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出征朝鲜的峥嵘岁月
袁世凯的学习能力与办事实力
张謇随长庆军驻防山东,这么一晃就是半年的时间。1881年5月的一天,吴长庆接到报告,说他朋友的继子带着一批人来投奔他。吴长庆把人喊进来一看,原来是他过去的结拜兄弟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
这里出场的袁世凯,就是后来的那位大总统。不过,目前他还只是一个到人家兵营里混碗饭吃的小伙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以有远大志向,但是,吃饱肚子总是首要问题。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从小什么事都喜爱,只有一件事不喜爱——读书,似乎书就是他的敌人。他眼下的正式身份是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之所以大老远跑来投军,是由于他在乡里做了坏事,同乡人痛恨他,容不下他,而且正在想办法如何收拾他,不得不逃出来。
袁世凯早先听嗣父说过,他的好朋友吴长庆目前正驻兵山东,奉旨督办海防,于是就带了嗣父的旧部数十人,大老远地来投奔吴长庆。
此时的吴长庆在山东,与其说是在搞海防,倒不如说是在赋闲。晚清政府是很无赖的,团练军队不是八旗、绿营兵,既不给番号也不拨军饷,全得靠自己。战争时期,打个太平军、捻军,还能抢点钱财,现在没有仗可打,军饷啥的就得全靠自己筹集。
太平年头,一支军队如何能自己募集饷银?团练领导们想出来的办法都差不多,就是想尽办法向地方官要钱,或者自己设卡收捐税。由于不在自己家乡,离开了发展的根据地,这支远在山东的长庆军,差不多就成了一支讨饭军。现在吴长庆连自己都快养活不了了,哪里还能再养更多闲人?
看着袁世凯带来的八十多号人,吴长庆实在没办法给这些人一碗饭吃,只好让他们自谋生路。但又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他留下袁世凯在营里读书,每月给袁世凯十两银子的零花钱。这样做,已经很够朋友了。
张謇接到吴长庆的一个命令:督促袁世凯好好读书,类似于当他的家庭教师。张老师不久就发现,这位远道而来的袁学生实在不是读书的材料,他的基础实在太差。学无根基不说,叫他写一篇最基础的八股文吧,写着写着,竟然结不了尾,不能成篇。袁学生文句实在太差,以至对于他的作文,张老师也无法下手修改。
张老师头痛,袁学生更觉得头痛。
不过,张老师发现,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咋地,动手办事能力却极强。就像应试教育中,有些考分不高的学生,反而是动手能力很强的高手。对于袁学生来说,安排任何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办,他都能给你办得井井有条,不出差错,这让张老师很是吃惊。
有时张老师跟袁学生谈起国家大事来,在这样的时事政治课上,张老师发现袁学生的表现也与众不同,对于清王朝面临的危机,他似乎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深刻的见解。不仅如此,张学生全身似乎还有一种气场——类似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
通过这样的交谈,让张謇突然有一个想法:这小子不是来混碗饭吃的,是怀着宏图大志而来的,这是个手里没有一文钱却敢于胸怀天下的牛人。
有了这个重大发现,张謇就与幕友朱铭盘商量,把他推荐给吴长庆。张謇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埋下了一个炸弹?此时的张謇不知道,当然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这次推荐,对国家的前途将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听完这两个人的建议,吴长庆决定做个实验,派个差事给袁世凯做做。该派个什么差事呢?吴长庆找来袁世凯,问他有过什么官阶。
这就好比你去找工作,单位的人事经理会问你有什么学历文凭或职称证书,以前在什么单位里做过什么工作,担任过什么样的职务。在那个时代也有类似的东西,就叫官阶。不过,官阶可不一定是考的,而且很有可能是花钱买的。因为许多人喜欢花钱买,官府自然也就乐得标价出卖。所以,当吴长庆问袁学生有什么官阶时,袁学生告诉他,曾经捐过一个中书科中书。
像这样花钱买的官阶,官府在录用时是承认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摆在那里,如果连官府自己都不承认,还会有人来买吗?除非是脑子进水或者纯粹为了摆阔气充门面。
于是,吴长庆下文,委任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月薪三十两,还给他专派勤务兵两名,由他差遣。那年头,买来的官阶是被承认的,张謇没有花钱买官阶,所以他的月俸还没他的学生高,只有二十两。
日本的领土大野心与系列阴谋
就在袁世凯开始走运时,一场远在东方朝鲜的好戏正在等着他开演。人要发财,必得要有个机会。袁世凯迫切需要的机会,正不期而至。
