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节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各种、各类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群。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优化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选择、修改、整合与调整,使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与比例更加合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指课程面向实际,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高等教育,其趋向性为职业属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主体有很多种,主要是指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是指在音乐表演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围绕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所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通过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分析反馈信息等手段,对课程方案作出及时的修改与调整,达到使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的地步。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实施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课程设置要具有高等教育特色、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宗旨、突出专业实践性的课程构建特点。目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师范化、实践性被弱化、不足以体现“职业属性”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取决于目标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因此,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起步较晚,专业依托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导致很多高等院校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只注重了高等教育“高”的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开设的课程与职业岗位的需求联系性不强,课程设置与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脱节。
二、课程开发存在随意性
一个优秀的课程体系产生,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需要的深入调研,切实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从现实情况来看,河南省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其一,是开发过程的随意性,无论是对社会需求的调研,还是对课程方案的论证,都缺乏规范的程序要求,有时甚至连课程目标都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出现根据教材编大纲的现象。其二,是课程的后期开发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课程方案的实施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也就无法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随意调整课程、增删课时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三、课程模式与课程内容陈旧
作为高等教育,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实际的零距离,除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课程模式创新与课程内容改革是关键因素。现有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师范音乐教育的结构。课程内容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从课堂实施模式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集中教学为主,一些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尚处在不同层面的探索阶段。而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全面实现。目前这种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后果是,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表演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在走上工作岗位相当长时间内,既不能直接从事舞台表演的工作,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的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行业接轨不密切
高校教育音乐表演专业担负着为(地方)表演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具有服务(地方)表演行业的重要功能。如果培养的人才因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的原因被行业所拒绝,在行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专业的生存就会成为问题。但目前不少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和行业实际接触较少,有的院校尽管和实业界有些合作,但并不密切,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这样就很难真正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更不用说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因此,作为承担音乐表演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表演管理部门、表演团体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到促进(地方)表演行业发展的大循环中,根据表演行业发展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并优化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