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鲁迅有三本小说集。第一本是《呐喊》,收1918年至1922年小说十四篇,这里选了七篇。第二本是《彷徨》,收1924和1925这两年的小说十一篇,本书选了七篇。第三本是《故事新编》,属于历史题材小说,共八篇,写作延续时间很长,最早一篇写于1922年,最末一篇写于1935年,这里选了其中六篇。
要注意鲁迅小说所具有的“忧愤深广”的格调。鲁迅的小说并非简单地“听将令”,冲锋陷阵,也没有正面去表现新文化运动,或者诠释革命。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都和深受封建礼教与制度所束缚和毒害的国民性病苦相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相关。这个特点明显区别于“五四”当年浪漫感伤或暴躁凌厉的文坛空气。
还要注意鲁迅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首先是题材的变革。《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的生活。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化,是一大革命。
《呐喊》《彷徨》的魅力,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出于启蒙主义的意旨,鲁迅总是把一个貌似完整的世界分出上流和底层,看到“吃人”与“被吃”。鲁迅用更多的笔墨写底层“被吃”者的悲苦与不幸。他所观察到的平凡现实原来是荒谬而窒息的。鲁迅有多半小说写到病痛、疯狂、死亡、丧仪、坟墓……原来这是一个灰暗绝望的世界。读鲁迅这些小说,会有压抑感,但也会点燃思考,让人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鲁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人事中,发现了被“理所当然”所包裹的黑暗,发现了“无事的悲剧”,于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变得沉重,催逼人不能不去重新思考了。
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他的惊悚而沉重的发现总是缠绕着你,使你不可能再像读传统小说那样隔岸观火,而一定会去重新感觉和思考生活。鲁迅的发现是那样透彻,总带有悲悯与同情,作品弥漫着不尽的悲哀,阅读是不会轻松的。
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还在于其揭示灵魂的深。传统小说比较注重曲折的情节和非凡的人事,人物描写比较类型化,缺少深入的心理刻画。像《红楼梦》这样有着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鲁迅小说则非常重视写人物心理,深掘精神上的病苦,勾画出国人的灵魂。对病态国民性入骨的分析,始终是鲁迅小说的中心主题。
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也和传统小说大异其趣,有明显的突破与创新。鲁迅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写法,而借鉴外国现代小说的结构和叙事,创造出属于鲁迅自己的崭新的格式。
从结构看,他的小说有三分之二是采用了“横切面”的方式,即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其余的有些亦有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不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情节浓缩,而是打破时空的限制,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双线结构、反讽结构,以及抒情独白体、类散文体、类独幕剧体,等等。而《故事新编》那种古今杂糅的“穿越”和讽刺的手法,似乎“油滑”的叙事中隐含的快意的“发现”,叙事中生长出来的许多杂感,是完全不讲“小说作法”的“捣乱”,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世界上还有这样畅快而“好玩”的小说!鲁迅真是现代小说形式创造的先锋。
鲁迅小说的语言有些文白夹杂,多用复句和转折词,句式迂回曲折,虽然比较难懂,但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比平直的白话更富于表现力,曲折与幽深的语感,非常适合鲁迅思想的张力。而且这种语言加上特别的格式,也就共同促成了鲁迅小说那诗一样的韵致,那种精粹、凝练和含蓄。阅读时需格外注意其中的氛围、象征与多义,方得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