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瓠第十五
《卫诗》曰:“匏有苦叶。”〔1〕毛云:“匏,谓之瓠。”《诗义疏》云〔2〕:“匏叶,少时可以为羹,又可淹煮,极美,故云:‘瓠叶幡幡,采之亨之。’河东及扬州常食之。八月中,坚强不可食,故云‘苦叶’。”
《广志》曰:“有都瓠,子如牛角,长四尺。有约腹瓠,其大数斗,其腹窈挈,缘带为口〔3〕,出雍县〔4〕;移种于他则否。朱崖有苦叶瓠〔5〕,其大者受斛余。”
《郭子》曰〔6〕:“东吴有长柄壶楼。”
《释名》曰:“瓠蓄,皮瓠以为脯,蓄积以待冬月用也。”〔7〕
《淮南万毕术》曰〔8〕:“烧穰杀瓠,物自然也。”
【注释】
〔1〕见《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毛《传》是节引。邶、鄘均属卫地,故亦泛称为《卫诗》。
〔2〕《诗义疏》: 撰人无可考,书已佚。《隋书·经籍志一》著录有《毛诗义疏》或存或亡共九种,作者有舒援、沈重、谢沈、张氏等,《诗义疏》当属此类,非三国吴人陆机(与西晋陆机同名,宋以后改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毛诗义疏》此类书均晚于陆机,原书已佚。《匏有苦叶》孔颖达疏引有陆机《疏》,与《诗义疏》有异文。《诗义疏》所引“瓠叶幡幡”二句,见于《诗经·小雅·瓠叶》,今本《诗经》倒作“幡幡瓠叶”,孔引陆机《疏》同,而与《诗义疏》所引不同,反映《诗义疏》不等于陆机《疏》。
〔3〕明抄等作“带”,金抄等加草头作“”,非是。上文“窈”通“凹”;“挈”通“絜”,是缠束,又通“契”,是刻削成缺口。“约腹瓠”即“细腰葫芦”,“其腹窈挈”是说腹部凹陷好像紧束着的腰,也好像刻着一道缺口。“缘带为口”是说沿着腰间束带处(承“约腹”、“其腹”为喻)开着一道凹陷的缺口,字应作“带”,如果作“”,头何能凹陷成缺口?
〔4〕雍县: 汉置,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
〔5〕朱崖: 县名,故治在今海南海口。
〔6〕《郭子》: 《隋书·经籍志三》小说类著录“《郭子》三卷,东晋中郎将郭澄之撰”,疑即此书。郭澄之,东晋末人,《晋书》有传。书已佚。
〔7〕见《释名·释饮食》。
〔8〕《淮南万毕术》: 《隋书·经籍志三》五行类注云,梁有《淮南万毕经》、《淮南变化术》各一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三》五行类再著录《淮南王万毕术》一卷,旧唐《志》题名“刘安撰”,则是唐时征书又出现的。书已亡佚。
【译文】
《诗经·邶风》的诗说:“匏有苦叶。”毛公解释说:“匏,叫作瓠。”《诗义疏》说:“匏叶,嫩时可以作羹,又可以腌藏或煮了吃,很好吃,所以《诗经》说:‘嫩嫩的瓠叶,采来煮了吃。’河东和扬州地方常常吃它。到八月里,老硬不能吃了,所以说‘苦叶’。”
《广志》说:“有都瓠,果实像牛角,四尺长。有细腰瓠,大到可以容纳几斗,腹部凹陷,沿着系带的周围深陷成一道缺口,出在雍县;移种到别的地方便会变样。朱崖有苦叶瓠,大的能容纳一斛多。”
《郭子》说:“东吴有长柄葫芦。”
《释名》说:“瓠蓄,是削去瓠皮做成干脯,蓄积起来到冬天吃的。”
《淮南万毕术》说:“在家里烧黍秸,会使地里的瓠死去,这是自然的道理。”
《氾胜之书》种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亩。作区,方、深一尺。以杵筑之,令可居泽。相去一步〔1〕。区种四实。蚕矢一斗,与土粪合〔2〕。浇之,水二升;所干处,复浇之。
“着三实,以马箠其心,勿令蔓延—多实,实细。以藳荐其下,无令亲土多疮瘢。度可作瓢,以手摩其实,从蒂至底,去其毛—不复长,且厚。八月微霜下,收取。
“掘地深一丈,荐以藳,四边各厚一尺。以实置孔中,令底向下。瓠一行,覆上土,厚三尺。二十日出,黄色,好,破以为瓢。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其瓣,以作烛致明。
“一本三实,一区十二实,一亩得二千八百八十实。十亩凡得五万七千六百瓢。瓢直十钱,并直五十七万六千文。用蚕矢二百石〔3〕,牛耕、功力,直二万六千文。余有五十五万。肥猪、明烛,利在其外。”
《氾胜之书》区种瓠法:“收种子须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受一石者,得收十石。
“先掘地作坑,方圆、深各三尺。用蚕沙与土相和,令中半,若无蚕沙,生牛粪亦得。着坑中,足蹑令坚。以水沃之。候水尽,即下瓠子十颗,复以前粪覆之。
