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路琦 付俊杰[1]
一 基本认知及心理性格特点
1.青少年性格自我认知
参与调研学生对性格的自我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包含开朗、乐观、善良、热情、温和、正直、勇敢7项积极性格因素和暴躁、孤独、冷酷、自卑、偏执、抑郁、懦弱7项消极性格因素。总的来说,青少年学生(包括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积极性格因素的自我评价比例要高于消极性格因素,对自己的性格评价总体上是正向阳光的。
表1 青少年性格自我认知情况(多选题)
表1 青少年性格自我认知情况(多选题)-续表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交叉点,即对于前7种积极性格来说,工读学校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低于普通学校。但对于后7种消极性格来说,工读学校学生认为自身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即,从性格自我认知来看,工读学校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要比普通学校学生消极。这可能与工读学校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体验、成功感较弱有关。
图1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性格认知对比
2.青少年偶像崇拜特点
从表2中可以看出,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共同崇拜的对象是科学家、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崇拜人次数比例都在10%以上。
表2 青少年偶像崇拜特点(多选题)
所不同的是,如图2所示,工读学校学生选择崇拜对象比例排名前三的是:影视明星(15.7%)、体育明星(12.5%)、虚拟世界人物(12.2%)。普通学校学生选择崇拜对象比例排名前三的是:科学家(19.5%)、文学家(15.3%)、现实中的人物英雄(12.5%)。可见,工读学校的学生更喜欢虚拟的、刺激的、离自己较远的崇拜对象;普通学校学生更喜欢现实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崇拜对象。
图2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对比
3.青少年成功归因特点
由表3可知,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对成功归因6个方面(本次调查问卷中涉及的有6个方面)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归因选择百分比排序为“个人努力”>“聪明才智”>“机会”>“人际关系”>“运气”>“家庭条件背景”。总的来说,青少年倾向于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内在因素。
表3 学生成功归因特点分析(多选题)
具体到归因的6个因素,普通学校学生在个人努力(33.9%)、聪明才智(21.8%)、机会(17.4%)三个方面的成功归因百分比高于工读学校学生(30.6%、19.1%、16.2%)。工读学校学生在人际关系、运气、家庭条件背景三个方面的归因百分比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即横向来看,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在成功上更具有内归因的趋向(见图3)。
图3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成功归因对比
二 家庭依附程度
1.青少年父母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大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父母的学历以中专或高中水平为主。普通学校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均高于工读学校学生的父亲和母亲,且父母在本地居住的要多于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
如表4所示,相比父亲的职业或身份,青少年(包括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群体中,母亲有稳定工作的比例相对高一些。工读学校学生母亲有稳定工作的占66.7%,在外打工的占20.3%,务农的占13.0%;普通学校学生母亲有稳定工作的占59.2%,在外打工的占19.5%,务农的占21.3%。
表4 父母职业或身份
如表5所示,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总体一般,这与前述的两种类型学生居住地分布情况基本相同、调研取样较为均衡的情况是相一致的,且相互得到了印证。
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父亲文化程度比例中较高的是初中、中专或高中水平,总体文化程度一般。工读学校学生父亲文化程度是初中的占比45.6%、中专或高中占比26.2%、小学占比17.6%、本科占比8.0%、博士占比1.5%、硕士占比1.1%;普通学校学生父亲文化程度相应的占比依次是41.1%、24.9%、18.1%、13.7%、0.9%、1.3%。其中,普通学校学生父亲本科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13.7% vs. 8.0%)。
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母亲文化程度比例比较高的是初中、中专或高中水平,总体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小学文化程度的要比前述父亲的占比高。普通学校学生母亲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的母亲(12.9% vs. 8.7%)。
表5 父母文化程度
如表6所示,工读学校学生父亲在本地工作的占75.3%,在外地工作的占24.7%;普通学校学生父亲在本地工作的占83.7%,在外地工作的占16.3%。普通学校学生父亲在本地工作的比例高于工读学校学生(83.7% vs. 75.3%)。这反映普通学校学生可能比工读学校学生有更多的来自父亲的陪伴。
工读学校学生母亲在本地工作的占80.4%,在外地工作的占19.6%。普通学校学生母亲在本地工作的占87.5%,在外地工作的占12.5%。同样,普通学校学生母亲在本地工作的比例也高于工读学校学生(87.5% vs. 80.4%)。这反映普通学校学生可能比工读学校学生有更多的来自母亲的陪伴。
另外,数据还显示:无论是工读学校学生,还是普通学校学生,母亲在本地工作的比例都高于父亲。
表6 父母工作地
2.青少年主要抚养者特征
总的来说,青少年主要抚养者是爸爸妈妈(50%以上),其次是爷爷奶奶(20%~40%),其他抚养类型都在10%以下。数据显示,伴随着年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承担起主要抚养者的责任,爷爷奶奶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比例在下降。横向比较来看,普通学校学生父母作为主要抚养人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呈现着相同的趋势(见表7)。
工读学校学生爸爸妈妈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比例从3岁以前的50.4%递增到6~12岁年龄阶段的58.8%。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比例从3岁以前的38.7%下降到6~12岁年龄阶段的22.6%。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多的爸爸妈妈承担了工读学校学生的直接抚养责任。
表7 工读学校学生主要抚养者特征(多选题)
普通学校学生的主要抚养者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加也呈现着有规律的变化趋势。普通学校学生爸爸妈妈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比例从3岁以前的59.2%递增到6~12岁年龄阶段的67.6%。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作为主要抚养者的比例从3岁以前的31.4%下降到6~12岁年龄阶段的19.6%(见图4)。
图4 青少年主要抚养者的变化特征
当我们进一步比较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父母作为第一抚养者的差异时,发现:在3个年龄阶段,普通学校学生父母作为第一抚养人的比例,始终高于工读学校学生。这提示我们: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的早期家庭养育环境存在差异,普通学校学生可能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和照顾(见图5)。
图5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父母作为第一抚养者的差异
3.青少年单亲家庭特征
如表8所示,工读学校学生的单亲家庭比例为24.2%,非单亲家庭占比为75.8%;普通学校单亲家庭比例占11.7%,非单亲家庭占比为88.3%。
表8 单亲家庭情况分布
如图6所示,工读学校学生的单亲家庭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24.2% vs. 11.7%),相比普通学校学生,有更多的工读学校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图6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单亲家庭情况差异
具体到单亲的原因,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呈现出相同的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离异与父同住”或“离异与母同住”。
单亲工读学校学生中“离异与父同住”的占46.0%,“离异与母同住”的占30.6%,父亲早逝的占8.8%,母亲早逝的占6.5%,父亲曾服刑的占5.4%,母亲曾服刑的占2.7%。单亲普通学校学生中“离异与父同住”的占45.8%,“离异与母同住”的占29.6%,父亲早逝的占10.7%,母亲早逝的占7.2%,父亲曾服刑的占3.1%,母亲曾服刑的占3.6%(见表9)。
