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汉籍关系论考(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58/43664958/b_43664958.jpg)
二 《魏文贞公故事》与《魏郑公谏录》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史臣曰”载:“臣尝阅《魏公故事》。(魏徵)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可知,魏徵和唐太宗讨论治国之道的言论被编辑成为《魏公故事》,但编者与卷数不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十贞观元年(627)十二月“以孙伏伽为谏议大夫”条所载的《魏徵故事》,或与《魏公故事》为同一书籍。
此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十贞观元年(627)十月“遣李公掩慰谕冯盎”条载:“《魏文贞公故事》作李公淹。”此处出现的《魏文贞公故事》应该就是上述“贞观元年十二月”条所载的《魏徵故事》的全称。另同卷贞观六年正月“魏徵谏封禅”条载:
《实录》《唐书·志》及《唐统纪》皆以为太宗自不欲封禅,而《魏文贞公故事》及王方庆《文贞公传录》以为太宗欲封太山,徵谏而止。意颇不同,今两存之。
文中出现了“《魏文贞公故事》”和“王方庆《文贞公传录》”。《魏文贞公故事》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中出现四次,但均未记载编者和卷数。
张煦侯指出,《魏文贞公故事》为张大业所著《魏文贞故事》(14),而赵吕甫则认为是刘祎之所著《文贞公故事》(15)。但以上说法皆未详细论述。杨志玖、会田大辅和郎洁对《魏文贞公故事》和《魏郑公谏录》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然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16)
前述《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中未提及《魏文贞公故事》的编者,但记载了《文贞公传录》的编者是王方庆。杨志玖注意到这一点,指出《魏文贞公故事》并非王方庆所著。(17)但是,不仅《资治通鉴考异》,《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中亦未记载《魏公故事》(即《魏文贞公故事》)的编者。或许因《魏公故事》的编者已广为人知,无须标示。因此,不能仅据此就认定编者非王方庆。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载:
《魏郑公谏录》五卷,唐尚书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又名《魏文贞公故事》。
文中认为,《魏文贞公故事》是王方庆(王綝)所著《魏郑公谏录》的别名。(18)另外,从《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引用的《魏文贞公故事》佚文与现存《魏郑公谏录》的相关内容一致来看(19),《魏文贞公故事》是王方庆所著,与《魏郑公谏录》是同一书籍。
从《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史臣曰”中的“凡数十万言”,以及《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中的“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可知,《魏文贞公故事》(《魏公故事》)应该有五卷以上的分量,恐怕为《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杂传记类”中记载的王方庆编《魏文贞故书(事)》十卷。
此处存有疑问,即《魏郑公谏录》(五卷)与《魏文贞故书(事)》(十卷)在卷数上不符。《魏郑公谏录》首次出现是在宋淳熙五年(1178)成书的《中兴书目》中。据说绍兴年间迁都临安不久的南宋王朝为了丰富政府书库,大量收集民间藏书,并藏于朝廷馆阁。(20)之后成书的《中兴馆阁书目》,是基于此民间藏书编辑而成。(21)或许,王方庆编《魏文贞故书(事)》十卷当时完本不存,从绍兴年间至淳熙五年把留存下来的五卷冠名为《魏郑公谏录》。
关于《魏郑公谏录》,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成书的《爱日精庐藏书志》卷十三《史部》收录南宋李彦颖(1118—1199)的跋文如下:
《魏郑公谏录》五卷,唐《艺文志》以为《魏徵谏事》。司马文正《通鉴》《书目》以为《魏元成故事》,盖一书也……陈叔进舍人得本,以属予客马叔度校正,凡谬误一百四十五字,刊于斋。淳熙己亥十月上浣吴兴(下缺)杜启重刊后序。正德二年。(22)
跋文中的“予”为李彦颖。李彦颖将《魏郑公谏录》与《魏徵谏事》(《新唐书·艺文志》所载)、《魏元成故事》(《通鉴》与《书目》所载)视为同一书籍。(23)
除此之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谨案《魏郑公谏録》五卷,唐王方庆撰。方庆名綝,以字行……此乃所录魏徵事迹,《唐书》艺文志以为《魏徵谏事》,司马光《通鉴》《书目》以为《魏元成故事》,标题互异。惟洪迈《容斋随笔》作《魏郑公谏录》,与此相合。(24)
此处抄录了前述跋文,只添加了“惟洪迈《容斋随笔》作《魏郑公谏录》,与此相合”一句。洪迈《容斋随笔》卷七“魏郑公谏语”条载:“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此语见于《谏录》及《旧唐书》。”据此可知,书名确为《谏录》(《魏郑公谏录》)。
但是,如前所述,《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谏事》五卷为魏徵所著。《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之中也记载着其为魏徵所撰,故李彦颖把“《魏郑公谏录》五卷”与“唐《艺文志》以为《魏徵谏事》”视为同一书籍的观点并不妥当(25),恐怕是将“谏录”误为“谏事”所致。
不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中不见《魏元(玄)成故事》。《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中《魏文贞公故事》出现四处,《魏徵故事》出现一处。因此,上述《魏元(玄)成故事》或为《魏徵故事》(《魏文贞公故事》)的别称。(26)
上述的《书目》即为《中兴书目》(《中兴馆阁书目》)。据前述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一《艺文志》“唐魏徵《谏事》《谏录》《时务策》”条可知,《中兴书目》所载的书名不是《魏元(玄)成故事》,而是《魏郑公谏录》。《魏元(玄)成故事》为《魏文贞公故事》(《魏徵故事》)的别称,故其与《魏郑公谏录》为同一书籍,均为王方庆所作。
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十《史部》“传记类”载:
《魏郑公谏录》五卷,抄本,唐王方庆集……淳熙己亥,吴兴李某得本于陈叔进舍人,属其客马万顷叔度校正谬误,刻于郡斋。正德二年,吴中刻本有马、李跋。(27)
此处的“吴兴李某”为南宋湖州德清人李彦颖、“陈叔进舍人”为《中兴书目》(《中兴馆阁书目》)的编者陈骙。由此可知,《魏郑公谏录》的刊行,与陈骙、马万顷、李彦颖三人有密切关系。
综上可知,《魏文贞公故事》与《魏公故事》《魏徵故事》为同一书籍,原为十卷,南宋时经陈骙、马万顷、李彦颖之手,被再编为《魏郑公谏录》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