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信息:香农、维特根斯坦、图灵和乔姆斯基对信息的两次分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知识和智能在三元世界中的位置

智能(智慧)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知识的处理能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从知识研究的角度看,显性知识定义为可表达的知识,隐性(暗默)知识只可意会、难以表达出来,所以隐性知识部分更接近智能、智慧的含义。有观点认为,只有暗默知识才是构成人类智慧的核心,如《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而能够表达和记录在知识和信息世界的显性知识只是它的部分结果展现。所以,一般常说的智慧、智能、才智、认知等概念定义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比较合适,而将知识和信息定位于知识和信息世界中比较合适。

从感觉——反应的生物本能(类似电子自动化)到感知(觉)—反应(适应)的初级生命智能,人类经历了长期进化过程。按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说法,人类有获得解释(理解)自然的知识和改变自然的权力——即包括对客观世界(包括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中的思维本身与知识和信息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改变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也对应着科学领域和技术(工程)领域的发展,成为当前人类智能成就的最高体现。按照培根的说法,科学发现包括现象观察和原因解释(理解)两个过程,波普尔则用猜想(解释原因的假说)和反驳(通过进一步观察来证伪)来表示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其中测量工具的水平是影响科学发现(现象观察)的重要因素。从近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都是发展类似感知或认知的能力,一些适应外部环境和博弈的智能行为则是改变世界的能力,但对世界的理解或解释仍是人工智能尚不具备的能力。

被记录下来的知识和信息世界不是物理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物理世界经过人类精神世界(认知)加工后形成的知识内容,再经过文字、书籍、电子化工具、数字化工具等记录下来后的(显性)知识和信息构成的一个天地,所以说,知识和信息世界是由人类精神世界构造出来的。当然,随着自动测量、自动数据采集和自动存储设备的大量使用,物理世界的很多数据正在(不经过人类精神世界的加工或监测而)直接进入知识和信息世界。即便如此,人类仍然通过影响测量、采集模式而间接影响数据进入知识和信息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