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硬脑膜外血肿
【概述】
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儿童颅内血肿的主要类型,但总体发生率低于成人。儿童静脉出血较成人多见,除脑膜中动脉及分支损伤外,还可因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破裂而导致,血肿多位于颞、额、顶区。
【临床特点】
儿童临床表现较不典型,婴幼儿静脉出血较常见,出现症状较晚,生命体征变化不明显。因血肿压迫,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表现为昏迷、清醒、再昏迷的过程,可有中线移位、脑室变形,或诱发脑疝,出现持续昏迷。小的硬脑膜外血肿可无明显症状。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为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MRI对显示硬脑膜外血肿更敏感。
【影像学表现】
1.CT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呈双凸形、梭形或半月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病变,内缘光滑锐利,多位于颞区和额顶区(图1-5-3a)。血肿范围较局限,不跨越颅缝,不超越中线区。血肿有占位效应,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可造成中线结构移位,可伴随颅骨骨折。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包膜强化,有助于等密度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
2.MRI
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信号强度变化与时间有关。急性期,T 1WI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图1-5-3b),T 2WI血肿呈低信号;亚急性期,T 1WI和T 2WI均呈高信号,高信号随时间由边缘向中心演变,直至呈均匀高信号;慢性期,T 1WI和T 2WI均呈高信号,T 1WI低信号随时间由边缘向中心演变。由于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形成“脑回移位征”。血肿与颅骨内板距离增大,脑表面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象,可提示诊断。
【诊断要点】
创伤后,颅骨内板下方呈双凸形、梭形或半月形边缘清楚的病变,内缘光滑锐利,不跨越颅缝,不超越中线区。
【鉴别诊断】
当硬脑膜外血肿呈半月形表现时,应与硬脑膜下血肿鉴别,后者血肿范围较大,可跨越颅缝,据此可鉴别。
图1-5-3 左顶区硬脑膜外血肿
a.头颅CT平扫 左顶部颅骨内板下方梭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b.头颅MRI平扫 T 1WI左顶骨内板下等T 1信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