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把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带回到分析的中心
2012年11月29日上午,是一个特殊时刻。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同样可以形容中国道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崛起是21世纪初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中国道路既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又担负着为人类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时代使命。中国学者有信心有能力阐释好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现实逻辑和未来走向,有信心有能力建构好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把中国带回分析的中心”“以中国作为方法”等逐渐成为中国学者的“自我主张”。理解当代中国、解码当代中国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它既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急需回答的理论命题、学术命题。我们认为,理解当代中国、解码当代中国离不开四个核心概念: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要以中国道路来解释中国奇迹。中国奇迹是现象,也是我们对当代中国最直观的感受。中国奇迹背后的密码是什么?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道路就属于“本质”层面,是中国奇迹背后的“道”。西方一些学者用资本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或其他范式来解释中国奇迹,实际上是开错了方子。中国道路是产生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要以中国道路来解释中国奇迹。第二,要用中国理论来阐述中国道路。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1]对中国经验的提炼、对中国道路的阐释,不能依赖于西方理论,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理论创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第三,要用中国话语来表达中国理论。中国理论构建出来后还需要表达,用中国话语才能更准确地表达中国理论。因此,在当前,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解释好、表述好中国理论。
在“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的概念谱系中,中国道路是核心。中国道路是本源性、基础性的,它是把握中国奇迹、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的基础。中国话语是关键。中国话语是结果性、表征性的,它是中国奇迹、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得以呈现的“产品”。话语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直接表征和评价标准。中国话语能否建构成功,直接决定中国的发展优势能否转化为话语优势、价值观优势。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主要关注的是“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把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带回分析的中心”是我们强烈的问题意识。本书对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理论阐释,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切中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探讨围绕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展开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揭示把牢中国话语权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坚持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在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过程中,尽可能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有机结合起来。在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时,我们提出了哪些观点?在这里,我们并不准备做个“观点汇总”,只是交代各章节相关安排,大家可以从中了解我们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
第一章:着重从中国奇迹引出中国道路。勾勒出中国奇迹的种种表现;揭示关于中国奇迹的各种“解码方式”存在的局限性;解码中国奇迹,只能到中国道路中寻求答案,要以中国道路来解释中国奇迹;对中国道路进行界定,揭示其基本内涵。
第二章:立足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释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质、核心逻辑。从总体上阐释中国道路的基本性质,指出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它遵循了以生产方式为中轴的现代化一般规律,是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类型;论述了中国道路超越了资本现代性逻辑、传统社会主义逻辑和“串联式现代性”逻辑,它体现的是由社会主义逻辑、市场经济逻辑以及“并联式发展”逻辑等构成的新现代性逻辑;创新性地提出中国道路的资本—国家—人民三元结构。
第三章:考察中国道路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国家治理等具体模式。从“七个结合”中概括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提炼了“中国式民主”即“治理型民主”的基本逻辑取向;概述了中国文化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论述把牢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思路;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两大任务,提炼了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两大机制;探讨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第四章:探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呈现的从“革命”到“改革”的话语变迁来透视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历史渊源、深层逻辑、核心理念;揭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存在从“革命”到“建设”、从“传统模式”到“中国特色”的两大话语转换。
第五章:考察中国话语权建构的问题。论述在全球化时代,要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着力从“核心要素”“世界意义”“战略支点”等方面加强话语体系建构,牢牢把握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论述从制度本体论、制度类型论和制度评价论三个层面,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掌握中国制度话语权。
第六章:阐述中国话语权、意识形态建设等议题。阐释了与中国道路、中国话话紧密关联的意识形态建设议题,勾勒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基本图景;介绍了基于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建构;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