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主要缺水地区分布
一、干旱与缺水的关系
干旱与缺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缺水一般出现在干旱或虽不属干旱但水资源不丰富的半干旱、半湿润的地区;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可能出现由于供水设施不够或水质污染而造成的设施型缺水或水质型(污染型)缺水;有的地区由于干旱,经济难以发展,对水的要求不高,缺水问题反而不突出。
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干旱地区是指自然情况,多以降水量为标准来划分,未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水量。我国可划分为五个水资源条件不同的地带:①多雨-丰水带,指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年径流深超过800mm,年径流系数在0.5以上的地带,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云南省西南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隅以及江西、湖南、四川西部的山地;②湿润-多水带,指年降水量800~1600mm,年径流量200~800mm,年径流系数0.25~0.5的地带,主要包括沂沭河下游、淮河两岸地区和秦岭以南汉水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长白山地带;③半湿润-过渡带,指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径流深50~200mm,年径流系数0.1~0.25的地带,包括黄淮海平原,东北三省、山西省、陕西省的大部分,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东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的山地,四川省西北部和西藏东部;④半干旱-少雨带,指年降水量200~400mm,年径流深10~50mm,年径流系数在0.1以下的地带,包括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的大部分地区,青海、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的部分地区;⑤干旱-干涸带,指年降水量小于200mm,年径流深不足10mm,有的为无径流区的地带,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的荒漠和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藏北部羌塘地区。
一个地区是否缺水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反映。自然条件主要是指降水、河川径流、地下水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人口、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等。1996年第三届国际自然资源会议建议以人均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这两个指标划分水资源丰富程度,分为丰富、脆弱、紧缺和贫乏四种情况,见表1-2-1。
表1-2-1 国际水资源丰富程度指标
综合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属于水资源贫乏紧缺地区;松花江、辽河流域属水资源脆弱区,其中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辽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西南地区属于水资源丰富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阶段我国各流域片的水资源利用程度见表1-2-2。
表1-2-2 各流域片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缺水除资源性缺水外,还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是指有水资源而工程设施不够造成的缺水;污染性缺水也是指有水资源,但没有保护好,使水资源受到污染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造成的缺水。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
二、缺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缺水是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缺水状况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产生和发展的。例如河北省,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一方面随着上游地区用水量的增加,入境水量减少,使境内的河湖补给来源锐减,开始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和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另一方面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和农业等用水量增加。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这一地区开始出现局部地区的缺水和短期的供水困难问题,并不断加重,但尚未形成全局性的水资源供需失衡状态。进入80年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经济高速增长,需水量进一步增加,使该区域迅速进入了贫水经济运行阶段,全局性的环境干化、水质恶化、水源枯竭和城乡供水全面紧张,社会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环境的制约,农业和基础工业发展受阻,城乡发生水荒。至80年代末,该区域水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此引起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河北省缺水情况看,一个地区缺水程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动态过程。
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不是水量而是水质。只要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相协调,水资源就不会成为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约束条件;对水资源脆弱地区,水资源的质与量都将对区域内长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产生影响;对水资源紧缺和贫乏地区,水资源从质到量都成为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约束条件,甚至是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对这些区域要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解决缺水问题,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措施。
一个地区的缺水程度不仅受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与水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有关,实施需水管理,确定合理水价,可以促进高效用水,节约用水,以缓解区域缺水程度。
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与水资源供给量、自然(土地、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用水状况、生活水平等因素有关。最大的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已开发完毕,客水资源已得到充分的利用,工农业节水技术达到经济开发的合理限度,维护居民良好生活用水条件和工农业正常用水条件时,能承载的最大人口限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就属于缺水,就会出现水环境恶化现象并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西北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如上所述,在自然情况下,一个地区是否干旱主要由年降水量决定,年降水量400mm是半湿润与半干旱的分界标准。
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自大兴安岭西侧起,经多伦、呼和浩特、兰州以南,绕过祁连山、青藏高原东南部、至中不(不丹)边境,斜贯中国大陆,将全国分为湿润区和干旱区两大部分。此线东南从半湿润带向湿润带过渡,多数地区湿润多雨,为主要农业区,其中东北长白山区年降水量可达800~1000mm,秦岭、淮河一带为700~800mm,长江中下游以南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大部分山区为1400~1800mm,东南沿海一些山丘、台湾大部分地区、海南省中东部以及西南部分地区超过2000mm;此线以西除阿尔泰山、天山等山区年降水量为600~800mm外,绝大部分干旱少雨,多草原、荒漠,为主要牧业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25mm,是中国降水量最小的地区。
从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其中属于半干旱地带(年降水量200~400mm)的有内蒙古、宁夏、甘肃的大部分地区,青海、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这一地带气温低,气候干燥,全年降雨日数只有60~80天,大部分地区以生长草类为主,是我国的主要牧业区,山地有森林分布,低地多草原,绿洲上有少量人造林木。属于干旱地带(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有内蒙古、宁夏、甘肃的荒漠和沙漠,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藏北部羌塘地区。这一地带降水稀少,全年降水日数一般少于60天,沙漠盆地甚至不足20天,除局部地区受地下水影响,草类生长较好以外,大部分是植被稀疏的荒漠和寸草不生的沙漠。
西北内陆河地区,幅员辽阔,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但由于干旱少雨等原因,造成人口稀少,工农业基础薄弱(不发达)。该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但还不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用水量分别达5270m3和2353m3,在我国是比较高的。该地区开发潜力很大,如果要有更大的发展,除需引进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外,也需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因此,从长远看,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缺水问题也将会突显出来。开发大西北,首先需要解决水的问题,有了水,荒漠可以变绿洲。
四、华北平原缺水形势紧迫
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多在500~800mm,属于半湿润地带,在我国并不算最干旱的地区,比起西北地区来说,水资源量要丰富得多,为什么会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呢?这与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有关。如前所述,缺水是水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反映,华北平原虽然水资源比西北地区丰富,但人口密度、经济发展要比西北地区高得多,在国内属人均水资源量最少、水资源利用消耗率最高、最缺水的地区。
华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加之历史上水资源条件较好,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北平原内有首都北京、全国三大工业基地之一的天津,以及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全国著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小麦主要产区;该区总面积虽只占全国的3%,而人口却占全国的17%,耕地占全国的18%,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均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内外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包括水资源)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产物,水资源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因此,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亟待解决。
华北平原的缺水形势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日趋严重的,过去虽也曾有“十年九旱”,但水环境一般还是好的,直至20世纪50年代,南运河、卫运河等河流上的航运还相当发达。从6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危机,影响了本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原区绝大部分河道只有汛期排洪功能,成为季节性河道,80年代干旱后,大部分河道常年断航,人们几乎忘却了华北平原还有内河通航的历史;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下沉;水域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日趋严重。因此,自6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过度利用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鉴于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00m3是实现现代化的最低标准。而黄、淮、海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在80年代也只有637m3,其中海滦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430m3,1994年资料显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53m3,且水资源利用率已经很高。1997年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数据显示黄河达53.3%、淮河达44.0%、海河高达78.7%,说明华北地区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不大,特别是海河流域更是微乎其微,这也说明改善本区水环境、合理满足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对水资源要求,除加强本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和水源保护外,还必须从外区调入水量。此外,胶东半岛缺水问题也很严重,其性质与华北平原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