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一 方向保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第一要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是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以争夺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实现其文化战略“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一些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在高校的传播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精神境界,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去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有可乘之机。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4]
二 精神激励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撑。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5]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6]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7]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把党的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大学生能否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 力量凝聚作用——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8]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9]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深深熔铸于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史、悲壮的近代史和雄壮的现代史,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争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高尚情感,自觉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四 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推动、引导和调节作用。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道德基础。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10]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概括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政治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