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国110万名毕业生们在人生的又一起跑线上忙了起来,苦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大学生们终于有了一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机会,然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今天,"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风光已不复存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天之骄子"们何去何从呢?这不仅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学毕业生们考虑的事情,同时也是全体大学生和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

由"包办婚姻"到"自定终身",大学生走向市场参与自由择业竞争势在必然。然而,这对于长期躲在计划体制下乘着"国家任务的快车"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似乎还显得有些突然和难以适应。有些毕业生早在去年秋天就进入毕业状态,先后去过深圳、广州、上海、武汉、北京、宁波等地,一有机会就跑。从此地到彼地,带着一份份简历和希望,风尘仆仆满面征尘,既耽误了时间也影响了学习,而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一个"跑"字,道出了赶场人不尽的无奈与艰辛。

那么,我国大学生是否经过剩了呢?面对这种提问,似乎很少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显得步履维艰,可是"过剩"一说似乎还不能成立。国家正在加大兴教力度,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多,110万过剩?那么150万,200万呢?就中国国情而言,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正如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路江说得好:"无论是从我国适龄人口和在校学生比例来看,还是从我们国家经济将来要发展的状况来看,都不存在"大学生过剩"的情况,这么大的国家就这么110万学生,我觉得数量不是很大"。广州地区的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长沙地区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部门,其负责人都无一例外地否定"过剩"的观点。但问题是为何区区百来万大学生就业却似乎显得特别困难,为何老是有人大叹压力太大、形势严峻?又是一些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一方面国家急需各种人才,一方面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奇特现象?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某些部门接受量的减少

我国目前处在一个特别的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使得某些

部门接受量减少。首先,新一轮机构改革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除国家机关约半数公务员转岗分流外,省级以上行政机构人员精减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展开,使得往年成为就业热点行政机关关死大门。其次,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各地卫生系统直属机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再次,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也受到冲击并进入改革阶段,暂时影响到贸易系统和金融机构的吸纳能力。第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工业如冶金、煤炭、机械和纺织等已完成了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走上了追求质量、追求效益的道路,结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减少层次提高。第五,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已使不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的结构和层次都开始发生变化,不少用人单位开始挑名牌学校热门专业,挑男女,一些单位甚至以接受研究生为主,致使专科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

二、传统就业模式的局限性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方式,象各地区的大型供需见

面会,如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就一个见面会而言,笔者看到摊位设置没有一定之规,每个单位都同时招聘多个专业,且专业之间毫无联系,如某旅游公司同时招聘经营管理、电子、会计、中文、新闻、师范教育等专业,因此求职的大学生不得不艰难地穿梭于会场人海。根据各地区经济结构的独特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个地区过剩的专业在另一个地区可能是紧俏专业,如广东地区的建筑工民建、临床医学在广州是严重供过于求,可在山西省却是供不应求,因而求职者不得不在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间来回奔波。可能设想,如果每个毕业生平均参加三场大型见面会,并且在每个见面会上平均向三个单位自荐,那么,每年的三四月份,我国将有上千万的求职者奔波在各大中城市之间,再设想每个毕业生平均向20个用个单位自荐,那么,将近三千万份自荐表摆在用人单位的面前,这样既给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推波助澜,与给求职者增加心理恐慌。

再加上户口、干部档案、人事关系、跨省跨地区就业等受其他部门制约,使得就业渠道更加不畅和低效。

三、用人单位门槛太高谁能进

据统计,今年有90%以上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感乐观;60%以上的毕业生感到"形势非常严峻";甚至10%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原因何在?让我们看看人才市场上几组镜头。

——深圳:一家电脑公司以年薪30万的优厚待遇前往人才市场觅才,然而,在转了几处人才交流会后,还是空手而归,事后他们叹气说:我们需要的是既懂硬件维修又懂软件开发,英语有一定水平,最好能有些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而现在的毕业生不是不懂这个就是不懂那个,太"专业"了。