表9 单亲的具体原因
再分析青少年家庭的继父或继母情况,工读学校学生中无继父或继母的占比85.7%,有继父或继母的占比14.3%;普通学校学生中无继父或继母的占比93.5%,有继父或继母的占比6.5%(见表10)。
如图7所示,工读学校有继父或继母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14.3% vs. 6.5%)。这反映: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教育环境可能会影响到工读学校学生的成长历程。
表10 有无继父或继母情况
图7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有无继父或继母情况差异
4.青少年家庭情感因素
调查分别考察了青少年父母间情感及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关系。
从“父母间感情”来看,总的来说,两类学校学生“父母间感情”的总体趋势基本相同,多数青少年“父母间感情”处于一般以上的水平。
工读学校学生父母间感情很好的占37.6%,较好的占25.5%,一般的占22.6%,父母不生活在一起的占7.9%,不好的占6.5%;普通学校学生父母间感情很好的占51.3%,较好的占23.9%,一般的占16.8%,父母不生活在一起的占4.9%,不好的占比3.0%(见表11)。
进一步对比发现,普通学校学生父母间感情在“很好”这种类型水平上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在其他几种情况下所占的比例要低于工读学校学生。总体来看,工读学校学生父母间感情要差于普通学校学生(见图8)。
表11 父母间感情情况
图8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父母间感情的差异
从“与父母的情感”来看,总的来说,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多处于一般以上水平,青少年与母亲的情感要好于与父亲的情感。
工读学校学生与父亲感情良好的占比55.2%,一般的占比33.6%,不好的占比11.2%;与母亲感情良好的占比66.1%,一般的占比28.4%,不好的占比5.5%。总的来说,工读学校学生与父母感情处于良好水平的较多,但一般水平的也超过了1/3,达到33.6%;工读学校学生与母亲的感情要好于与父亲的感情。
普通学校学生与父亲感情良好的占比70.1%,一般的占比26.6%,不好的占比3.3%;与母亲感情良好的占比80.3%,一般的占比17.3%,不好的占比2.4%。总的来说,普通学校学生与父母感情处于良好水平的占大多数,与父亲感情一般的不到1/3,与母亲感情一般的不到1/5;普通学校学生与母亲的感情要好于与父亲的感情(见表12)。
表12 与父母感情情况
如图9所示,工读学校学生与父母感情良好的比例要低于普通学校学生;与父母感情一般或不好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尤其是在“与父亲感情不好”这方面,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的比例差异较大(11.2% vs. 3.3%)。
图9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在与父母感情方面的差异
5.青少年家庭氛围
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的家庭充满温馨与爱吗?”多数青少年的回答是“家庭温馨,彼此关心、尊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当前青少年家庭的主流氛围。
工读学校学生“家庭温馨,彼此关心、尊重”占61.2%,“不存在家庭暴力,但仍未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占25.7%,“父母关系不和睦,存在家庭暴力”占9.4%,“与家人不生活在一起”占3.7%。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工读学校学生中占多数,“没有暴力但缺乏温暖”的家庭也占一定的比例。
普通学校学生“家庭温馨,彼此关心、尊重”占78.5%,“不存在家庭暴力,但仍未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占15.2%,“父母关系不和睦,存在家庭暴力”占4.4%,“与家人不生活在一起”占1.8%。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普通学校学生家庭的主流(见表13)。
表13 家庭氛围情况
如图10所示,在正向家庭氛围(家庭温馨,彼此关心、尊重)方面,普通学校学生占比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78.5% vs. 61.2%)。在其他几种消极家庭氛围方面,工读学校学生的占比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10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家庭氛围差异
相比普通学校学生,有占比更多的工读学校学生生活在缺乏关心与尊重或者存在冷暴力的家庭氛围之中。
6.监护人养育方式
工读学校学生监护人中“关心疼爱,事事过问”占42.0%,“要求严格,正确引导”占34.4%,“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占10.2%,“经常打骂,家庭暴力”占6.3%,“一味顺从,过分溺爱”占5.7%,“赶出家门”占1.4%。
普通学校学生监护人中“关心疼爱,事事过问”占43.3%,“要求严格,正确引导”占47.6%,“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占4.1%,“经常打骂,家庭暴力”占2.2%,“一味顺从,过分溺爱”的占2.2%,“赶出家门”占0.6%。
总的来说,“关心疼爱,事事过问”“要求严格,正确引导”两种相对积极的养育方式在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中都是主流(见表14、图11)。
表14 监护人养育方式情况(多选题)
从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异来看,工读学校学生监护人采用最多的养育方式是“关心疼爱,事事过问”,普通学校学生监护人采用最多的养育方式是“要求严格,正确引导”。普通学校学生监护人更多地采取“关心疼爱,事事过问”“要求严格,正确引导”两种相对积极的养育方式;工读学校学生监护人更多地采用其他4种消极养育方式。
图11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监护人养育方式的差异
7.家庭成员(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直系亲属)有无犯罪记录情况
工读学校家庭成员中没有犯罪记录的情况占比91.1%,有犯罪记录的占比8.9%;普通学校家庭成员中没有犯罪的情况占96.3%,有犯罪记录的占比3.7%(见表15)。
表15 家庭成员(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直系亲属)有无犯罪记录
如图12所示,工读学校学生家庭成员有犯罪记录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8.9% vs. 3.7%)。
图12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家庭成员犯罪记录情况差异
8.学生零花钱情况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零花钱的情况基本一致,多数学生是“有一些,但不固定”。其他几种情况的比例比较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中有10%左右报告自己没有零花钱(见表16)。
表16 学生零花钱情况
9.与家长交流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青少年是否希望家人关心自己的学习”。是否希望家人关心自己的学习,反映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效能感,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工读学校学生希望家人关心自己学习的占比50.6%,无所谓的占比39.0%,不希望家长关心自己学习的占比10.4%。普通学校学生希望家长关心自己学习的占比77.3%,无所谓的占比19.3%,不希望家长关心自己学习的占比3.4%(见表17)。
表17 是否希望家人关心自己的学习
如图13所示,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更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77.3% vs. 50.6%)。工读学校学生中对家长是否关心自己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是普通学校的2倍多(39.0% vs. 19.3%),而不希望家长关心自己学习的学生是普通学校的3倍多(10.4% vs. 3.4%)。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工读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如学习基础差,学习效能感低,长期在学习上没有成功感,因此也不愿意家长关注自己的学习。
图13 青少年学生是否希望家人关心自己的学习
从与家长交流的内容来看,工读学校学生与家长交流学习的占38.2%,交流感情的占29.1%,交流娱乐的占21.7%,交流金钱的占11.0%。普通学校学生与家长交流学习的占47.6%,交流感情的占26.1%,交流娱乐的占20.0%,交流金钱的占6.3%(见表18)。
表18 与家长交流内容(多选题)
从总体趋势上来讲,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与家长交流的内容首先是学习和感情,然后才是娱乐和金钱。
进一步分析,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家长有更多的交流,而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在感情、娱乐、金钱三个方面与家长交流更多。这一结果与前述“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更愿意家长关注自己的学习”的结果是一致的(见图14)。
图14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与家长交流内容的差异
三 学校认可程度
1.青少年非正常离校情况
