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人工方式产生智能
提起人工智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阿诺·施瓦辛格在《终结者》中饰演的T-800机器人,抑或是《钢铁侠》中托尼·史塔克的贴心助手贾维斯。近年来,随着“阿尔法狗”大败世界围棋冠军以及各种智能设备进入普通家庭,人工智能开启了霸屏模式,频频出现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动驾驶、AI主播、人脸识别、虚拟助手和智能语音等字眼频频进入大众视野。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便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人工智能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
这里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更形象地理解人工智能系统。假设现在我们要构建一个图像识别智能系统,系统目标是能自动识别出一张图片中的各种动物。例如,给这个智能系统一张狗的图片,它立马告诉你答案是狗。其实,为实现这个目标,第一步,需要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数据),并对各种图片的种类进行标记,也就是标示出哪些图片里是狗、哪些图片里是其他动物;第二步,通过预处理把这些图片处理成计算机能接受的形式;第三步,就需要根据要求设计人工智能系统的架构;第四步,将收集到的动物图片和每张图片对应的动物类别标记送入模型中,训练模型自己学习每种图片和其对应的动物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模型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用一些新图片测试模型能否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能给出正确答案则模型构建完成;如果不能给出正确答案则重新回到第三步对系统的架构进行调整,重新进行学习直到满足我们的要求为止。
上述过程,其实和我们人类的学习过程十分类似。假如现在要给2岁的孩子(图像识别智能系统)做启蒙教学,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各种动物,您的教学过程通常是这样的:第一步,去网上或者实体书店买几本动物的图册(收集数据);第二步,为图册上的各种动物标上名字(标记类别);第三步,您会每次拿一张图片给孩子看,并告诉孩子这个图片是狗或者是猫,这个学习的过程通常是反复的,今天教几遍,明天再教几遍,孩子则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去学习每张图片中对应的动物图像和它名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步,当您觉得教得差不多了,就会拿出一本新的类似的图册来考孩子是否能认出图册里的动物,如果他能认出,那么您会很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不能认出,您也会微笑着重新教他学习图册里的内容。这个过程是不是和上面的几乎一模一样?
由上可见,让计算机产生智能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模仿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