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残疾人——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普及型装配站工作报告
作为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第一期)全国十佳装配站之一,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普及型假肢装配站深得残疾人的信任和好评。众所周知,荣誉背后饱含着装配站工作人员勤劳的汗水和艰辛的劳动。
2002年,在山东省、青岛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普及型假肢装配站成立。因为服务对象是贫困残疾人,是那些因为身体障碍,无法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走向自立,缺少经济来源的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假肢装配站确立了“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助无助者”的工作理念,为残疾人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山东省、青岛市残联及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的领导非常重视假肢装配站的建设,多次指导装配站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残疾人”的服务思想和工作态度,急残疾人所急,想残疾人所想,满足残疾人需求,帮助残疾人改善功能、增强社会参与能力,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张伟是青岛市平度市的一名妇女,她的父亲股骨头坏死,母亲被牛撞瞎了一只眼,这样的一个不幸家庭,更因为她遭遇车祸被截肢而雪上加霜,丈夫嫌弃她残疾和她离了婚,她一度对生活绝望,甚至都想到了死。在不堪回首的两年后,是李嘉诚先生的长江新里程计划,是假肢装配站的帮助,使她装上了假肢,找到了工作,并且拥有了新的家庭。她说,多亏了李嘉诚先生及残联的帮助,才使她获得了新生。
杨云华,青岛近郊的一个女孩,从小就得了骨髓炎,行走很困难,2004年被迫截肢。因为常年给她治病,家里的经济已举步维艰,截肢后的她,根本没有能力安装一条假肢。在残联的帮助下,她幸运地成为长江新里程计划受助的对象。安装上假肢的杨云华,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学起了按摩,并恢复了以前活泼的性格,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文艺晚会上经常见到她的身影。现在,这个小女孩已经毕业,而且自己开了一家按摩店,当起了小老板。
对于梁山县徐集镇43岁的张大义来说,假肢装配站就是他的生活救星,帮助他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因脉管炎严重病变,无钱医治的他便采取“关公刮骨疗毒”式的方法,自己用锯条锯掉了腐烂的左腿,从此生活不能自理。省康复部领导武云海看到他的刀口因处理不当而发生病变、导致大筋回缩后,积极协调联系医院为他做了膝上10厘米手术截肢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装配站给他免费安装了大腿假肢,帮助他重新站立了起来。
像张大义这样高高兴兴走出装配站的肢体残疾人有1000多人。他们曾经因为各种疾病或意外灾祸而截肢,对人生一度迷茫、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成了游手好闲的“混混”。可是安上假肢后,情况大不相同,很多人从此奋发图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一位烟台地区的肢残人还靠经商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还有两个在地上“爬”了45年的老哥俩,曾经因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养的牛被牵走又无力追赶而伤心流泪,现在却是耕田放牛,样样农活都行,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因为家庭贫困20多年没安假肢的藏学军,常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安装义肢后有了正式工作,成了残疾人运动健将,还用打工挣来的钱给家里买了台彩电……类似的事例在假肢装配站不胜枚举。感动于假肢站工作人员的细心、耐心和诚心,走出去的残疾人和假肢站的工作人员成了时时牵挂的朋友,逢年过节都会互致问候。
作为青岛市残疾人事业的一个特色窗口,假肢装配站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一年内有近一半时间奔波在市区和烟台、济宁、滨州、日照、济南、枣庄等地区,为缺肢者装配普及型假肢。因为技术精湛,一些残肢严重不全或需要进行跑跳等难度大、对装配水平要求高的残疾人都会慕名找上门来。在保质保量地制作出质优价廉的普及型假肢,确保每一位残疾人满意的同时,他们还建立了装配假肢者的个人档案,定期进行回访,解除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对世人持有偏见、不愿接近的麻风病人更是主动提供了上门取型、装配、回访的“一条龙”服务。为了给一对住在偏远山区、身体严重畸形的麻风病夫妇装配假肢,假肢站工作人员冒雨走过泥泞、湿滑的山路,因其异常简陋的毛坯房连腰都直不起来,他们二话没说,把工作场地搬到了风骤雨急的院子里,感动得夫妻俩不知说什么好。
多年来,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假肢装配站的工作人员行程近4万公里,足迹遍布市区及省内十几个地区,为缺肢者装配普及型假肢1100多例。因为业绩突出,赢得了残疾人及其家属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