说义,又译作优波提舍、论义。另参见《杂阿含·一一三八经》、《中阿含·一七二·心轻》注释。以上十二部经中除去因缘、撰录、说义,所余九种即是巴利藏所列之九分教。义,此字前高丽藏原有一“是”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删去。

[11] 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译作“比丘知如来机趣,解了深义,无所疑难”。

[12] 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四》译作“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译作“可修观时便修观,可修止时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诵知诵,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语知语”。下相、高相、舍相,《杂阿含·一二四七经》作“止相”、“举相”、“舍相”,参见《杂阿含·一二四七经》注释。

[13] 谓比丘知节……是谓比丘为知节也: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四》译作“于此有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时,知量”,《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译作“比丘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皆能知止足”。

[14] 辩:即辩才。

[15] 阿含及所得: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四》与《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均无与此对应之内容,《佛说七知经》译作“所至所入,深浅厚薄”。阿含,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后指原始佛教圣典,汉传说为四阿含,南传说为五部。

[16] 剎利……梵志……居士……沙门:剎利,又音译作刹帝利,为古印度四种姓中的统治阶层。梵志,又音译作婆罗门,为古印度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教职人员。居士,《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又意译为长者,指古印度居家的富豪或有道之士。沙门,为古印度出家修道者的统称。

[17] 持:受持、忆持。《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作“受持、讽诵”。

[18] 观义:《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一经》作“解其义”。

[19] 向法次法:又作法次法向、顺法次法、法随法行。所证名法,道名随法、次法,随顺所证法故。向,趣向、随顺。

[20] 酥精:即醍醐,系由牛乳精制而成的最精纯之酥酪,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最上之美味。

[2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善法经第一竟(一千四百二十三字)”等十四字。

[22] 昼度树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昼度树经第二(初一日诵)”等十六字。昼度树,又音译作波利质多罗树,意译作香遍树、圆生树,此树生于忉利天,据说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开敷,香气周遍,诸天见之,众皆欢喜。

[23] 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欲界天之一。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故合称三十三天。

[24] 还生: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五》译作“接连生出七叶”、“接连生出花、叶之枝”,《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二经》译作“更生华实”、“作灰色”。

[25] 网: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五》译作“蕾”,《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二经》译作“罗网”。

[26] 如鸟喙:谓花蕾饱满欲开之时状如鸟喙。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五》译作“开蕾”,《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二经》译作“雹节”。

[27] 由延:又音译作俞旬、由旬、踰阇那、踰缮那,为印度古代的里程单位,指成年公牛挂轭行走一日的路程,约四十里或三十里。

[28] 五欲功德: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种欲境。功德,此处指五欲境的德性、性质。参见《杂阿含·七五二经》。

[29] 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南传巴利藏通常译作“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

[30] 有觉有观:即有寻有伺。觉、观,新译作寻、伺。

[31] 初禅成就游: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五》译作“具足初静虑而住”。成就游,意为具足住、安住。

[32] 舍无求游:意谓住于无求之舍。

[33]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意谓如圣者所说的如圣者所舍、念、空而乐住,此即成就第三禅而安住。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三》译作“具足圣者宣说于舍、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译作“谓圣所观、所护念安乐住”。舍,又译作护,意为中舍,指无作为地平等对待一切。

[34] 心解脱、慧解脱:《杂阿含·一〇二七经》中佛陀说“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

[35] 梵行:指八正道,本意为清净行、离淫欲行。

[36] 不更受有:即不受后有。

[37] 阿罗诃:即阿罗汉,意译为应、应供、应真。

[38] 善法正殿:又作正法殿,为帝释天之宫殿。

[39]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昼度树经第二竟(七百五十二字)”等十三字。

[40] 城喻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经第三(初一日诵)”等十六字。

[41] 易不难得:意谓易得、不难得。

[42] 楼橹:古时军中用以侦察、防御或攻城的高台。

[43] 周匝通道,开除平博: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三》译作“有高且广之交通路”。除,指台阶。

