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史:自传三部曲之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55年 家和学校的故事

1

寄宿学校第一个学期期末到了,我准备回家。时值四月。一月离家到“联盟中学”[1]报到上学时,我是扒货车的末节车厢来的,那时身边只有一堆工人们的工具和衣裳。如今我乘三等车,与肯尼思·万加同学结伴而行。车内拥挤,只能站着。我俩身穿卡其布校服、短裤,系蓝领带,与挤满车厢的黑皮肤非洲乘客截然不同,他们个个破衣烂衫,只是破烂程度不一。他们兴奋地交谈,偶尔还发笑,但面容憔悴。在利穆鲁车站下车,我在站台上流连一番,东张西望,品品回家这一刻的滋味。那货棚,那茶亭,那候车室,那户外的卫生间,都贴着“限欧洲人使用”“限亚洲人使用”的条子,而非洲人,除了那些够资格的,只能默默忍受风吹雨打,见证自1898年这座车站首次使用以来的岁月沧桑。

万加与我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他坐他爸爸的汽车,我独自步行。忽然,我心头一闪:要回家见妈妈啦!很快,很快,就能和弟弟妹妹欢聚一堂。有那么多好消息与他们分享——我是班上的优等生!不消说,妈妈会问我有没有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或者换句话问,你是不是头一名?我就只好承认,班上另一个男孩子亨利·卡西亚排在我前头。只要你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就行,妈妈肯定满脸喜色地叮嘱我,而我呢,被妈妈的笑容照耀着,被妈妈的爱意暖心窝,提前为妈妈的快乐而快乐。

右手拎着我的小木箱。箱子不太重,可是不停地晃荡,不停地撞击我的腿。不一会儿,我换到左手,可左边更糟糕,只好把箱子举起来扛在肩上。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倒腾:右手——左手——右肩——左肩——右手,真是步步艰难。我缓缓走向那座非洲集市,杳无人迹,鬼一样的地方,只有一群发情的野狗在追逐争夺一只母狗。然而,对此地儿时的回忆却潮水般地涌上心头:我哥哥的作坊、格林旅馆外头扎堆儿打听新闻的人群、我从帕特里克·穆拉基自行车上摔下来的情景。我踉踉跄跄地穿过集市,爬上通往印第安商铺中心的斜坡。大约两年前,我哥哥古德曼·华莱士就是狂奔冲下这道斜坡,险些被一阵警察的枪弹击中。不过,还是别让那些痛苦的记忆破坏我作为“联盟中学”学生首次回家的喜悦吧。我转而回想年少时在利穆鲁的那些开心往事,那些事更符合眼前胜利归来的心情。

翁思穆斯·基哈拉·瓦瑞鲁立刻闪现在眼前,基哈拉自行车骑得很棒,又最爱出风头,最得意的就是蹬车攀登这道坡。人们夹道旁观,啧啧称羡,为他加油,目睹他一路骑车上山,到印第安商铺中心去取邮件和包裹。除了他,谁都做不到蹬车攀顶,中途一次都不下来推车的。基哈拉是我们的自行车英雄,力量超人。

沉浸在纷繁的思绪中,我全然忘记了留意身旁的景色。但本能突然提醒我已经到家了……或者说家应该在的地方。我停住脚步,放下箱子,环顾四周。我们栽种的白蜡树篱绿叶依旧,但树篱那边,家园却徒剩一堆火烧之后的干土,支离破碎的木头,还有青草。我妈妈的茅屋,我哥哥的吊脚楼,那座室外仓库,统统夷为平地。我的家!我离开去“联盟中学”上学才三个月的家,我家的那棵梨树依然矗立,但与那道树篱一样,只是无言的见证。朝远处一望,我忽然明白整座村庄都消失不见了。那纵横交错的条条小路,曾把散居各处的房舍连成一片村落,如今只通向一堆堆断壁残垣,一座座家园的坟墓,荒无人迹。头顶振翅飞过或篱间鸣叫的鸟儿倍添虚空。茫然四顾,我跌坐在梨树下我的木箱上,似乎期望梨树能告诉我它知道的一切。至少,这棵梨树在藐视着这一大片荒凉。我捡起几只熟梨,默默咬着,不知所措。整整一座村庄,众多乡亲,往昔岁月,一切的一切,怎么能灰飞烟灭,统统消失不见了呢?!

