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微观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实完善企业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发展活力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切实保障企业依法健康稳定发展
规范高效的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前些年,通过公司制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公司治理基本框架,但仍存在“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多元股东结构,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优化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党组织的协调运转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运行成效,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最终提高国有资本经营绩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行员工持股等方式,优化企业多元股权结构,有效克服国有“一股独大”的弊端,形成均衡合理的股比架构,为公司治理有效制衡、经营决策科学高效创造了良好条件。不少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混改后的股权结构改组董事会,吸收非国有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有效保证了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权利,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中国联通混改后集团持股比例从62.7%降至36.7%,主要战略投资者均有董事席位,董事会内设发展战略、薪酬与考核、审计、提名等专门委员会,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实现了结构多元化和决策专业化,有效提升了现代企业治理水平。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化经营机制,切实增强微观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国有企业市场活力和经营成效,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推进企业组织、聘用、考核、薪酬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提升优胜劣汰、长效激励约束、创新发展等机制的功效,提升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
近年来,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强化正向激励为突破口,切实优化经营机制,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一是积极探索了三项制度改革。不少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市场化用工机制,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按照市场化分配原则设定薪酬机制,实现高管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如东航物流按照市场化原则,所有员工“脱马甲”,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全体员工实行完全市场化薪酬考核机制,激发了市场化劳动聘任管理的活力。二是积极探索了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如中国电器院作为中央企业中首批员工持股改革试点单位,设立两级持股平台实现间接持股,不仅便于员工股份流动,而且可通过持股平台统一融资,加大了员工与企业的“绑定”力度;同时,通过动态调整制度安排,实现股权内部流转和退出,避免持股固化僵化,激发可持续内生活力。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创新驱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了商业模式、资源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充分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能动性,有效整合和盘活了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民营企业中分置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有助于创新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巨大优势,其中中央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约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1/4,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专利,亟待提高应用转化效率和产业孵化率。经过40年的市场历练,不少民营企业积累了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较为雄厚的资本,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已拥有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类市场主体蕴含着各具比较优势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如能有效整合,必将形成巨大合力。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优势创新资源,引入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盘活和放大各类创新资源,发挥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模式、新动能。推进国有资本增量投入民营创新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增值和全社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分享高成长、高回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