1881年,发生在朝鲜王室的一件大事令清王朝不得不采取行动。朝鲜是大清的藩国,按照以往的惯例,朝鲜国王必须由大清皇帝下诏册封。当初册封的国王李熙年幼,后来一直由他的生父李昰应摄政。李熙成年后,这位摄政王似乎还没有过足皇帝瘾,不但不交出摄政权,还想让朝鲜脱离清王朝的控制。
闵氏是年轻皇帝李熙的宠妃,这是一个精明的女人,其精明程度差不多可以跟慈禧PK一下,正是她,暗中联结朝廷里的心腹权臣,渐渐地将国家政权转移到自己手上,她的办法之一是继续依附于清王朝,用这样的策略跟摄政王对着干。
但无论是摄政王李昰应还是儿皇帝李熙,父子俩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想脱离清王朝的控制。如何脱离呢?他们俩能想出的办法还是一样的,就是借助日本的支持。他们父子俩不知道的是,日本这个邻居,表面上支持他们的想法,实际上却不怀好意,怀着一颗吞并朝鲜的野心。正当朝鲜处于这种内忧外患之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1882年,朝鲜政府拖欠军队的饷银,整整五个月没有给军队上下发工资,终于引发了骚乱。一心谋求领土扩张的日本政府早就想出兵朝鲜,也一直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只是找不到一个正当的借口。朝鲜内部发生的这件欠饷事件,立刻引起了这位坏邻居的兴趣。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蛋有缝,总是要引来苍蝇的。这一次,这只苍蝇立即逮住了这个好机会,以帮助朝鲜平定骚乱为由,堂而皇之地向朝鲜发兵。
朝鲜很快就将骚乱平息下来,按理说,日本就应该退兵了。可是日本觉得朝鲜应该赔偿他们出兵的损失。这多少也算个理由,那么,该如何赔偿呢?日本政府又发话了,说这件事,不是朝鲜赔点钱就能了结的事,你们朝鲜国要跟我日本国签个盟约。绕了半天,日本是要朝鲜签城下之盟。
朝鲜最高领导层这才知道事情搞麻烦了。这就类似于一般人家出点事,请黑社会的人来帮忙,谁知那黑社会的人不是那么好请的,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朝鲜政府一看日本国这样的玩法,心中大惊,立即向清政府发出请求,要求清政府派兵支援,准备跟日本国开架。然而,此时在大清手握兵权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因母丧丁忧在家,北洋事务由张树声(两广总督)代理。
对日本这个危险级别很高的邻居,张树声主张采取强硬手段。
用七颗人头祭旗
接到关于朝鲜事态的报告后,张树声立即做出一个决定,并派海军提督丁汝昌邀请吴长庆一起到天津,讨论解决朝鲜问题的办法,策划针对日本政府的方案。
吴长庆立即动身,随行时带上装了一肚子墨水的张謇。虽然与太平军、捻军之间恶仗硬仗打了不少,这种要跑到国外去打的国际战争,吴长庆毕竟还是头一次遇到,因此,带上这位头脑聪明、读书又多的人随行。他相信,这位幕僚一定能够胜任出主意、当参谋这种重要工作。
8月8日,当吴长庆和张謇乘坐的轮船到达大沽口时,张树声派来的人已经在码头等待多时了。下了轮船,接应的人就把他俩带到了公馆。两人还来不及洗去一路风尘,张树声和幕僚何眉孙就过来了,四人马上就商议起对日军采取军事行动的方案。
四人的讨论很快就有了结果。8月11日拂晓,吴长庆和张謇乘轮返回登州;12日,吴长庆向全军下达预备开拔朝鲜的命令;16日,由吴长庆带队,整整六营大军乘兵轮向朝鲜开拔。这一次,张謇随吴长庆同乘一舰,共赴朝鲜战场。
吴长庆交给张謇的工作是“理画前敌军事”。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相当于军队的头脑。那么张謇能胜任吗?对于一个书生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张謇读的书的确不少,但是唯独没有读过什么兵书。
张謇心中应该是在打鼓,领导这么看重他,他能让领导失望吗?他想了一个办法,向领导推荐一个人:要求派袁世凯佐理营务。从即将发生的事情来看,张謇这个办法的确十分有效。
此时的张謇29岁,袁世凯23岁,你也可以认为,处置前敌军务的是两个少壮派。然而,这毕竟是两个从来没有经历过战场的人,如今一上场就要打国际战争,实在让人捏了一把汗。
8月22日,部队安全到达朝鲜地界。脚一踏地,吴长庆当即就命令一位营官率领先头部队在前面开路。这就要向目的地开过去?那位营官当面说,士兵们刚刚下船,还不适应,眼是花的,脑子是晕的,腿肚子也是软的,需要休息一阵再继续前进。
或许这位营官是怕死,才故意这样推托,但他说的也都是大实话。然而,这句话引来了吴长庆的一阵大怒。
是命令就得执行,没有什么理由。果然,没有经过什么讨论的程序,吴长庆就下令把这位营官交给军法处看管。接着他下达了第二个命令,改任袁世凯代理该营管带,并授予相关令箭,跟那支令箭一同发出的,还有一句话:有不服从的,即行正法。
这对袁世凯来说,是机会,也是风险。虽然袁世凯与最高领导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裙带关系,但他现在面对的是一营他毫不熟悉的士兵,这些老兵服不服从他袁世凯的管理,目前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知道是不是有那支令箭撑腰,还是袁世凯有些计谋,接下来的行动中,袁世凯的行为让人感到有些超出常人的思想范畴。