青少年存在非正常离校问题(如逃学、旷课等)关联其在学校是否能够找到存在的价值及对学校学习生活的认可程度。总的来说,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非正常离校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但对于工读学生来说,非正常离校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表19所示,工读学校学生中“从没有离开学校、不在学校上学”占比61.6%,“离开过,时间不超过3个月”占比24.8%,“离开学校时间超过3个月”占比13.6%。将近40%的工读学校学生都曾出现过非正常离校、中断学业的情况。
普通学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现过“经常离开学校、不在学校上学”的情况,占比96.9%。“离开学校,时间超过3个月”占比2.4%,“离开学校时间超3个月”占比0.7%。
表19 青少年非正常离校情况
由图15可见,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在“是否经常离开学校、不在学校上学”这一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距。从现实情况来看,普通学校学生很少有经常离开学校、不在学校的现象,逃学、旷课在普通学校发生比例较少。而在转入工读学校之前,工读学校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中断学业的情况,或者说经常逃学、旷课是其转入工读学校的重要原因。
图15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非正常离校情况差异
具体到学生离校的主要原因(10%以上),工读学校学生离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兴趣”“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和社会闲散人员一起玩”,分别占比42.6%、14.5%、13.6%。普通学校学生离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兴趣”“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学业”“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分别占比34.5%、19.1%、17.2%、12.6%。
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种类型学生对“学生离校原因”的回答中,共同归因占比最多的是“没有学习兴趣”“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说明这两个因素可能是影响青少年正常上学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是,“和社会闲散人员一起玩”是工读学校学生非正常离校的重要原因,但在普通学校学生中较少发生(3.3%)。所以,不良社会交往是可能导致工读学校学生逃学、辍学的重要原因。工读学校一般采用相对封闭式管理,就是要切断学生与不良社会少年的联系,从而减少其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另外,“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学业”“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是普通学校学生不能继续学习的主要原因,在工读学校学生中发生比例较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工读学校学生其他非正常离校的原因稀释了这两个因素的比例;二是工读学校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都会升入职高学校继续学习,而不是到普通高中就读。
表20 青少年离校原因(多选题)
再具体到各因素的差异,工读学校学生非正常离校原因比例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因素是:“没有学习兴趣”“和社会闲散人员一起玩”“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被开除”“因被公安、司法机关处理过,没有学校愿意接收”;普通学校学生非正常离校原因比例比工读学校高的因素是:“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学业”“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初中毕业未能考入高中”“在学校遭受歧视”。
除上述差异外,“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被开除”“因被公安、司法机关处理过,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这两个因素在普通学校很少发生,但在工读学校是学生入学的重要原因(见图16)。
图16 普通学校与工读学校学生非正常离校原因差异
2.青少年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与学习压力
从学习状态来看,工读学校学生“学习比较努力”的占21.1%,“一般”的占32.5%,“不太好,但我会努力”的占33.0%,“不太好,但无所谓”的占13.3%;普通学校学生“学习比较努力”的占38.4%,“一般”的占30.4%,“不太好,但我会努力的”的占28.6%,“不太好但无所谓”的占2.6%(见表21)。
表21 青少年学习状态
如图17所示,工读学校学习状态中大多数人处于“一般”或“不太好,但我会努力”的情况;普通学校学生中多数人处于“比较努力”“一般”或“不太好,但我会努力”。
两种类型学校学生学习状态中差异比较大的是:工读学校“比较努力”的学生数明显低于普通学校学生(21.1% vs. 38.4%);工读学校学习“不太好,但无所谓”的学生明显高于普通学校(13.3% vs. 2.6%)。这反映工读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比普通学校学生差。这可能是工读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成绩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图17 普通学校与工读学校学生学习状态的差异
从学习兴趣来看,当被问起“你对在学校所学的东西整体上感兴趣吗?”工读学校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占24.6%,一般的占62.5%,没兴趣的占12.9%;普通学校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占50.0%,一般的占46.3%,没兴趣的占3.6%(见表22)。
表22 青少年学习兴趣
如图18所示,工读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工读学校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普通学校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工读学校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少于普通学校(24.6% vs. 50.0%),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明显多于普通学校(12.9% vs. 3.6%)。学习兴趣低一方面是工读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差、能力低的原因,另一方面学习兴趣低导致工读学校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图18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差异
从学习压力方面来看,工读学校学生学习压力一般的占54.6%,学习压力大的占23.0%,不大的占22.5%;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一般的占55.9%,学习压力大的占33.7%,学习压力不大的占10.5%。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情况分布基本相同,大部分学生学习压力都处于一般或大的状态(见表23)。
表23 青少年学习压力情况
具体到学习压力来源,工读学校学生学习压力来自父母的占31.9%,来自老师的占27.0%,来自同伴竞争的占23.8%,来自社会就业的占17.2%。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来自父母的占28.5%,来自老师的占23.9%,来自同伴竞争的占33.9%,来自社会就业的占13.7%(见表24)。
表24 青少年学习压力来源情况(多选题)
如图19所示,工读学校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父母和老师,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同伴竞争、父母和老师。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来自同伴竞争的比例明显高于工读学校学生,而工读学校学生来自老师和社会就业的压力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在普通学校学习是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同伴间学习竞争激烈,因此来自同伴间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而在工读学校,学生行为转化与学习同等重要。与此同时,小班化教学,同学间学习成绩相差大,同伴间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工读学校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督促和引导,来自教师的学习压力较普通学校会稍高。另外,工读学校学生多数在职高或初中毕业后就会走向社会,提前就业,会比普通学校学生面临更多的社会就业压力。
图19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学习压力来源差异
3.青少年所在班级学习气氛
总的来说,青少年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多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
工读学校班级学习氛围很好的占18.0%,较好的占28.8%,一般的占38.1%,较差的占9.8%,很差的占5.4%。普通学校班级学习氛围很好的占35.3%,较好的占30.8%,一般的占25.8%,较差的占5.5%,很差的占2.6%(见表25)。