[44] 垩:指可用来涂饰的白土或各色泥土。

[45] 秥豆:元、明两种藏经作“葫豆”。

[46] 增上心:意谓由心(清净)而得以增上,通常指禅定。

[47] 魔王:指天魔波旬,为欲界天主。魔,又作恶魔、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障碍。

[48]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城喻经第三竟(一千九百二字)”等十二字。

[49] 水喻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经第四(初一日诵)”等十五字。

[50] 七水人: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十五》译作“七种于水中之补特伽罗”。

[51] 住: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十五》译作“住立”。

[52] 观: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十五》译作“观察省察”。

[53] 渡: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十五》译作“前进”。

[54] 至彼岸: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十五》译作“而达浅滩”。

[55] 水中:高丽藏原无此二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补上。

[56] 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十五》译作“于诸善法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有慧”。

[57] 知苦如真:即于苦如实知。

[58]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59] 身见:又作有身见、萨迦耶见,即于五阴起我见、我所见。

[60] 戒取:又作戒禁取,基于邪分别,认为执持某些不当戒禁能得清净、解脱。《俱舍论》卷十九云:“于非因道,谓因道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

[61] 疑:怀疑、犹豫,如于四谛、三宝等怀疑、犹豫。

[62] 七有:指七生,即本经后文所说的“天上、人间七往来”。

[63] 得苦际:到达苦之边际,意谓灭尽苦。

[64] 淫、怒:又分别译作贪、嗔或贪、恚。

[65] 五下分结:指贪欲、嗔恚、身见、戒取、疑等五种欲界之烦恼,相对于上界之色界、无色界烦恼,故称五下分结。

[66] 般涅槃:又音译作般泥洹,意译作灭度、圆寂,指无余涅槃。

[67] 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意谓心解脱于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又称欲有漏,指无明之外的欲界烦恼。有漏,又称有有漏,指无明之外的色界、无色界烦恼。无明漏,又称无明有漏,指三界的无明烦恼。以上为三漏,又称为三有漏。

[68]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水喻经第四竟(千三百八十八字)”等十三字。

[69] 木积喻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木积喻经第五(初一日诵)”等十六字。

[70] 拘萨罗:又作(北)憍萨罗,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国都为舍卫城。

[71] 尼师檀:又音译作尼师坛,意译为坐具,为佛出家弟子坐卧时平敷于床座上的长方形布块。

[72] 结跏趺坐:即通常说的双盘,将左右两足背交叉置于两大腿上。跏,高丽藏原作“加”,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73] 璎珞:又作缨络,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指由珠玉编缀而成之饰物。

[74] 以莹磨利刀截断其髀: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八》译作“以油滑、锐刀凿胸”。莹磨,谓磨治使光洁。髀,指大腿(骨)。

[75] 铁铜鍱:谓铁铜质的薄片。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八》译作“铁板”。

[76] 铁钳钳:宋、元、明三种藏经作“铁钻钻”。

[77] 龂:齿根(肉)。

[78] 下过: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八》译作“从[身体之]下部出”。

[79] 漏尽结解:意谓灭尽烦恼、解脱生死。漏、结,均为烦恼之异名。

[80]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木积喻经第五竟(二千六百四十四字),中阿含经卷第一(八千一百九字)(初一日诵)”等三十二字。

[81] 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等十三字,今承前省略。以下各卷同。

[82] 善人往经:高丽藏原作“七法品善人往经第六(初一日诵)”等十三字。

[83] 无余涅槃:又作无余依涅槃,指烦恼灭尽、五蕴之依身亦无余之解脱状态,相对于有余(依)涅槃。

[84] 我者无我,亦无我所……然未得证: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译作“非我所作,属我[之业报]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之业报]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不著,于生不著,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彼非完全证得其句”。我,乃主宰义,指常恒、独立、自成之主宰体。无我,又译为非我,佛教以无我为不共正见。我所,又作我所有,意为属于我所有的。

