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丸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李世民的接班人之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皇帝,他28岁平定天下,文治武功,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臣,为开创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样的一代英主,家里也为了继承人的问题大为头疼。

嫡长子诞生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妃长孙氏,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嫡长子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这时候李世民还是秦王。就是这位嫡长子为李世民带来无尽的烦恼。

根据史书记载,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

精心培养,册立太子

秦王有了这位嫡长子,十分喜爱,而且也一直很受重视,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李承乾5岁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

这里可见,李世民对自己这个儿子非常喜欢,精心培养,寄托厚望。

李世民即位后,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册立为太子。这位太子承乾也很聪明,太宗非常喜欢他。

唐太宗为培养太子的政治才能,下诏令让承乾上朝听讼,并给予一些权利来裁决政事。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

有一次,李承乾生病,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因为儿子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

李承乾也比较争气,并没借机放纵自己,更加展示出了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写治国之策,结果他很快就完成了一篇,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非常得意,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唐太宗还担心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身边的人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你们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

李承乾16岁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

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

可见,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兼父亲对太子的培养非常到位,精心,他和每个老父亲一样希望儿子成为一代英主。而这个时候,父子二人是相得益彰,默契之至。

青春期逆反

可是唐太宗培养储君的计划,却开展的越来越不顺利,还发生了大的逆转。主要是李承乾青春期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方式,这在古代可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六月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李承乾生母病逝,非常伤心,这对一个17岁正是青春期的他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李承乾19岁时候,他的嫡长子李厥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太宗非常高兴,诏令天下,囚徒皆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唐太宗还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这是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

唐太宗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与太子承乾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

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男宠),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虽然李承乾因为害怕父亲知晓而只敢偷偷地暗着来,然而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让李百药等人侍讲于弘教殿,并嘱咐杜正伦要时时规劝太子注意言行。结果杜正伦在几次规劝无效后,便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闻奏,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将杜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来又因承乾谋逆一事,将之流放驩州。

兄弟之争

唐太宗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泰也很聪明,他主编《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唐太宗为了减少太子的疑心,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唐太宗说你是嫡长子,理应如此。

唐太宗没有对太子灰心,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而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将之收杀,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承乾这个太子。

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太子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让李世民好好考虑太子与诸王之间的事。唐太宗则答道: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在皇后只有一个儿子的情况下,那个儿子就是嫡子;在皇后生了多个儿子的情况下,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就是嫡子,其余的是庶子。)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唐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

深情老父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责之切的背面也是爱之深,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即使是太子,为什么还不忠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儿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对自己的儿子培养也颇有一番耐心,但是在处理一些儿子的事情上,却十分不得法,比如两次诛杀李承乾的男宠,这无异于夺其所爱。当然在古代李世民是有权利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事与愿违。

在缺乏最后的信任的基础上,李承乾胡闹逼宫,这一点上,他周边的那些所谓老师们,就没有好好教导,或者说没有得到李承乾最基本的信任,才至于闹出这样的大过错来。

这最后的逼宫谋逆其实就是一场闹剧,在政治上十分不成熟。周边的政客但凡有个真的帮助李承乾的也不会闹出这等事情来。可见李世民一厢情愿的派遣了N个腐儒去教导太子,不得法,也没有与太子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

唐太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值得现代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