两只老鼠在废墟间奔跑追逐,把我从胡思乱想中惊醒。我琢磨着应该去那座唯一挺立不倒的房子打听个究竟——那是卡拉胡家,尽管同样鬼气森森。我重新拎起那只沉甸甸的木箱,踉踉跄跄地朝前走。在篱笆旁边我看到一个人,认出来是姆万吉,他与那群工人一道,向来忠心耿耿为卡哈胡家干活。孩提时代我们管他叫姆万尼·瓦·卡哈胡,虽说和他不沾亲。他对山顶那座大房子总是说长道短。现在,这片荒野之间就剩下他和我两个人了。

你说不知道所有的乡亲都搬到民团岗哨附近去了?可不是么,你是学校放假才回家的。自个儿上山去瞧瞧吧,他边说边朝山梁方向胡乱地挥挥手。

他说的是实话。我瞪着他,想听下文,可他却抬脚走了。平日里,他总会直奔最欢喜的话题,摇唇鼓舌,大扯卡哈胡家的那些事,可今天他竟无话可说。我艰难地往山上爬去,一路上只见更多的乡村民居惨遭火焚,变成了断壁残垣、成堆焦土。到了山顶,一切美好回忆丧失殆尽。我放下箱子,俯瞰脚下的山谷,眼前展现出一大片房屋的茅草苫顶。

忘掉往日的美景,我告诫自己,心烦意乱于事无补。拎着你的箱子,顺那条从前上学走过的小路往前走,下山吧。横穿谷底那条土路,经过那个永远的泥水池。强迫双脚向前挪。对,向前挪。一步,又一步,往前挪,一路拖着那只木箱。

终于来到头一排房屋跟前。一些男人钻了大山,另一些男人进了监狱,女人们只好努力演好新的、老的各种角色:让娃娃们有饭可吃,有衣可穿;运水;下地干活;伸手讨要微薄的工钱;而且,盖房子——盖新房子,建设新家园。你连看一眼自己亲手完工的活计都没时间。你需要一个陌生人,像我这样的,来欣赏你无暇顾及的成果。座座茅舍处于完工的不同阶段。持枪的民团就在青草丛中的新村道路上巡逻。你可停不下手来——咱们的妈妈们、妹妹们、孩子们。

我逢人就打听见到我妈妈没有。有的人一脸不解,说不知我打听的是谁;另一些人干脆耸耸肩,摇摇头,接着干手里的活儿。不过还是有人关心我家人的详细情况以及老家的方位,然后指给我也许能找到家人下落的方向。

从前散居山中各处的居民被驱赶聚拢,落户到一处叫做“卡密里胡”的集中村。往日的邻居都散了。费尽周折,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妈妈和嫂嫂正在用茅草苫房顶,妹妹在下面递草捆,弟弟和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忙着用泥巴填充墙壁。弟弟认出我来,大声欢呼,邻居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看热闹。妹妹在衣服上擦净双手,和我拉拉手。妈妈也大声喊道——这么说你回来啦,好像宁愿我离远些似的。弟弟跟我打招呼——你好。那语气不像是欢迎我回到温暖的家,而更像是示意我动手一起干活。我找个角落,脱下“联盟中学”的校服,换上旧衣,动手干活,须臾间就浑身溅满了泥巴。此情此景,可与我先前想象的回家场面完全不一样呀。

而在“联盟中学”,我已经度过了八十九天,比在这里时间长得多吧?既然这样,家对我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这个村子把我当成了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