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种复杂,民族繁多
(一)印度的人种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单从外貌和体型看,很难辨认哪一个人是印度人。有些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些印度人又似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是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有的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鼻梁,有的塌鼻子。所以在印度,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等都有。许多世纪以来,各色人种、宗教和文化一直不断地流入印度,因此,印度文化吸收了多种民族不同传统,从而变得多姿多彩。印度到底有几种人,说法也不一。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主要有七大种:即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蒙古人、蒙古—达罗毗荼人、土耳其—伊朗人、色底安—达罗毗荼人等。
达罗毗荼人占全部人口的21.6%,大多分布在南印度。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移居到了澳洲。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被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泰米尔语的五大史诗之一《希尔薄提迦尔摩》和《马杜拉斯特尔——布拉朗》中有南马杜赖被洪水淹没的记载。在那些认为达罗毗荼人是从中亚而迁入印度的人们看来,达罗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800年之间来的。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亚国)、角尔(米罗国)和杰尔(其罗国)国王的记载。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经建立了几个达罗毗荼王国了。
至于“达罗毗荼”一词的形成,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学者认为,现在的泰米尔纳德、安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的居民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属达罗毗荼语系。古时整个南印度被称为达罗毗荼地区,但后来安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分别独立,结果“达罗毗荼”一词就变成了“泰米尔”一词了。
根据文献记载,泰米尔纳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没,因此它的文化难免遭到破坏,根据已有文物考证,可以了解到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况。从语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语和泰米尔语很相似,同样,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与达罗毗荼人的体形、肤色也一样,从泰米尔纳德和巴格达挖掘发现的文物证明,这两个民族的埋葬仪式也相同。当然,也有些印度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并非从外地迁来,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样,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觉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文化曾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种人后来和其他人种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种人。他们的特征是:皮肤黑,长头型,上臂长,扁平鼻子、个子矮小,现在西孟加拉邦的桑塔尔人便是血统较纯的达罗毗荼人。
关于印度的雅利安人,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于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又叫印度雅利安人。有种说法,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运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面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停居于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部分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斗争,后来逐渐征服,将大部分达罗毗荼人赶往南方,一部分则沦为奴隶,雅利安人便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上游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原为白种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额头宽,皮肤白皙等。进入印度后,因气候关系,肤色有所变黑。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的拉其普特人、查特人就是。也有人说现在印度教中以僧侣为职业的人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
土耳其—伊朗人,这种人皮肤白色,头发乌黑,脸多呈圆形、鼻梁高而不宽,多胡须,大多分布在印度西北地区,现在旁普遮的锡克教徒,印度西部的拜火教徒都是这种人中血统比较纯的。他们大多从事当兵、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雅利安—达罗毗荼人是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混血种的后裔,其外貌大体和达罗毗荼人近似,个子矮小,但有长头型和高鼻梁特征。皮肤呈棕色,多属较低级种姓,一般从事农业。他们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比哈尔邦及拉贾斯坦邦等地。有代表性的是马拉塔·婆罗门族、捆毕族、西印度的库卢古族等。
蒙古种人,因地理和历史的种种原因,亚洲蒙古人在古时经由缅甸或西藏进入印度。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和阿萨姆等地区,即印度北部和东北地区,构成蒙古种人。他们大多从事农业。
色底安—达罗毗荼人,色白、鼻小、颈项短、聪明,多分布在印度中部地区。
(二)印度的民族
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到底有多少民族,难以确说,一般认为有以下一些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于北方邦、比哈尔邦、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
马拉提族,主要分布于马哈拉施特拉邦。
泰卢固族,主要分布于安得拉邦。
泰米尔族,主要分布于泰米尔纳德邦。
孟加拉族,主要分布于孟加拉邦。
马拉雅拉姆族,主要分布于喀拉拉邦。
格纳达族,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
奥里雅族,主要分布于奥里萨邦。
阿萨姆族,主要分布于阿萨姆邦。
古吉拉提族,主要分布于古吉拉特邦。
上述这些民族,占全印人口的94%左右。其中以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以马挖雅拉姆族、孟加拉族等文化最为发达。
除上述民族外,印度还有不少土著部落民族,有人称他们为森林民族,又有人称为原始民族,或表列部落,等等。顾名思义,他们现在比较落后,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风俗千奇百怪。总之,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还保持着原始文明。这对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条件,因此,自18世纪中叶以来,印度的部落民族一直受到印度和国外人类学家的重视。
印度部落民族共分几支,有多少人,说法不一。根据一些材料记载,有人认为印度的部落民族有550支,有的又说比这还多。人口在5380万以上。他们信仰各种宗教,印度教徒占89.4%,基督教徒占5.5%,佛教占0.34%,穆斯林占0.2%,其他教徒占4.53%。
从人数来说,以贡德、桑塔尔、皮尔、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人数最多,以安达曼人数最少。
土著部落虽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山区、森林以及一些边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