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公元前约一百年汉武帝设立专管音乐的官署——“乐府”开始,经魏、晋到唐、五代、宋,直至元、明、清,这种因配乐歌唱而产生的合乐诗歌,就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长达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脚步,绵延不息、从未中断,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虽然从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在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中,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与格律诗受到过白话诗蓬勃兴起的巨大冲击,但随着“学堂乐歌”在校园的出现以及儿童歌舞曲、创作歌曲的逐渐起步与不断发展,在社会对于音乐需求的促使下,与音乐互为伴侣的歌词,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一次次出现过十分喜人的繁盛局面,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
本卷从清朝末年兴起的新音乐运动中出现的我国近、现代第一首歌曲《兵操》产生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虽然不到五十年,但却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情状最为复杂的时期:其间既有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解体与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有封建帝制的复辟与军阀的相互割据;既有国共两党不同时期的合作与冲突,更有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以及三年解放战争等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发生,因而也就形成了在解放区、国统区、孤岛、沦陷区与殖民地共存的混乱政治局面下所必然衍生出来的复杂而动荡的文化生态环境。正是这一切,在谱写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十分独特篇章的同时,也使得歌曲这个特殊艺术领域里呈现出一派云蒸霞蔚、风光万千的景象,留下了几代创作者奋争不息的身影,回荡着几代人起伏跌宕的歌声。
20世纪初,当音乐作为一门课程被首次引入我国小学、中学课堂的时候,这种被称为“学堂乐歌”的歌曲形式,便成为了我国近、现代歌曲长河的源头,而第一批出现的“学堂乐歌”,无疑是我国近、现代歌曲的开山之作。虽则这些歌曲绝大部分都是依据欧、美及日本等国的曲谱填词而成,但正是这批“学堂乐歌”的作者们,开始了自我作词并谱曲的尝试,其中沈心工1905年为杨度的歌词谱曲的《黄河》与李叔同1913年独立创作的三部合唱《春游》,分别成为我国近、现代歌曲与合唱歌曲的第一曲,使他们站在了开先河者的位置上。
1919年的“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除旧布新,也促使歌曲艺术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二十年代起,那种“学堂乐歌”初期依曲填词的歌曲产生方式逐渐被依词谱曲的创作方式所取代,涌现了一批由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等与作曲家萧友梅、赵元任等合作所产生的《问》《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优秀歌曲作品;与此同时,以黎锦晖的《可怜的秋香》等为代表的儿童歌舞也在上海勃然兴起并风行一时,从而开创了我国现代儿童歌舞表演艺术的新纪元。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以韦瀚章与黄自合作的《抗日歌》《旗正飘飘》等为代表的、正面宣扬抗日救国的歌曲作品开始大量出现。其后,随着田汉、安娥等与聂耳相继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的问世与传播,尤其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炮声引发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歌曲创作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如张寒晖的《松花江上》、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抗日名歌以及光未然与冼星海合作的、被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史诗的《黄河大合唱》等等。
可以说,在长达十四年浴血奋战的岁月里,整个中华民族抵御外敌、救亡图存、争取独立解放的战火在四万万同胞的心里熊熊燃烧,汇成了难计其数的战歌,在广袤国土上此起彼伏、激越回荡,激励着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浴血奋战中前进。正是这些战斗歌声,时刻伴着硝烟、伴着旗帜、伴着热血、伴着怒吼,使得整个中华大地,既成了抗击侵略者的阵地,也成了生长战歌的沃土。
与此同时,在民族解放运动的主流中,自20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在上海以黎锦晖等为代表的词曲作家们也创作了一批适应当时都市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歌曲作品。这些歌曲,大都以抒写男女情怀、袒露相互爱慕、宣扬及时行乐为基本内容,其中以黎锦晖的《毛毛雨》、黄嘉谟与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黎锦光的《夜来香》等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吴村与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还于1951年登上了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从而成为继1929年黎锦晖率领他的“中华歌舞团”赴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演出时,将一批流行歌曲作品的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一带后,又一首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中国流行歌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被誉为“时代曲”的流行歌曲,是当时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到繁荣,又是同这一时期出现的我国现代唱片出版业、歌舞厅,尤其是电影艺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虽然“时代曲”与以抗日民族战争的时代主旋律相去较远,尤其是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策源地上海的沦陷,消费市场的丧失,大抵只能依附于电影传播,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它是我国最早以商业化运作方式进行流行歌曲创作、演唱与营销的成功尝试,开创了我国流行歌曲创作、演唱、制作与营销的先河。从中不仅涌现了以黎锦晖、黎锦光、许如辉、陈蝶衣、陈歌辛、姚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词曲作家与抒情歌曲作品,也培育出了以白虹、黎莉莉、王人美、周璇、白光、龚秋霞、姚莉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噪一时的歌坛、影坛明星,其影响力在当时已远播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
由于十四年抗战中所形成的歌曲艺术同民族解放战争的节奏相协调,同亿万同胞的优秀品质相一致,才使得我们的歌曲艺术在三年解放战争的血火征途上,一直伴随着浓重的硝烟、嘹亮的军号,协调着欢悦的锣鼓与喜庆的笑声,也使得一批优秀的歌曲和一支虽不壮大但却坚强精悍的词曲作者队伍,随着历史的步履一起,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开始承担起全新的历史使命,为刚刚获得新生的城市、乡村和亿万人民纵情放歌。
歌声总是在历史中诞生,
历史总是在歌声中前行。
历史给歌声生命,
歌声让历史年轻!
晨枫
2016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