表25 青少年所在班级学习气氛
如图20所示,普通学校班级学习氛围处于很好或较好状态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班级氛围处于一般及以下的要多于普通学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工读学校班级工作中除了学习氛围的营造外,还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并且聚焦于学生问题行为转化。基于学生特点,很多工读学校没有正常开展文化课的学习,而是增加法治教育、活动性课程,因此学生感受到的班级学习氛围相对要比普通学校弱一些。
图20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所在班级学习氛围差异
4.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情况
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方面,工读学校对师生关系非常满意的占29.0%,满意的占36.4%,一般的占30.9%,不满意的占3.7%。普通学校学生对师生关系非常满意的占43.0%,满意的占36.4%,一般的占19.0%,不满意的占1.6%。总体来说,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对师生关系处于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水平(见表26)。
表26 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
如图21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常满意”这一类型比例上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有较大差异,工读学校学生中对师生关系“非常满意”的明显低于普通学校学生(29.0% vs. 43.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1)部分工读学校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时,就对教师的教育有反抗、偏见,会将紧张的师生关系带入工读学校。(2)工读学校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严格矫正学生的各种行为问题,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图21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差异
关于青少年受教师表扬情况,如表27所示,工读学校学生中有时受到表扬的占75.3%,经常受表扬的占17.9%,没有受到表扬的占6.8%;普通学校学生中有时受到表扬的占74.5%,经常受到表扬的占20.2%,没有受到表扬的占5.3%。
可见,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在校受教师表扬的情况基本一致,多数学生在学校受到过教师的表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读学校的学生在普通学校时,由于各种行为问题,很少得到普通学校教师表扬。但是,当他们转入工读学校以后,得到一定比例的表扬,这对其行为的改善大有裨益。
表27 青少年受教师表扬情况
是否受同学歧视方面,总的来说,青少年受到同学歧视的是少数。工读学校学生没有受到同学歧视的占78.4%,受到过同学歧视的占21.6%;普通学校学生没有受到同学歧视的占85.9%,受到过同学歧视的占14.1%。工读学校学生受到同学歧视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21.6% vs. 14.1%)(见表28)。
表28 青少年受同学歧视情况
具体到受同学歧视的主要原因(10%以上),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受到同学歧视大多是因为成绩不好、欺负同学、说谎、家庭贫困(见表29)。
表29 青少年受同学歧视原因(多选题)
如图22所示,不同点在于:普通学校学生更可能因为成绩不好受到歧视,工读学校学生更可能因为欺负同学而被歧视。这反映普通学校与工读学校学生群体中有不同的人际氛围,普通学校中更注重学习的比较,工读学校学生更关注的是同伴间的关系。
图22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受同学歧视原因的差异
5.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工读学校学生中没有实施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占75.7%,实施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有24.3%。普通学校学生中没有实施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占95.9%,实施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占4.1%。
工读学校学生中没有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占77.8%,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有22.2%。普通学校学生中没有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占91.8%,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占8.2%(见表30)。
表30 是否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如图23所示,工读学校学生实施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比例高于普通学校学生(24.3% vs. 4.1%)。工读学校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学生比例高于普通学校学生(22.2% vs. 8.2%)。这说明工读学校学生相比普通学校学生,既有可能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实施者,也可能是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图23 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是否实施或遭遇过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差异
当被问及“实施或遭遇校园暴力的情况你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否知晓”时,工读学校学生回答“不知晓的”多于“知晓的”(51.0% vs. 49.0%),普通学校学生回答“不知晓的”少于“知晓的”(38.4% vs. 61.6%)(见表31)。
表31 校园暴力的情况你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否知晓
工读学校学生虽然更可能实施或遭遇校园欺凌或暴力,但他们也更有可能向父母隐瞒这些情况。没有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一般的校园欺凌或暴力行为可能会增加,甚至导致工读学校学生其他问题行为。这提示教育者要更加关注工读学校学生群体,及时发现可能隐蔽的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见图24)。
图24 实施或遭遇校园暴力的情况你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否知晓
当被问及“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最佳的处理方式”,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回答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告知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和“诉诸法律”,说明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正确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见表32)。
表32 认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最佳的处理方式(多选题)
具体到两种类型学校学生在处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差异时,调查发现: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更认为需要“告知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和“诉诸法律”,而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更愿意选择“同样通过暴力手段报复”和“忍气吞声”。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工读学校学生加强专项教育,引导其学会以积极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见图25)。
图25 青少年认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最佳的处理方式的差异
四 成长环境及社会交往
1.青少年成长环境
当被问及“你居住的地区有下列哪些活动场所?”时,统计结果中,有10%以上青少年学生选择的场所有:工读学校学生报告居住地区附近有的活动场所比例从高到低的是网吧(16.4%)、电影院(15.4%)、图书馆(14.5%)、游戏厅(11.5%);普通学校学生认为居住地区附近有的场所比例从高到低的是图书馆(24.1%)、电影院(15.8%)、文化馆(14.0%)、青少年宫(12.6%)、网吧(10.2%)(见表33)。
表33 居住地活动场所(多选题)
由图26可见,普通学校学生报告居住地周边有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电影院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工读学校学生报告居住地周边有歌舞厅、游戏厅、网吧、洗浴中心的比例高于普通学校,即工读学校学生报告居住地周边有更多娱乐性场所,普通学校学生报告居住地周边有更多文化性场所。
