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蛋白质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 glubin,Glb)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即潘氏( Pandy)试验阳性。

【试剂】

5%酚溶液:取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室温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l,置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 :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阳性: ( + )为灰白色云雾状; ( 2 + )为白色浑浊; ( 3 + )为白色浓絮状沉淀; ( 4 + )为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感染性疾患(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脊髓灰白质炎和流行性脑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蛛网膜下腔梗阻等时常呈阳性反应。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二、蛋白质定量测定

【原理】

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能沉淀蛋白质,对白蛋白沉淀能力比球蛋白强,加适量硫酸钠后,沉淀清、球蛋白的能力趋于一致,再与标准蛋白比较进行定量测定,即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

【试剂】

磺基水杨酸-硫酸钠( SS-S)试剂:取磺基水杨酸3.0g和无水硫酸钠7.0g,加蒸馏水至100ml。过滤后,储存于棕色瓶中,如显色或混浊则不能用。

【操作】 1.制备标准曲线

含蛋白质200mg/L、400mg/ L、800mg/L、1200mg/L、1600mg/L的稀释混合人血清蛋白标准系列各0.5ml,加SS-S试剂4.5ml,充分混匀7~15分钟后,用420nm波长比浊,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蛋白质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检测

取待测脑脊液标本各0.5ml于两个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加SS-S试剂4.5ml,另一个试管加154mmol/L的NaCl溶液4.5ml作为空白管。在与制作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比色,所测吸光度可从标准曲线上求得蛋白质浓度。

【参考区间】

腰椎穿刺: 0.2~0.4g/L;脑室穿刺: 0.05~0.15g/L;小脑延髓池穿刺: 0.10~0.25g/L (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

【临床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脑部感染时,脑膜和脉络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首先是白蛋白增高,随后是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增高。

2.神经根病变

如梗阻性脑积水、吉兰-巴雷综合征,多数患者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椎管内梗阻

脑与蛛网膜下腔互不相通,血浆蛋白由脊髓静脉渗出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有时高达30~50g/L,如脊髓肿瘤、转移癌、粘连性蛛网膜炎等。

4.其他

早产儿脑脊液蛋白含量可达2g/L,新生儿为0.8~1.0g/L,出生2个月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注意事项】

1.脑脊液如呈混浊外观,应先离心取上清液检查。如蛋白质浓度过高,应先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再测定。
2.加入SS-S试剂的方法、速度,室温和比浊前标本放置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故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操作方法和比浊时间与标准曲线制作方法一致。应随气温改变,勤作标准曲线。

三、葡萄糖测定

【原理】

采用己糖激酶法,同血清葡萄糖测定。

【参考区间】

腰椎穿刺: 2.5~4.4mmol/L;脑室穿刺: 3.0~4.4mmol/L;小脑延髓池穿刺: 2.8~4.2mmol/L (己糖激酶法)。

【临床意义】

正常脑脊液内葡萄糖含量仅为血糖的50%~80%,早产儿及新生儿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葡萄糖含量比成人高,一般认为无病理意义。葡萄糖增高见于脑出血、影响到脑干的急性外伤、中毒及糖尿病等;降低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脑肿瘤、神经性梅毒和低血糖等。

四、氯化物测定

【原理】

采用电极分析法,同血清氯化物测定。

【参考区间】

成人: 120~130mmol/L;儿童: 111~123mmol/L (电极分析法)。

【临床意义】

1.氯化物增高见于脱水、尿毒症、心力衰竭及浆液性脑膜炎等。
2.氯化物降低主要见于呕吐、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病变、脊髓灰质炎及脑肿瘤等。

五、酶类测定

【原理】

采用速率法,同血清相关酶类测定。

【参考区间】

乳酸脱氢酶( LDH)<4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2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15U/L、肌酸激酶( CK) 0.5~2U/L、腺苷脱氨酶( ADA)<8U/L (速率法)。

【临床意义】

LDH活性增高见于脑组织坏死、出血等。ALT、AST活性增高见于脑梗死、脑萎缩及急性颅脑损伤等。CK活性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等。ADA活性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出血及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六、免疫球蛋白测定

【原理】

采用免疫比浊法,同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参考区间】

IgG 10~40mg/L,IgA<6mg/L,IgM<0.22mg/L和IgE极少量(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IgG增高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等; IgA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等; IgM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及多发性硬化等; IgE增高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七、蛋白质电泳

【原理】

常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同血清蛋白质电泳测定。

【参考区间】

前清蛋白3%~6%,白蛋白50%~70%,α 1-球蛋白4%~6%,α 2-球蛋白4%~9%,β-球蛋白7%~13%和γ-球蛋白7%~8%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临床意义】

前清蛋白增高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及脑积水等,减少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白蛋白增高见于脑血管病变,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α-球蛋白增高见于脑膜炎、脑肿瘤等;β-球蛋白增高见于退行性病变、外伤后偏瘫等;γ-球蛋白增高见于脑胶质瘤、多发性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