[85] 譬如烧迹,才燃便灭: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译作“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消失”。

[86] 少慢未尽: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译作“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

[87] 中般涅槃:于中有阶段证入涅槃。

[88] 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上已即灭: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译作“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发生、跳扬已而消失”。

[89] 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译作“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发生、跳扬已,无损害而消失”。

[90] 生般涅槃:命终后投生色界天很快即证入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译作“损害般涅槃”。

[91] 行般涅槃:又作有行般涅槃,命终后投生色界天多有功用即证入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作“无行般涅槃”。《杂阿含·七三六经》“无行般涅槃”亦在“有行般涅槃”之前。

[92] 无行般涅槃:命终后投生色界天不多功用即证入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五十二》作“有行般涅槃”。

[93] 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又作上流般涅槃,命终后投生色界初禅天,而后渐次向上投生,乃至到色究竟天后方证入涅槃。阿迦腻咤,天名,又音译作阿迦尼吒、阿迦腻吒,即色究竟天。

[94]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善人往经第六竟(千一百三字)”等十二字。

[95] 世间福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世间福经第七(初一日诵)”等十六字。

[96] 拘舍弥:又作憍赏弥、俱睒弥、拘睒弥,以都城命名之国,位于中印度,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97] 瞿沙罗园:又作瞿师罗园、瞿史罗园,系拘舍弥城内瞿师罗长者捐献给僧团的园林。

[98] 摩诃周那:比丘名,意为大妙义。《杂阿含经》又译作大纯陀、纯陀,《长阿含经》译作周那,《中阿含经》译作摩诃周那、大周那、周那,《增一阿含经》译作大均头、均头。本为摩揭陀国婆罗门种姓,后为舍利弗之弟子。

[99] 晡时:即申时,约傍晚时分。

[100] 宴坐:又作燕坐,即静坐、静虑。

[101] 七世间福:《增一阿含·七日品·第七经》中说分别为族姓子、族姓女为比丘僧起僧伽蓝、施床座、施食、施遮雨衣、施药及旷野作好井、近道作舍等七善行。本经后文只提到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等世间福。

[102] 族姓男、族姓女:意谓良家子女,又分别作善男子、善女人。

[103] 氍氀:即毛毯等毛织物。

[104] 毾㲪:有花纹的细毛毯。

[105] 沾:高丽藏原作“沽”,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6] 恒伽:又作恒河,见本经下文注释。

[107]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8] 偏袒右肩:指穿着袈裟时覆住左肩而露出右肩,以此表示恭敬。

[109] 长跪叉手:长跪,指两腿跪地而上身挺直。叉手,即合掌。

[110] 七福出于世间:本经后文只说到第一、第二、第七等出世间福。

[111] 僧众:高丽藏原作“比丘众”,今依宋、元两种藏经改。

[112] 禁戒:指佛陀所制之戒律。

[113] 阎浮洲有五河流:阎浮洲,又作阎浮提,此处主要指印度。五河流,指印度五大河,

[114] 恒伽……摇尤那……舍劳浮……阿夷罗婆提……摩企:恒伽,又作恒河、恒迦,意为天堂来(之河)。摇尤那,又作耶菩那、耶蒲那、夜摩那、蓝牟那,意为缚。舍劳浮,又作萨罗由,意为迅流。阿夷罗婆提,又作阿脂罗婆提、阿夷罗跋提、阿恃多伐底、伊罗跋提,意为迟流,或说为有金。摩企,又作摩酰,意为归。《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说后四河为 伽河(即恒河)之支流。

[115]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世间福经第七竟(九百九十三字)”等十三字。

[116] 七日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七日经第八(初一日诵)”等十五字。

[117] 鞞舍离:又作毗耶离、毗舍离、吠舍厘,为跋耆国都城,位于中印度,在恒河北岸,为离车族集居地。

[118] 㮈氏树园:又作菴罗园、菴婆罗林,此处指菴罗女供养佛陀之园林。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二》译作“菴婆波利林”。