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一是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家庭居住地周边环境确有明显差异;二是工读学校学生日常更多地去娱乐性场所,普通学校学生更多地去文化性场所。
图26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居住地周边活动场所差异
青少年经常去的活动场所方面,如表34所示,10%以上的工读学校学生经常去的活动场所有:电影院(21.2%)、图书馆(18.7%)、网吧(13.9%)、游戏厅(10.8%);10%以上的普通学校学生经常去的活动场所有:图书馆(40.4%)、电影院(19.8%)、文化馆(16.1%)、青少年宫(13.9%)。
联系到前一项目(你居住的地区有下列哪些活动场所?),调查发现学生报告的居住地周边有的活动场所和经常去的活动场所是一致的。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都经常去电影院和图书馆,但工读学校学生还会经常去网吧和游戏厅,普通学校学生还会经常去文化馆和青少年宫(见表34)。
表34 青少年经常去的活动场所(多选题)
如图27所示,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更多地去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更多地去歌舞厅、游戏厅、网吧、台球馆、电影院、洗浴中心。
与前一项目结果一致,工读学校学生更多地去娱乐场所,普通学校学生更多地去文化性场所。
图27 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经常去的场所的差异
2.青少年同伴交往情况
在交往对象方面,62.0%工读学校学生经常和“在校学生”一起玩,17.8%经常和“社会闲散人员,不学习不工作,学历是初中以下”的伙伴一起玩,10.3%经常和“社会闲散人员,不学习不工作,学历是高中以上”的伙伴一起玩,9.9%经常和“已经工作的人”一起玩。89.5%普通学校学生经常和“在校学生”一起玩,2.5%经常和“社会闲散人员,不学习不工作,学历是初中以下”的伙伴一起玩,2.4%经常和“社会闲散人员,不学习不工作,学历是高中以上”的伙伴一起玩,5.6%经常和“已经工作的人”一起玩(见表35)。
表35 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们(多选题)
表35 经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们(多选题)-续表
如图28所示,普通学校学生一起玩的伙伴结构相对比较单纯,多为在校学生。工读学校除了交往在校学生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和“社会闲散人员,不学习不工作,学历是初中以下”交往,和这些人员交往有可能导致工读学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
图28 青少年经常一起玩的伙伴
在朋友间关系满意度方面,工读学校学生对朋友间关系非常满意的占31.9%,满意的占41.9%,一般的占23.7%,不满意的占2.5%;普通学校学生对朋友间关系非常满意的占41.9%,满意的占39.7%,一般的占17.0%,不满意的占1.4%。
可见,青少年学生对朋友间关系普遍比较满意,普通学校“非常满意”的比例略高于工读学校(见表36)。
3.青少年异性交往情况
工读学校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占47.4%,“成家过日子,抚育儿女”占19.1%,“满足性欲望”占11.5%,“满足新鲜感”占22.0%。普通学校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了“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占51.0%,“成家过日子,抚育儿女”占24.5%,“满足性欲望”占7.3%,“满足新鲜感”占17.3%(见表37)。
表36 对朋友间关系的满意度(多选题)
表37 谈恋爱的目的(多选题)
可见,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大多是“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成家过日子,抚育儿女”“满足新鲜感”。
18岁以前,工读学校学生中有71.6%学生没有发生性关系,28.4%学生发生过性关系;普通学校学生中有88.6%没有发生过性关系,11.4%发生过性关系。可见,工读学校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18岁以前发生过性关系(见表38)。
从图29中,我们发现,在其他年龄段,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发生性关系的比例相似,都在3%以内。但在13~15岁,总共有19.5%的工读学校学生第一次发生了性关系。尤其是14岁这一年,8.3%的工读学校学生报告第一次发生了性关系,而普通学校学生在这一年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只有1.4%。从预防的角度看,13岁、14岁可能是对工读学校学生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年龄。
表38 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年龄
图29 青少年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时间
4.青少年社会支持情况
调查分别从“你认为对你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你认为对你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了困难,你最想将这些问题向谁倾诉?”“你最不想向谁述说自己的内心话?”五个方面研究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情况。
工读学校学生报告对自己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虚拟人物(25.4%)>朋友(23.6%)>父亲(18.8%)>母亲(13.9%)>老师(9.6%)>祖父母或外祖父母(4.6%)>兄弟姐妹(4.0%)。
普通学校学生自我报告对自己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虚拟人物(42.0%)>朋友(15.3%)>父亲(15.1%)>母亲(11.3%)>老师(8.8%)>兄弟姐妹(3.8%)>祖父母或外祖父母(3.6%)。
在谈及对自己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的时候,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选择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非常有意思的是,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都倾向于将“虚拟人物”作为对其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可能虚拟人物离自己的生活很远,遵循“距离产生美”的心理原则,自己就更加喜欢。除了虚拟人物外,对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较大的是(10%以上):朋友、父亲、母亲(见表39)。
表39 对青少年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多选题)
如图30所示,在共同点之外,我们看到虚拟人物对普通学校学生的正面影响明显大于工读学校,朋友对工读学校学生的正面影响明显大于普通学校。看来,普通学校学生更有可能从虚拟人物处得到情感认同,工读学校学生更愿意从朋友那里寻求同伴支持。
图30 对青少年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
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报告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母亲(23.1%)>父亲(22.0%)>老师(14.8%)>朋友(13.5%)>虚拟人物(9.7%)>祖父母或外祖父母(8.6%)>兄弟姐妹(8.4%)。
普通学校学生自我报告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人依次是:母亲(20.9%)>父亲(20.6%)>老师(17.9%)>朋友(14.0%)>兄弟姐妹(9.1%)>虚拟人物(8.8%)祖父母或外祖父母(8.7%)。
与前一项目中,把虚拟人物作为最有正面影响的人不同,当被问起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人时,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的答案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母亲和父亲。这种现象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对不熟悉的人彬彬有礼,而对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或爱人没有耐心,经常发火。这是由于亲密关系之间的特殊社会心理造成的(见表40)。
43.1%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状况,31.1%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自身性格、能力问题,17.5%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家庭关系,8.4%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朋友关系。
普通学校学生有54.7%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状况,27.7%认为是自身性格、能力问题,9.4%认为是家庭关系,8.1%认为是朋友关系。
总的来看,表41中4种困难因素在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心目中的难度排序是相同的,且两种类型的学生都把学习状况作为自己最大的困难。
表40 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人(多选题)
表41 遇到的最大困难
