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片论:关于思想及其基础的探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思想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本质与特征。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人所具有的自我超越性源于内在思想的超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无不是在一定思想的推动下发生与出现的。但恰恰在我们与思想形影相随的现实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对思想的认识、理解与追问。有时我们误认为已经了解了思想、把握与超越了思想,却往往在不自知中跌落于对思想片面理解的泥淖中,致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追求思想的深刻与丰富却对思想形成的机制与基础缺乏真切的了解;执着于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的目标却处于一厢情愿的、自我中心式的考虑与行动之中;良善的思想动机、美好的思想愿景到现实中可能产生我们不愿意看到甚至无法接受的事实结果。我们感到他人思想与行为的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又常常苦恼于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到他人的回应、理解与支持,陷入自我的不确定与困惑之中;不理解他人的言行不一、言不由衷,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地口是心非、莫衷一是……思想现象与思想问题往往呈现复杂性,有时我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现实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无法回答思想工作不断被强化却实效性低的真正原因。思想工作的研究领域出现了多次创新研究的热潮,以不同学科的理论寻求新的理论视角,探讨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创新思想工作的模式,这些研究对那些固化的思想工作的创新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所有探讨与创新都无法背离这样的现实:思想工作是“思想”的碰撞、交流与沟通,是“思想”的生成、转化与形成。“思想”成为思想工作的核心概念,既是对象,也是工具与载体,还是目的。但忽视对思想的聚焦,不了解思想的特点与功能,不把握思想的本质与规律,就不可能理解人们的思想选择与现实行为,更缺乏作为思想工作者所应有的理性、同情、包容与理解,无法形成一定的同理心与较高的共情能力。当思想工作者缺失同理心与共情能力时,其连与个体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都谈不上,更何况要形成理论的共识、思想的统一及齐心协力的群体合力?正是缺乏对思想的追问与反思,使我们对思想缺乏探究的勇气与反思的动力,习惯于已有定论的认知与解读。只是在现实中习惯地运用思想这一概念时,会根据不同情景的要求去使用它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往往不去真正地进行探讨与研究;习惯于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与解释思想及思想现象,认为思想就是人们的理性认识,甚至还不是一般的理性认识,而忽视对思想中人的本性的理解,忽视思想中的非理性内容、对现象的真实考量与关照;习惯于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与认识思想的从属性地位,无法正视思想对人及社会发展的真正作用,害怕跌入唯心主义的误区而招致批评,处于既强调内在主体性又强化外在决定性的矛盾之中而无所适从。

我无法否认这样的现实:人的一切行为受思想的指导、调控与支配。人的超越性发展与颓废式堕落皆来自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也许只因为一念之差,也许只发生于举手投足的须臾片刻。选择不同的思想观念,就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态度与立场,也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与命运。与其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思想决定命运与人生的状态。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固化、退行皆与思想紧密相连,不同的发展理念产生不同的现实发展模式与制度设定,不同的思想观念引发不同的社会行动及相应的效果,社会的发展、变革与混乱无一不是思想导向带来的现实结果。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突出,人类的发展轨迹不再是一种可以预见的线性发展轨迹,而是进入了一种非线性的发展轨道场,思想可能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也可能使人类文明止步甚至毁于一旦。消解这些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那里。因此,有意识地、主动地认识与理解现实的思想现象,是我们从现实的思想迷思中澄明与醒觉的需要,是有意识地实现思想超越的重要方式,更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提高人们思想选择能力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