——广州:人才交流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说:几天前他刚刚参加过几个人才交流会,均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人选。这次也"不抱多大希望",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既懂研究,又懂市场营销"的硕士生,最好还要有"实践经验"和"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而且要"熟悉洗化市场"。

——南京:人才市场某摊位前,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同企业治谈的18人中,有四名女生名方面条件完全符合,但由于企业不接受女生,所以未能达成协议。

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效益好的单位不顾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在屯集居奇的同时,制造出一种类似"虚假繁荣"的人才过剩假象,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和就业形势的过度紧张,在很多供需见面会上,不少招聘单位都在招聘专业后加注"硕士"、"博士"字样,让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到惊惶失措。

四、毕业生挑肥拣瘦,好工作在哪里

鉴于今年形势,有些毕业生,尤其是大专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已经降低了

标准,但是还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名校毕业生还是未能调整心态,更新观念,降低标准,眼光盯在大城市、好单位、高收入,有所放松的只是专业是否对口,户口是否随迁等等。

有关单位对北京轻工业学院50名99届毕业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对就业地区选择。考虑到北京生源不存在留京指标问题,调查对象全部选择了不同专业的外地生源。50位同学中32位同学选择留京,其余的同学分别选择广东、上海和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没有人选择内在或西北。据对广州两所重点大学99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中55%来自农村与小城镇,24%来自地县级市,19.4%来自省辖市或直辖市。然而毕业生愿意回农村的不到1%,要求去大中城市的却占了43%和54%,要求去沿海地区的高达71%。这种生源地和就业地的强烈反差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选择题时,参与调查的北京轻工业学院的50名同学中,35人选择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4%选择外资企业,只有一个选择民营和乡镇。

武汉地区对12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经营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法律工作者三类职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其中选择经营管理人员的占17%,选择党政机关干部的占14.5%,选择法律工作者的占9%。与此同时,大学生们普遍对农艺师、建筑工程人员、制造业等不感兴趣。

五、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今年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部分专业毕业生

人数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供过于求,造成相以过剩,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的盲目,一窝蜂而上重复建设。

目前,据广州市人事部门的统计表明,广州市供过于求的前10个专业依次为建筑工民建、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外贸英语、生物学(师范)、国际金融、会计、临床医学、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师范班。其中的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带国字头的专业在前几年都是热门专业,由于广州几乎每所高校都不顾师资力量大规模设置招生,导致热门专业过早冷却。山西省经济类专业严重供过于求,据有关部门统计,几乎省内的每所中专学校都设置了会计专业。高等院校专业重复建设之害与经济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一样严重,既带来了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又造成了人才的大量闲置。高校专业调整的消息已经传出很久,但不知为何至今仍未见行动。

1999年就业形势空前紧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但问题是我们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出路才是办法。以下几点是我从个人的角度提出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依靠国家政策扩大就业空间

(1)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扩大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刺激需求、开拓市场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更应解决资产的大量闲置问题,据有关部门资料反映,我国目前有6000亿元以上的资产正处于闲置状态。如能重新启动这部分资产,就可以安排相当可观的人员就业。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与优化就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目前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技术、咨询、居民服务、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可以广开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

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全、投资少、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等特征,符合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和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泛吸收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为就业开辟广阔空间,也不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3)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吸纳农村生源回乡。随着国企改革和减员增效,将会有更多的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再滞留于城市将更加加剧城市就业压力。而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建设,既为就业开辟新路,又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4)增加劳务输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22%,而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只占0.3%,如何在几千万人规模的国际劳务市场上提高我国占有份额,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制约劳务输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务输出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如能大量地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劳务输出大军中去,既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又可提高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呼唤高效的就业渠道