[119] 倚:高丽藏原作“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20] 诸沟渠川流: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二》译作“凡小川、小池者”。

[121] 诸大泉源从阎浮洲五河所出:根据文意,应作“诸大泉源,阎浮洲五河之所出”。

[122] 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二》中,此五河应在上文“诸大江河”后面。此处,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二》作“譬如阿褥达、斯呵波达、罗达迦拉、勘纳文达、俱纳拉、荼坦达、曼那吉尼等”,盖此等皆为“大泉”。

[123] 由延:又音译作俞旬、由旬、踰阇那、踰缮那,为印度古代的里程单位,指成年公牛挂轭行走一日的路程,约四十里或三十里。

[124] 多罗树:属棕榈科乔木,盛产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地。此处指多罗树之高度(深度)。

[125] 一人:此处指一人之高度(深度)。

[126] 五日出时,海水余有七百由延……不足没指:依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四·七集·六十二》,应作“五日出时,海水余有七百由延,转减乃至一百由延;海水余有七多罗树,转减乃至一多罗树;海水余有七人,转减乃至一人;海水减至颈、至肩、至腰、至䐀、至膝、至踝,有时海水消尽,不足没指”。

[127] 须弥山王:根据印度古老的世界观,一须弥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为最高山,周围另有八山八海环绕,须弥山为诸山之王故,故称须弥山王。须弥山,又音译作苏迷卢,意译为妙高山,其山入水中有八万由旬,出水面亦有八万由旬。

[128] 爨:烧、烧火。

[129] 梵天:又作大梵天、梵王天,为色界之初禅天。

[130] 晃昱诸天:意谓晃昱天之诸天人。晃昱天,又作光音天,为色界之二禅天。下方世界初成时,光音天人业尽、福尽、命尽时,因缘下生至下界。

[131] 天:此处指光音天以下之天界。

[132] 烖:高丽藏原作“栽”,今依宋、明两种藏经改。烖,同“灾”。

[133] 见谛:明见真理。

[134] 善眼:释迦佛过去世为外道宗师之名。

[135] 如意足:又作神足,意谓如意神变之足,指神通赖以为基础的禅定。

[136] 梵世法:意谓将来生于梵天之法,即四梵室,又作四无量心。

[137] 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四天王,又作四天王天,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及其部众,居住于须弥山半山腰之四周。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指以帝释天为中心、四方各有八天之三十三天,居住于须弥山山顶。焰摩天,又作炎摩天、夜摩天、离诤天,此天界常有光明,无昼夜之分,且远离诤斗。兜率哆天,又作兜率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睹史多天,意译作知足天、喜足天,此天多修喜足。化乐天,又作化自在天,此天能自化五欲妙境而自乐。他化乐天,又作他化自在天、他化天、自在天,此天能受用他人所化之五欲妙境而享乐。以上诸天合称六欲天,皆属欲界有情。

[138] 四梵室:又作四梵住、四等心、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种禅观。修此四种禅观能生梵天,故称四梵室。

[139] 晃昱天:又作光音天,为色界之二禅天。此天众由定心所发之光明,以替代言语传达彼此心意,故称光音天。

[140]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以上为如来之十大名号(不计“如来”)。如来,又译作如去,音译作怛萨阿竭、多陀阿伽陀,意谓乘如实道而来(去)。无所著,又音译作阿罗汉,意译作应、应供、应真,意谓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堪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人天恭敬供养。等正觉,又作正等觉、正遍知,音译作三藐三佛陀,意谓由自己如实、圆满地觉悟诸法。明行成为,又译作明行足,其中明指三明,行指止观或三妙行,明行成为意谓明与行极善圆满。善逝,意为善行,因善净行、行于不死的涅槃中,故称善逝。世间解,又作知世间,意谓完全了知世间一切。无上士,意谓无与伦比之士夫。道法御,又译作调御丈夫,意谓善知方便、能调伏所调之丈夫。天人师,意谓堪能导人天出苦、能正教授人天。佛,全音译为佛陀,意谓觉者。众祐,又译作世尊,音译作婆伽婆、薄伽梵,意谓因有德而为世间所尊重。