如图31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普通学校学生把学习状况当成最大困难的比例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54.7% vs. 43.1%)。工读学校学生把家庭关系当成最大困难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17.5% vs. 9.4%),即学习在普通学校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可能高于工读学校学生,而工读学校学生的家庭关系问题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家庭关系问题是困扰工读学校学生成长的特殊因素。
图31 青少年遇到的最大困难
工读学校学生遇到了困难,29.3%的想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倾诉,27.1%的想向同学朋友倾诉,19.0%的不向任何人说。
普通学校学生遇到了困难,42.0%的想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倾诉,28.2%的想向同学朋友倾诉,17.7%的不向任何人说。
可见,遇到困难时,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的主要倾诉对象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学朋友,且有一定比例的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不向任何人诉说(见表42)。
表42 遇到了困难,你最想将这些问题向谁倾诉
如图32所示,不同点在于,普通学校学生选择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倾诉的比例高于工读学校学生(42.0% vs. 29.3%)。工读学校学生选择向恋人伴侣倾诉的比例高于普通学校学生(16.3% vs. 4.4%)。可能的原因是,普通学校学生的家庭人际氛围更好一些,且工读学校学生有恋人伴侣的比例要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32 青少年遇到困难向谁倾诉
普通学校学生和工读学校学生面对“最不想向谁述说自己的内心话”这一问题时的反应趋势是一致的,他们的排序都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向任何人述说>网友>老师>同学朋友>恋人伴侣(见表43)。
调查发现,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最不想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说自己的内心话”。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都会“在遇到了困难,最想将这些问题向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倾诉”。这一现象可能体现了与父母交往时青少年“独立 vs. 依赖”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所以不想对父母说心里话;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依赖性,遇到了困难,又会最想找父母。
表43 最不想向谁述说自己的内心话
表43 最不想向谁述说自己的内心话-续表
5.反主流文化影响
关于“是否接触过一些反主流文化,诸如自杀、性虐待等信息”,工读学校53.8%的学生“未接触过,反感非主流文化”,23.5%的学生“接触过,没有兴趣”,14.6%的学生“未接触过,但不反感”,8.2%的学生“接触过,十分想尝试”。有31.7%的工读学校学生接触过反主流文化。
普通学校73.9%的学生“未接触过,反感非主流文化”,13.2%的学生“接触过,没有兴趣”,10.1%的学生“未接触过,但不反感”,2.8%的学生“接触过,十分想尝试”。
进一步分析显示,有31.7%的工读学校学生接触过反主流文化,有16.0%的普通学校学生接触过反主流文化(见表44)。
表44 是否接触过一些反主流文化,诸如自杀、性虐待等信息(多选题)
两种类型学校学生对反主流文化的接触情况分布趋势大致相同,从高到低依次是“未接触过,反感非主流文化”>“接触过,没有兴趣”>“未接触过,但不反感”>“接触过,十分想尝试”。但工读学校接触过反主流文化或对反主流文化不反感的人群要显著高于普通学校。
数据显示,过分暴露在反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可能导致工读学校学生做出一些反主流的行为(见图33)。
图33 青少年是否接触过一些反主流文化,诸如自杀、性虐待等信息
6.是否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
“是否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其受不良社会交往的影响。85.0%的工读学校学生没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10.1%的工读学校学生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4.8%的工读学校学生表示已经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
96.7%的普通学校学生没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2.3%的普通学校学生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0.9%的普通学校学生表示已经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见表45)。
表45 青少年是否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
比较发现,普通学校学生很少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也极少有学生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工读学校学生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的及已经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学生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此问题中,学生表示已经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并不一定代表其已经实际加入,有可能是学生觉得这样表达比较“炫酷”“与众不同”。另外,学生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理解可能比较宽泛,有可能把他们在社会上交往的不良小团体也等同于黑社会性质组织(见图34)。
图34 青少年是否有组建或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想法差异
五 网络及虚拟因素
1.青少年初始上网时间
网络社会,青少年上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8.3%的工读学校学生在6周岁以下就开始上网,5.9%的普通学校学生在6周岁以下就开始上网。随着年龄增长,工读学校学生在10岁时,出现了开始上网的最高峰(17.1%),在12岁出现了开始上网的次高峰(16.5%)。普通学校学生同样也在10岁时出现了最高峰(21.6%),在12岁时出现了开始上网的次高峰(18.7%)(见表46)。
从图35来看,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开始上网年龄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在10岁和12岁时出现两个高峰。工读学校学生在12岁时,累积开始上网的人达到81.1%(累积百分数);普通学校学生在12岁时,累积开始上网的人达到82.2%(累积百分数),即,无论是工读学校学生,还是普通学校学生,在12岁时,大多已经都开始了上网。
表46 开始上网年龄
图35 青少年初始上网时间
2.青少年上网基本特征
从上网方式来看,工读学校学生48.0%通过自己家里电脑上网,27.4%通过移动终端上网,19.6%在同学或朋友家里电脑上网,4.9%的学生在网吧上网。
普通学校学生62.0%通过自己家里电脑上网,30.0%通过移动终端上网,6.4%在同学或朋友家里电脑上网,1.6%的学生在网吧上网。
可见,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大多都选择在自己家里的电脑上网,或通过移动终端上网。工读学校学生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同学或朋友家里的电脑上网(见表47)。
表47 最经常的上网方式
由图36可知,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更愿意在自己家里电脑上网,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更多地选择在同学或朋友家里电脑上网。可能是普通学校学生家里配备电脑的比工读学校学生家里多,或者是工读学校学生喜欢到同学家或朋友家里,和他们一起上网。
图36 青少年最经常的上网方式
另外,工读学校学生有4.9%会去网吧上网,而普通学校只有1.6%。从现实来看,网吧的数量比往年减少很多,而且大多正规网吧都对未成年人有限制。去网吧上网反映工读学校学生更可能突破规则限制,更可能迷恋网络游戏。
从上网频率看,工读学校学生39.3%一天多次上网,15.2%一天一次上网,12.4% 2~3天上一次网,15.6%一周上一次网,17.5%一周上不了一次网。
普通学校学生12.6%一天多次上网,17.2%一天一次上网,13.4% 2~3天上一次网,27.4%一周上一次网,29.4%一周上不了一次网(见表48)。
表48 青少年上网的频率
如图37所示,工读学校学生“一天多次上网”占比最多,普通学校学生“一周上不了一次网”占比最多。工读学校学生上网频率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37 青少年上网的频率
在每天上网的时长方面,工读学校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到1小时的占14.2%,1~2小时的占22.6%,3~4小时的占23.3%,5~6小时的占10.0%,超过6小时的占29.9%。
普通学校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到1小时的占41.9%,1~2小时的占34.3%,3~4小时的占13.5%,5~6小时的占3.9%,超过6小时的占6.4%(见表49)。
表49 每天上网的时长
