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村土地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9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吸收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试点经验,强调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给予被征地农户公平合理补偿,以确保被征地农户利益不受损,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由此实现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重大创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户分化已成为农村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征地补偿安置来说,尽管各地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同一村庄会执行同一个政策。这种安排尚缺乏对不同类型农户生存和发展差异的深入考虑。那么,如何平衡“农户异质”与“政策同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广西财经学院欧胜彬教授一直关注农村土地征收、农户福利、土地制度与政策等方面的学术前沿,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目前,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该书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结合了前述研究最新成果撰写而成的。该书主要思路:以农户分化为视角,构建农户福利评价模型,对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及其差异。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提升的差异化路径。作为其博士生导师,看了样稿后,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深入探讨了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从土地产权理论出发,剖析农户分化、土地征收与农户福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围绕征地的三个构成要件,即征地范围、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标准,系统分析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在学术思想创新方面做出贡献。
二是以农户分化为视角,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征收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差异。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农户家庭的基本需求与发展目标出发,构建农户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形成农户福利构成详细清单。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被征地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对土地依赖性的差异,以此考察农户分化如何导致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差异的规律。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三是提出了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提升的差异化路径,对典型案例——南宁“那黄模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调研区域的地方政府、村委会、被征地农户和产业公司深入调研,获取了丰富的调研材料,并结合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提升的差异化路径,即政策优化。然后,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南宁“那黄模式”的做法,总结其通过构建“多元化”政策目标,进行“套餐化”政策设计,使被征地农户实现“有住、有租、有铺、有保”安居生活的成功经验,并对案例形成的政策绩效进行经济学解释。
综上所述,该书成果系统揭示了土地征收对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机理,剖析农户分化如何导致征地前后农户福利变化产生差异,并通过人性化政策设计,把农户不愿意接受的单一货币补偿转化为愿意接受的“政策套餐”,为征地制度改革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既对于实现被征地农户“利益不受损、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政策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当然,我国农村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我国独特的国情和农情,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农户都设计不同政策,但能兼顾到不同类型农户已是一种突破。鉴于我国征地制度仍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阶段,本书只是阶段性成果,希望作者能继续深耕,形成更有分量的创新性成果。

南京农业大学 党委书记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