[14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七日经第八竟(千七百一字)”等十一字。

[142] 七车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七车经第九(初一日诵)”等十五字。

[143] 王舍城:又译作罗阅城、罗越城、罗阅祇城、罗阅祇迦罗、罗阅揭梨醯,乃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都城。

[144] 竹林精舍:又译作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为迦兰陀长者献竹林于僧团、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

[145] 夏坐:又译作夏安居、雨安居,指在印度的雨季三个月中,僧团为避免外出践踏草木、伤害生灵,而各自止居一处、专心学修。

[146] 满慈子:本经后文其自言“我号满也,我母名慈,故诸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又音译作富楼那、富留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作满愿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为迦毗罗卫城之婆罗门,依佛陀出家后,将佛法传播至古印度西方的输卢那国。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能广说法,分别义理”之第一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芬那满达尼弗多(满严饰尼子)”,《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满愿子”。

[147] 生地:指(众比丘)出生之地。

[148] 补治衣:依佛制,夏安居结束后,比丘共受迦絺那衣,受此衣期间还可蓄长衣。

[149] 闲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独居”,《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乐闲静之处”。

[150] 劝发渴仰、成就欢喜:通常译作“示教利喜”。

[151] 舍梨子:又作舍利子、舍黎子、舍利弗,意谓舍利女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本是外道,后依佛陀出家证果,常代佛陀说法,被佛陀誉为诸弟子中“智慧第一”。

[152] 贤者:僧团中对同辈与下辈之称呼。

[153] 跏:高丽藏原作“加”,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54] 平旦:清晨。

[155] 安陀林:意为荫树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音译作“安达林”,《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意译作“昼暗园”。

[156] 燕坐:又作宴坐,指静坐、静虑。

[157] 问讯:即问好,如恭问其身心安适否。

[158] 瞿昙:又音译作乔答摩,为释尊所属之族姓。一般为外道对佛陀的称呼。

[159] 戒净……心净……见净……疑盖净……道非道知见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断智净:以上合称为七(清)净,又分别称为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戒清净,指善护身口意而戒行清净。心清净,指心离欲、恶不善法而成就禅定。见清净,指如实知见名色。度疑清净,指善知名色之缘而越度关于三世、无我之疑惑。道非道智见清净,指了知这是正道、这是非道。行道智见清净,指行于正道之善巧观智。智见清净,指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之四道智。

[160] 以戒净故,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槃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实于戒清净是无取著,为般涅槃否”。

[161] 若以戒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槃者……以凡夫亦离此法故:《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戒清净义者,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使除受入;心清净义亦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除受入……乃至知见之义亦是受入,如来说除受入;乃至涅槃,如来所得修梵行。若当戒清净,于如来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当取灭度。所以然者?凡夫之人亦有此戒法”。

[162] 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槃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知见清净是唯至无取著,是至般涅槃”。

[163] 波斯匿:意译胜军、胜光、明光等,为古印度拘萨罗(憍萨罗)国国王,与释尊同寿,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曾娶释迦摩诃男之婢女,共生一太子名毗流离。

[164] 婆鸡帝:又作娑鸡帝、婆祇多,为憍萨罗(拘萨罗)国之城市名。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萨伽陀城”,《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婆祇国”。

[165] 二:高丽藏原作“一”,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66] 舍第六车:高丽藏原无此四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本经下文同。

