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内外渡槽建设发展概况
我国20世纪50年代之前,渡槽多为石拱或木梁式结构,5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渡槽日渐增多,槽身多为矩形厚壁及板梁结构,支承结构多为重力墩,施工方法多为现浇整体式。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后,装配式渡槽得到推广应用,也促进了小型预制渡槽吊装技术和施工设备的改进和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由于钢材、水泥供应困难,渡槽结构以少筋、无筋的混凝土拱结构为主,但这种结构出现问题较多,现已很少采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我国大型灌区与调水工程有了很大发展,渡槽流量由每秒几立方米发展到每秒几十立方米,促进了渡槽结构型式与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拱渡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主拱结构由常见的实体式矩形截面板拱和肋拱发展到箱型拱、双曲拱,各类大跨度拱槽不断出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1976年修建的万龙双曲拱渡槽跨度达126m。渡槽还出现了新的结构型式,如涵洞式渡槽、斜拉渡槽。这一时期,预制吊装施工技术有所发展,预应力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如:引丹灌区排子河渡槽预制槽身单槽吊装重量达200t,起吊高度达30~40m;1986年建成的河南省陆浑灌区铁窑河下承式桁架拱渡槽,单跨37.4m,下弦杆采用预应力结构,各部位构件采用预制吊装。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渡槽设计理论的丰富以及施工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渡槽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渡槽结构型式的选择与设计更趋合理。
国内已建渡槽对当今建槽技术有较大影响的工程是2002年建设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上输水渡槽,有金湖渡槽、樟洋渡槽、旗岭渡槽。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金湖渡槽设计流量90m3/s,全长2200m,为承重与输水一体简支梁式渡槽,最大跨度24m,输水断面为单孔U形薄壳结构,壁厚30cm,宽7m,高5.4m,施工采用移动模架整孔现浇造槽机技术,造槽机设计吨位350t。
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主体工程完工的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漕河渡槽,设计流量125m3/s,加大流量150m3/s,全长2300m,承重与输水一体简支梁式渡槽,最大跨度30m,输水断面为三槽一联多侧墙矩形槽,单槽过水断面宽6.0m,高5.4m。
国外已建渡槽有较大影响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建造的印度GOMTI渡槽,该渡槽设计流量357m3/s,全长473.6m,槽跨31.8m,承重与输水分离式梁式渡槽,过水断面为矩形单槽,槽宽12.8m,槽高7.45m,承重构件箱形框架梁高9.9m,采用了三向预应力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