接到命令、令箭之后,袁世凯立即部署出发事宜,他接手和准备的时间故意花了两个小时。其实,先前那位倒霉的营官也只是需要两小时而已,只是他不懂得变通——把准备工作弄上两个小时,士兵们不就休息好了?他非得说成是“休息”。这只能说那位营官少了些变通,曾经靠战场拼命换来的前途,如今一踏上别国的土地,就这么在不经意间弄没了。
准备就绪,袁世凯带领士兵们出发。
袁世凯的部队在前面开路,吴长庆与张謇率领主力殿后。行军50里,袁世凯飞骑迎接主帅,报告前锋部队已经在前面10里扎营,请大军就地住宿。领导的住宿事宜,大部队的住宿事宜,一切都已安排就绪。
看到袁世凯虽然年轻,没有经历过大世面,没有行军打仗的经历,却如此老练,如此指挥若定,吴长庆非常高兴,对张謇说:“慰亭(袁世凯字慰亭)真不错,不负张先生的识拔,我应向张先生道谢。”
吴长庆跟张謇说的这些话传到袁世凯的耳朵里,他这才明白过来,自己之所以能够坐上三级式火箭直线上升,既非裙带关系,也不是自己表现出了什么才能,完全是张老师密保的结果。在向吴长庆请安之后,袁世凯立即向张謇请安:“感谢老师的提拔。”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袁世凯还是很会做人做事的。
“这是大帅对你的赏识,希望你不要辜负大帅,多替国家出力。”听到张謇老师勉励的话,袁世凯连连称是。说到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张謇的职场功力已经提高不少。否则,他可能会说“你有能力,我举荐你是应该的”这样的话。
平息朝鲜叛乱
8月25日,长庆军抵达朝鲜京都汉城(今首尔),驻扎在屯子山,这里距离汉城七里左右。吴长庆、张謇依照朝鲜国王的安排,住进京城里的行馆。两人刚刚安排妥当,就听到袁世凯前来汇报情况。
袁世凯首先汇报说,军队有抢掠朝鲜当地村民鸡鸭鱼肉蔬菜的事情发生。说到这里,袁世凯就停下来,不想继续往下说。
“你为什么不严办?”
袁世凯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不急不慢地说:“我已请出令箭,正法七人,现有七人人头在此。”
“好孩子!好孩子!你真不愧是将门之子。”
一切都是按照袁世凯预定的路线在走,既然吴长庆给了他斩杀大权,他就斩杀了七员兵士,吴长庆即使不高兴也必须变得高兴。
真是出手不凡,袁世凯一出手就用七个人的命祭出他的功劳,同时在他所管辖的营队中建立起他令行禁止的个人威信。
当天,吴长庆亲自率领一个营的军队进城。8月26日上午,吴长庆轻车简从,礼节性地拜访了摄政王李昰应。下午,李昰应来到军中回访。
这样看来,李昰应是长期生活在宫廷,涉世不深。吴长庆一听到这个通报,当即做了两手工作:一方面,跟李昰应慢吞吞地会谈,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七八八地东拉西扯,目的就是拖延时间;另一方面,按照事先安排,把李昰应手下的随从、保卫人员打发到别处,好吃好喝好招待。待时机成熟,吴长庆突然当面宣布大清王朝拘捕李昰应的命令,随即将他秘密拘押,送上官轿。吴长庆早就安排了一队特别的士兵,将被绑架的李昰应护卫着,一口气直接送到南阳港海口,送上直达天津的海轮。
走完这一步棋,8月29日,吴长庆决定走出第二步棋,他迅速派出军队,直扑朝鲜寻里、利泰两村的叛军,在这里俘虏六百人。这一招,叫柿子拣软的捏,从而让那些准备叛乱的其他军队看得胆战心惊。
张謇是一个细心的人,在巡视这些俘虏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被俘虏来的所谓叛军中,许多人居然是老百姓。张謇向吴长庆提出一条建议:由当地的地方官来一个一个指认,从而分清首恶与胁从。
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提议,一方面能打击叛军,另一方面又能缩小打击面,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些铺垫,从而减轻工作阻力。吴长庆接受了张謇这个建议,发下命令,只杀首恶,胁从不问。
正是运用这套捕捉首恶再加上杀鸡给猴看的办法,到9月8日,朝鲜动荡的政局基本平息下来。9月9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丁忧期满,回到任上。得到消息的吴长庆决定立即回天津汇报朝鲜的工作情况,临行时,他决定把张謇带着一道回国做汇报的相关准备工作。毕竟这是跟李鸿章这样的大领导打交道,用上身边的读书人,能发挥下属的长处以补自己粗人的短处。
驻扎朝鲜的长庆军的日常事务,吴长庆一并托付给袁世凯打理。吴长庆身边有许多老将,而吴长庆不把管理大权交给他们,唯独交给年纪轻轻的袁世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袁世凯办事的能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强。
袁世凯又一次坐上火箭,由此走上他人生历程中的新阶段。而跟随吴长庆的张謇,这一次,在面见李鸿章时,会做出什么惊人之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