传统的就业模式如大型供需见面会作为一种延续了10年的集贸市场式的求

职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供需双方的要求,其无序、低效的缺陷日益明显。教育部早在1997年就提出:"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高校举办或校际之间联办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基础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据来自广州和西安高校的消息,今年寒假后按不同层次及专业类型组织的供需见面会效果很好。如广州高校组织的3月5日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农林科类见面会,3月6日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语外经外贸科类见面会,3月10日设在中山大学的综合类、文科类见面会,3月11日设在华南理工大学的理工科类,3月12日设在中山医科大学的医科类见面会,3月13日设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师范科类见面会。这样分科别类的见面会,既使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有了针对性,又便于管理和提高市场效益。在这种见面会上,以高校为基础的就业指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校方既可以把用单位可靠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又可以把学生的综合测评情况提供给用人单位,对选择的双方都非常有利。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才网络化已逐步走向市场,网络的介入,为供需双方的"见面"注入了新内容和活力。网络不仅前所未有地扩大了信息容量,同时也突破了传统人才交流的时空限制及单向流动的格局,从而使得供需双方的选择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轻松和更加有效。如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与美国雅芳、安利、广州新太、中望,深圳华为、发展银行,顺德美的、科龙,惠州TCL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年客户关系,并在网络上设立了应届大中专生网点,供用人单位选择。同时也把单位用人情况介绍给毕业生,供毕业生选择。

今年元月份开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时,教育部副部长周运清再次强调了它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主要作用。既可以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更广泛、更充分、更及时的交流,提高双向选择的效率,又可以使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在网上进行就业指导和求职咨询,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至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等到高校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已经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查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频繁奔走于各地人才市场的供需见面会重复获取信息的低效率。

大力发展人才市场的网络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人才网络在为双向选择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于形成双向流动的特点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再像从前那样永远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

三、走出人才高消费的误区

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既影响了毕业的就业,又严重干扰了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拥有研究生文凭的人进了一些单位,却很难真正发挥自己的专长,工作效率并不见得高于变通工作人员。长期发展下去,"水涨船高",本科生不行了就要硕士;硕士生太多了,就收博士生。这一方面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高院校增添了无形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人才的极大的浪费。如何制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对策一:通过各种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缓解就业紧张的局面,才能使人才高消费现象失去其滋生的土壤,这是从根本上制止这种现象的"斧底抽薪"之举。对策二:要让决策者们明白,在用人问题上,正确观念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是唯高是举,唯高是用。组织人事部门在选人用人上,不但要重学历重文凭,更要看重真才实学,注重实际工作能力。

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经历与制造了种种错位后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该

当如何?指望用人单位改变对高学历的追求,降低选材标准是不太实际的事情,教育的改革也要假以时日,况且,改革是对后来者而言。现在站在关口上的毕业生们最切实可行的唯有正视现实,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调整选择职业目标,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一不要挑挑拣拣。现在的就业趋势是双向选择,毕业生可以选择单位,单位也可挑选毕业生,如果在求职过程中犹犹豫豫,患得患失,就业机会将会一纵即逝。二不要盯死大单位、大城市,要到基屋去、到山区、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到急需人才的行业和地区去。往往在这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大学生们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更会有发展前途。三不要一味只想高收入,只看重眼前待遇,也不要眼盯住房等福利,随着货币分房全面实施,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会使关注现行的福利待遇变成毫无意义之举。四是不要强求专业对口,随着经济的经展和人才流动加快,"从一而终"的择业心态应加以改变。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教育。因而,在就业时,尤其是在就业形势极不乐观、部分专业科类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强求专业对口是不明智的,因为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失去就业的机会无异于舍本逐末。五是不要被户口拴得太死,首先做到就业要紧,户口未必一次到位,不要把户口问题变成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单位的障碍。现在的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正在改革,这些不应成为选择职业的首要考虑。

五、研究市场规律,走向市场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中国大陆建设卓有成效的二十年,经济领域首开改

革之风,在经济体制上由原来的国家统一配置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创举所带来的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成果,使得这种市场化的趋势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从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体制由国家投资、统包统分走向缴费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

高等教育既然已经走向市场,那么作为一种市场化行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考虑到现在人才市场形势,各级教委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改革以往的简单的行政命令和计划调控,转变观念,从"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你使用什么样的人才"转变成"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认真研究市场规律,搞好市场调查,真正做到向人才的市场化迈进,变管理为服务,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