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言
如果读者你从未听说过王清福其人,你身边的人也大致如是。
2013年前,也即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关于王清福的英文传记前,除少数几位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的学者,在美国人里,他同样鲜为人知。甚至当年的大多数美籍华人也不清楚他是何许人,人们知道的唯有如后事实:他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是华人里的重要人物。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还是个孩子时,教科书里的美国历史主要说的是男性白种人。美国人民的构成包括女性和许多移民群体,对他们的各种贡献,教科书总是一带而过。然而,从那往后数十年,这一情况完全变了。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原本更加恢宏,教科书告诉他们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开始要求看到更完整的画卷。
美洲历史是一部各族移民的历史,如今人们对非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犹太裔美国人、拉美裔美国人,以及其他族裔美国人的过去兴趣陡增。这反过来开启了许多机会,促使学者们前去探索直到最近仍未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那些美国人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王清福成了引起关注的人物。19世纪下半叶,他应该是北美洲最有名的华人。然而,1898年,随着他故去,他很快从现实中完全遁形。当年我第一次听说他,继而开始研究他的生活时,我很快意识到,过去的历史对他极为不公。从资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在他所处的时代,美国人对中国移民偏见极深,还限制他们移民美国,否认他们的美国国籍,他则以超群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为华人争取各种权利。我坚信,他理应得到更多人的赏识,而不仅仅是少数学者的赞誉。
追溯王清福的工作轨迹和生活轨迹是一份苦差事,我却乐在其中。勤奋搜集资料的结果是,我找到了上万篇关于他的活动的文章,包括上百篇他撰写的文章。我还从全美各地各种各样的档案馆里发掘出别人写给他和他写给别人的一些信函。曾经让我最感“悲催”的是,我一直没找到能确定是他本人的照片,找到的只是一些他的画像。好在后来运气向我开了笑口。王清福曾经在巴克内尔大学上过一年学,有一次,在该大学档案馆查找资料时,我翻出一张他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是个年轻人。那张照片成了我从另外几处私人藏品里鉴别其他几张照片的关键。如今,世人不仅知道了王清福曾经做过什么,还知道了他长什么样。
横在我面前的另一个拦路虎是,如何寻找关于他晚年生活的信息,对此我束手无策。我知道,1898年,他返回了中国,在那里亡故,其他便不得而知了。关于那一时期他的生活,英文资料里没有记载。幸运的是,某次在网上用中文搜索时,我找到一篇关于他的精彩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王凡的历史学家,不久后我得知,他是王清福的玄孙。我设法与王凡取得了联系,他慷慨地向我提供了几封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家书,都是王清福晚年写给儿子的信件。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无价之宝。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知道王清福有生之年究竟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在交流过程中,我和王凡建立了跨太平洋的友谊,我希望这友谊能伴我一生!
我真是好运连连,因为中国出版方选择卢欣渝将王清福的传记译成中文。卢先生是一位资深翻译,他名下已有许多译作。不过,由于本书采用的许多词汇源自19世纪的文献,一些表达方式如今踪迹难觅,我确实有过担心,技术娴熟如他之人也恐难应对其中一些难点。我们达成一致:合作应对。就书中的一些特殊段落,我们利用电子邮件交换意见,这种交流持续了一整年,我尽力解答了他的所有疑惑。有这样的携手合作,我坚信,我们得到的是完美的结果。就算我中文造诣有限,我依然能感觉出,他的译文是对原文非常忠实的再现。
我非常高兴让这位重要的、身世多彩的人物再现于世,这也是我的荣幸。随着这个精美译本的问世,人们得以认识王清福,欣赏他的成就,今后,像我一样感同身受的不仅有美国人,更有王清福的中国同胞。
苏思纲
于华盛顿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