[167] 梵行人:修梵行之人。梵行,此处指八正道。

[168] 我号满也,我母名慈,故诸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我名云芬那,同行者呼予为满达尼弗多”,《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我今名为满愿子,母姓弥多那尼”。

[169] 甘露:喻指不死之涅槃。

[170] 成就游:又译作“具足住”,意为成就、具足(诸支)而安住。

[171] 应当萦衣顶上戴贤者满慈子:意谓缠衣于头,以顶戴贤者满慈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以布缠于头上,得见以尊者芬那满达尼弗多戴于头上而行”,《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以首戴行世间”。

[172] 我字优波鞮舍,我母名舍梨,故诸梵行人称我为舍梨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传车经》译作“我名云优波提沙,同行者呼我舍利弗”,《增一阿含·等法品·第十经》译作“我名忧波提舍,母名舍利,诸比丘号吾为舍利弗”。优波鞮舍,又作忧波提舍、优婆室沙、邬波底沙、优波替,意为大光,乃舍利弗从其父提舍而得之名。

[173] 第二尊……法将……转法轮复转弟子:此三皆系对舍利弗之赞叹。第二尊,谓仅次于世尊者。法将,谓能代佛说法之将。转法轮复转弟子,谓能复转佛陀法轮之弟子。法轮,以轮喻佛法,故称法轮,通常指四圣谛或八正道。

[174]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75] 止: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七车经第九竟(二千五百八字)”等十二字。

[176] 漏尽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七法品漏尽经第十(初一日诵)”等十五字。

[177] 拘楼瘦:意谓拘楼这个地方。拘楼,又作拘留、居楼,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之西岸。瘦——su,为文法上的于格复数语尾。

[178] 剑磨瑟昙拘楼都邑:意谓名为剑磨瑟昙的拘楼国都邑。剑磨瑟昙,《杂阿含·二四五经》译作“调伏驳牛聚落”,《杂阿含·二六三经》译作“杂色牧牛聚落”,《杂阿含·二九七经》译作“调牛聚落”。

[179] 见……护……离……用……忍……除……思惟:见,知见。护,防护。离,回避。用,受用。忍,忍耐。除,遣除。思惟,观修。

[180] 真有神……真无神……神见神……神见非神……非神见神……此是神:以上为六(邪)见。真有神,我有真我。真无神,我无有真我。神见神,我以真我觉知真我。神见非神,我以真我觉知无有真我。非神见神,我无有真我而觉知有真我。此是神,这是(永恒的)真我。

[181] 能: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82] 定无所从来,定不有、定不当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一切漏经》译作“应是常住、坚固、常恒而不变易之法,永久如此存在也”,《增一阿含·七日品·第六经》译作“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后世,常存于世,而不朽败,亦不变易,复不移动”。

[183]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84] 云何有漏从护断耶:《增一阿含·七日品·第六经》译作“云何有漏威仪所断”。

[185] 眼见色……耳……鼻……舌……身……意知法:乃指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又称六情。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又称六境。

[186]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增一阿含·七日品·第六经》译作“彼云何漏亲近所断”。

[187] 云何有漏从忍断耶:《增一阿含·七日品·第六经》译作“彼云何漏恭敬所断”。

[188] 云何有漏从除断耶:《增一阿含·七日品·第六经》译作“彼云何有漏娱乐所断”。

[189] 趣:高丽藏原作“起”,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90] 出要:即出离。

[191] 念……法……精进……喜……息……定……舍:以上合称为七觉支,此七者为觉悟之助支,故名。念,指正念、系念于善法。法,应作“择法”,指于法抉择。精进,指精勤、勇猛。喜,指因远离欲、恶不善法而身心调适。息,又作猗、猗息,指身心远离粗重而轻安。定,指心住禅定。舍,指行舍、中舍,指无作为地平等而住。

[192]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漏尽经第十竟(千六百二十一字)中阿含经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中阿含七法品第一竟(一万六千四十三字)(初一日诵)”等四十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