如图38所示,工读学校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占比最多的是每天超过6小时(29.9%),普通学校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占比最多的是每天不到1小时。在每天上网时间2小时以内的区间内,普通学校学生的比例高于工读学校,在2小时以上的区间,工读学校学生的比例高于普通学校。
可见,工读学校学生的上网时间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尤其是在6小时以上区间,差异非常明显。
结合上一项目,调查结果发现,工读学校学生在上网频率和每天上网时长上都高于普通学校。
图38 青少年上网的时长
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什么?工读学校学生上网(10%以上)主要是玩游戏(18.2%)、听音乐(16.1%)、聊天(14.8%)、看视频(14.3%),主要的内容基本是与娱乐、放松相关的活动。
普通学校学生上网(10%以上)主要是听音乐(17.9%)、查学习资料(15.2%)、聊天(13.0%)、看视频(12.2%)、玩游戏(12.1%),主要内容一部分与学习相关,一部分与娱乐相关(见表50)。
表50 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什么(多选题)
如图39所示,普通学校学生上网时,看新闻、收发邮件、查学习资料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明显高于工读学校学生;在听音乐方面,普通学校学生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工读学校学生在玩游戏、看视频等娱乐性项目上花费时间要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39 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什么
3.青少年是否能控制上网冲动
如表51所示,青少年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冲动的问题普遍存在。工读学校学生中能控制自己上网冲动的占60.4%,22.2%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冲动,17.4%需要别人提醒。普通学校学生中能控制自己上网冲动的占69.4%,10.8%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冲动,19.8%需要别人提醒。
表51 是否能控制上网冲动
如图40所示,普通学校能控制上网冲动的学生要高于工读学校学生;工读学校学生不能控制上网冲动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即工读学校学生的上网自控能力低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40 青少年是否能控制上网冲动
4.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互联网改变。56.3%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多少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21.1%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几乎没有改变自己”,14.9%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7.7%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目前没有改变自己,但将来会”。
54.1%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多少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26.4%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几乎没有改变自己”,9.7%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9.7%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互联网“目前没有改变自己,但将来会”(见表52)。
表52 互联网是否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如图41所示,无论是工读学校学生还是普通学校学生,多数认为互联网“多少改变了生活方式”。此外,工读学校学生中认为“完全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比例高于普通学校学生。总的来说,互联网对工读学校学生的影响要大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41 互联网是否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六 法律认知情况
1.青少年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及居住地法治教育情况
如表53所示,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10%以上)是学校法治课堂、互联网、广播电视媒体、同学朋友,其中以学校法治课堂最多。
表53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况(多选题)
当问及青少年“在你的居住地,是否经常向居民或村民进行法治教育?”17.3%的工读学校学生回答“经常宣传教育”,41.1%回答“有时宣传教育”,18.3%回答“不宣传教育”,23.3%回答“不清楚”。27.2%的普通学校学生回答“经常宣传教育”,42.8%回答“有时宣传教育”,10.4%回答“不宣传教育”,19.6%回答“不清楚”。总的来说,多数青少年居住地“有时”对居民或村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见表54)。
表54 在你的居住地,是否经常向居民或村民进行法治教育
比较分析发现,工读学校学生居住地向居民或村民经常进行法治教育的比例要明显低于普通学校学生,不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可见,普通学校学生居住地的法治教育开展情况要优于工读学校学生(见图42)。
图42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居住地法治教育情况差异
2.青少年接受学校法治教育情况及对法治教育课程的看法
工读学校学生67.8%表示学校长期开设法治教育课程,19.2%认为学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但没有坚持,13.0%的工读学校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法治教育课。普通学校学生70.5%表示学校长期开设法治教育课程,18.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法治教育课程,但没有坚持,11.5%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法治教育课程。
总的来说,当前青少年所在学校大部分都开设有法治教育课程,也存在一部分开设但没有坚持的情况(见表55)。
表55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况
75.1%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法治教育课程“很有意义,愿意学习,知法守法”,12.2%的认为法治教育课程“毫无意义,流于形式,与我无关”,7.7%的工读学校学生学习法治教育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5.0%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法治教育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钻法律的空子”。
90.3%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法治教育课程“很有意义,愿意学习,知法守法”,3.6%的认为法治教育课程“毫无意义,流于形式,与我无关”,3.5%的普通学校学生学习法治教育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2.6%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法治教育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钻法律的空子”(见表56)。
表56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况
表56 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情况-续表
如图43所示,比较发现,工读学校学生对待法治教育课程明显比普通学校学生消极,认为“很有意义,愿意学习,知法守法”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学校学生(75.1% vs. 90.3%)。而在“毫无意义,流于形式,与我无关”“应付考试”“很有用,知法才能钻法律的空子”等几项错误认知方面的比例又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图43 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在法治教育课程看法差异
3.青少年是否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工读学校76.3%的学生对犯罪、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一点,15.7%的学生了解很多,8.0%的学生不了解。普通学校74.7%的学生对犯罪、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一点,18.9%的学生了解很多,6.4%的学生不了解(见表57)。
两种类型学校的学生对与犯罪、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程度相似。大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一点,但不深入。从现实来看,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主要渠道是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章节,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表57 青少年是否了解与犯罪、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相关的法律知识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两部法律。工读学校78.5%的学生了解这两部法律的部分内容,12.8%的学生不了解,8.7%的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普通学校73.9%的学生了解这两部法律的部分内容,13.7%的学生不了解,12.4%的学生了解全部内容(见表58)。