“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4〕。留强者,余悉掐去。引蔓结子。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 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区留三子即足。
“旱时须浇之: 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遥润〔5〕,不得坑中下水。”
崔寔曰:“正月,可种瓠。六月,可畜瓠〔6〕。八月,可断瓠,作蓄瓠〔7〕。瓠中白肤实,以养猪致肥;其瓣则作烛致明。”
《家政法》曰〔8〕:“二月可种瓜、瓠。”
【注释】
〔1〕相去一步: 距离一步。这只表明每1方步作1区,可区间的距离实际只有5尺(那时6尺为步)。下文1亩地收2 880个瓠,1区12个瓠,2 880÷12=240区,合到240方步1亩,1方步开1个区。
〔2〕“土粪”,没有指明,据下文“用蚕沙与土相和”,疑“粪”是衍文,或“与土”二字倒错,应作“土与粪合”。“土粪”,不会是后世的焦泥灰。
〔3〕“用蚕矢二百石”,这只是约略估计。实际1区用1斗蚕屎,10亩2 400区,该用240石蚕屎。
〔4〕合为一茎: 愈合成为一条茎。十株瓠苗嫁接后愈合为一。然后选留最强的一条蔓,其余九条都掐去,目的是使十株根系共同滋养一条蔓上的果实,培育成十倍大。但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实际上一条蔓会长得特别旺盛,但不可能因为有十株根系的滋养,就会长出十倍大的果实。
〔5〕这是浸润灌溉法。《氾书》在北方旱作的灌溉方面有四种不同一般的技术: (1)种稻的以不同进出水口来调节水温;(2)种麻子的晒井水减去寒气;(3)区种瓜的用瓦瓮盛水的渗漏灌溉法;(4)这里的浸润灌溉法: 在北方干旱地区都极有经济效益。
〔6〕畜: 指畜养、培育,方法当如《氾书》所说的抹去果皮上的毛,使只长厚而不长大。
〔7〕蓄瓠: 这是埋藏着使瓠壳硬化剖开作瓢的。崔寔《四民月令》的“畜瓠”和“蓄瓠”都是《氾书》技术的仿效,细看上面氾文自明。
〔8〕《家政法》: 《隋书·经籍志三》医方类注云,梁有《家政方》十二卷,亡。但《要术》所引都是种植和饲养方法,当非医方之书。卷一〇“甘蔗(二一)”引《家政法》有“三月可种甘蔗”,甘蔗是南方所产,疑此书是南朝人所写。书已佚。
【译文】
《氾胜之书》种瓠法:“三月里耕治十亩好田,作成区,每区一尺见方,一尺深。用杵把区内的土筑实,让它容易保留水分。区和区之间距离一步。每区种下四颗种子。用一斗蚕屎,与土相和〔放进区内〕。每区浇二升水;看到干的地方,再浇些水。
“一株蔓上结出三个果实时,就用马鞭打掉蔓心,不让它再向前长出;因为结实多了,果实就细小了。拿稿秆垫在果实的下面,不让果实直接贴在泥土上,否则会使它多结疮疤的。估量果实大到可以作瓢了,用手在果实外面,从蒂到底整个地摩抹一遍,抹掉果皮上的毛;这样,果实便不会再长大,可是长得厚实。八月,下过轻霜后,就采收回来。
“掘一个一丈深的土坑,坑底和四边都铺上一层一尺厚的稿秆。把收回来的瓠放在坑里,使瓠底朝下。放好一层瓠,盖上一层三尺厚的土。过二十天,取出来,瓠已经变成黄色,好了,便可以剖开作瓢。里面白色的肉,可以养猪,使猪膘肥;种子可以用来作火炬式的‘烛’,作照明用。
“一株蔓上结三个瓠,一区十二个瓠,一亩地可以收到二千八百八十个瓠。十亩地〔共得二万八千八百个瓠,剖开来〕共得五万七千六百个瓢。一个瓢值十文钱,共值五十七万六千文钱。用去蚕屎二百石,再加上牛力、人工,共计工本二万六千文钱。这样,净余纯利五十五万文钱。肥猪和照明烛的利益还没有计算在内。”
《氾胜之书》区种瓠的方法:“收取种子,须要选择大形的瓠。原来容量一斗的,区种后可以收到容纳一石的;原来容量一石的,可以收到容纳十石的。
“先在地里掘出坑,坑的直径三尺,深也是三尺。用蚕沙和土对半相拌和,如果没有蚕沙,用生牛粪也可以。放进坑里,用脚踏实。浇透水。等到水都渗尽了,就种下十颗瓠子,再用原先对半相和的粪土盖在上面。
“出苗后,长到二尺多长的时候,把十条茎集合在一处,用布缠扎集合茎的一段,大约五寸长,外面再用泥土涂封。过不了几天,缠着的地方便愈合成为一条茎了。这时,只留下十条茎中最强的一条,其余九条全都从愈合的上端掐掉。让留着的蔓长出去结果实。没有结实的旁枝,也都掐掉,不让蔓徒长。留果实的方法: 最初结的二、三个果实不好,都给去掉;保留第四、第五、第六个,一区留三个就够了。
“天旱须要浇水。浇水的方法: 在坑的周围掘一道小沟,四五寸深,在沟里灌水停留着,让水从外面慢慢地渗进去,可不能往坑里浇水。”
崔寔说:“正月,可以种瓠。六月,可以育瓠。八月,可以摘下瓠来作‘蓄瓠’。瓠里的白肉,可以养猪使膘肥;种子可以做‘烛’,用来照明。”
《家政法》说:“二月可以种瓜和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