可见,两种类型学校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了解程度相似,大部分青少年只是了解部分内容。
表58 青少年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青少年对法律作用的认知
工读学校学生中有78.4%的学生认为法律的作用是“保护自己和他人”,10.1%的学生认为是“惩罚违法者”,7.3%的学生认为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4.2%的学生认为是“没什么用”。普通学校学生中有86.4%的学生认为法律是“保护自己和他人”,7.8%的学生认为是“惩罚违法者”,3.6%的学生认为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2.2%的学生认为是“没什么用”。
总的来说,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法律的作用是“保护自己和他人”“惩罚违法者”,对法律作用有较为正确的认知。但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更倾向于认为法律的作用是“禁止自己做很多事情”或者“没什么用”(见表59)。
表59 法律的作用
5.青少年认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应该负责任
78.5%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该负责任,21.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负责。89.1%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该负责任,10.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负责(见表60)。
大部分青少年认为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应该负责任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应该负责任的比例略高于工读学校。
表60 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应该负责任
6.了解法律后,青少年是否会实施犯罪
当被问及“若了解法律知识的话,你会实施犯罪行为吗?”76.4%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后不会实施犯罪行为;16.4%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不清楚了解法律知识后会不会实施犯罪行为;7.2%的工读学校学生认为了解清楚法律知识后仍然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90.6%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后不会实施犯罪行为;6.0%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不清楚了解法律知识后会不会实施犯罪行为;3.4%的普通学校学生认为了解清楚法律知识后仍然可能实施犯罪行为(见表61)。
表61 了解法律知识后,是否还会实施犯罪行为
由图44可见,了解法律知识后,普通学校学生比工读学校学生更倾向于不会实施犯罪行为(90.6% vs. 76.4%),即普通学校学生更可能做到先知法、后守法;工读学校学生学习法律后,不一定会做到守法,这反映工读学校学生对法律的漠视。因此,对工读学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上,法治教育要跟进相应的引导监督措施。
图44 了解法律知识后,青少年是否还会实施犯罪行为
七 师生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原因的认识
1.青少年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原因的认识
关于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原因,工读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的看法趋势基本相同,他们选择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原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没有养成好习惯”>“贪玩 、不爱学习”>“交友不慎”>“沉迷网络”>“追求刺激”>“玩游戏”>“喜欢享乐”(见表62)。
表62 青少年对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原因的认识(多选题)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除“学校教育缺位”这一选项在10%左右外,青少年对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布比较均衡,且在20%~25%。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是“个人价值观扭曲”>“冲动、意气用事”>“家庭教育失职”>“社区环境不良”,选择“学校教育缺位”因素的学生相对较少。工读学校学生中选择“冲动、意气用事”作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主要原因的比例相对普通学校学生较高(24.4% vs. 21.6%)。可能是工读学校学生自身行为或观察到的同伴行为更倾向于“冲动、意气用事”(见表63)。
表63 青少年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的认识(多选题)
2.教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客观原因的认知
工读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于青少年不良行为客观原因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客观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好”“网络文化不健康”“社会风气不良”。选择“家庭教育不好”作为青少年不良行为客观原因的比例最高,选择“校园风气不正”的比例最低(见表64)。
表64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客观原因(多选题)
3.教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家庭教育方式原因的认知
具体到家庭教育方式方面,从对教师的调研结果来看,工读教师和普通教师都认为“过分溺爱”“放任自流”与青少年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一定关系。选择“过分鼓励独立自主”“严格管束”选项的比例较少(见表65)。
4.教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个人因素的认知
工读教师选择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的个人因素比例排名前三的是“是非辨别能力差”“价值观念扭曲”“自我约束能力差”,普通学校教师选择比例排名前三的是“意志力薄弱、易受影响”“是非辨别能力差”“价值观念扭曲”。“是非辨别能力差”“价值观念扭曲”是两种类型学校教师都关注到的影响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的因素;相比之下,工读学校教师更关注“是非辨别能力差”,普通学校教师更关注“意志力薄弱、易受影响”(见表66)。
表65 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多选题)
表66 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个人因素(多选题)
5.教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认知
如表67所示,工读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教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认知较为相似,认为“逆反心理”“寻求刺激”和“盲目随从”是引发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的教师最多。
表67 教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的心理因素认知(多选题)
6.教师认为哪些因素加剧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除上述原因外,工读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教师选择“不能正确利用网络”“贫富差距的拉大”“流动人口的增加”作为加剧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选择“不能正确利用网络”的教师比例最高,选择“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教师比例最低。这一结果与前述学生调查中“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结果相一致(见表68)。
表68 加剧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因素(多选题)
[1] 路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行为规范与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组长;付俊杰,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教科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