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发展与淘宝村网商集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是一个念“旧”的人。读硕士研究生那会儿,有幸学习到导师王发曾教授的城市—区域系统理论,就颇感兴趣地研究“城市如何与区域互动”“城市影响区的范围该如何测度”等问题,想把这个事儿弄个“底朝天”。博士研究生期间念着这个“旧”,进行了基于加权Voronio模型的城市—区域系统理论模型的思考,完成了城市—区域系统理论支撑下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的学位论文。工作之后,在为本硕生讲授“城市地理学”“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之余也念着这个“旧”,使我在强化自身研究水平之余与导师一同完成了《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2017年底得以出版。同样,在读硕士研究生那会儿,我有机会看到李小建、乔家君教授关于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方面的论文,心里就想有朝一日如果能以镇域为尺度进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那该有多“牛”。然而,由于中国镇域尺度下的数据、图件极难获取,虽念念不忘这个事儿,但始终未达成心愿。近年来,在相关经费的支撑下购买了大量年鉴,在耗费大量人力的情况下拼合成了中国镇域尺度空间矢量化图,最终2020年在《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上发表了中国镇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相关论文,心里别提有多舒坦!

我是一个好“新”的人。微信、微博、淘宝、抖音这些“新玩意儿”,平常人都是基于上述平台进行购物或者社交联系,而对基于虚拟空间的网商集聚问题则鲜有思考。我就特别好奇,如果能基于虚拟的地理空间进行“云端”空间分析那该多有意思,与实体经济进行对比那该多有趣。就是凭借着这股新奇劲儿,我发动硕士生、本科生对淘宝网站不同类型店铺的数量和质量数据进行收集,从区域空间差异视角分析了中国电商虚拟经济空间的差异,在《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并最终引领着我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淘宝村网商集聚的过程、机理及区域效应——以河南省为例”。就是凭借着这股好“新”劲儿,我带领学生深入河南省13个淘宝村进行调研,剖析淘宝村网商集聚的时空过程,总结淘宝村网商集聚的机理与区域效应,期望对振兴农区电商经济提供一些支撑。那段时间,有老师和同学说“老丁”瞎搞,不务正业地在抖音上当“网红”。殊不知,我正在基于这种电商新模式进行直播带货型主播空间分异规律的探索,因为如果你不深入调查和参与就没有发言权,你不深度参与就挖不出内在的机理。值得一说的是,以抖音平台数据为支撑的论文和项目近两年会陆续产出,希望“吃瓜群众”别没事光看“老丁”笑话!

我是一个较真的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就压在了心头,心想一定要认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代的任务。按照预期计划推进各项进展。首先,完善了研究框架,基于“过程—机理—效应”主线进行串联,聚焦分析了“农村网商集聚是如何产生的”“网商集聚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网商的集聚又是如何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业链条形成的”,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深入基层进行访谈和调研,对13个典型的淘宝村进行网商集聚过程、集聚机理及区域效应分析,探索网商集聚与本地资源、产业之间的关系网络,为总结虚拟经济集聚机理提供支撑。再次,对接了现实问题,对现阶段淘宝村网商集聚的特征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为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淘宝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最后,理论服务实践,结合淘宝村的区域效应分析,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贫困区扶贫攻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在基金项目成果的支撑下,本书由丁志伟重新梳理提纲并统稿撰写,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立论支撑,由丁志伟、刘晓阳完成;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网商集聚、淘宝村形成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由丁志伟、刘晓阳、董俊鸷完成;第三章是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为后续集聚过程、集聚机理及区域效应的分析打下基础,由丁志伟、刘晓阳、董俊鸷完成;第四章、第五章是对中国、河南省农村电商的时空特征分析,为后续淘宝村的集聚规律分析提供电商环境支撑,由丁志伟、董俊鸷完成;第六章、第七章是基金项目的核心内容,为河南省13个淘宝村的集聚过程、机理及区域效应,由丁志伟、刘晓阳完成;第八章是结语,归纳核心论点,指出不足并展望未来,由刘晓阳完成。其中,赵芮在第五章撰写了一小部分文字,在此表示感谢。

我是一个自知的人。在踏上学术征程之前,我就发现我大学期间打下的学术基础不是很好,语言的表达、图件的制作、技术的支撑等需要大幅提升。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对语言凝练、图件美化、技术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强化和“刻意”练习,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学术拼搏的磨砺和近几年的教学科研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先进技术如大数据、复杂网络分析、回归模型、优化预测方法的重要性,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量化分析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短板。

因此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博士论文最终完稿的心情一样:

此时此刻,内心没有即将完成的满足感,却有对本书还须进一步完善的处处感怀;

此时此刻,内心没有一丝的平静感,却有太多对本书写作点点滴滴的回顾与思索;

此时此刻,内心没有对成千上万文字的太多感慨,却有对本书灵魂的对话与思考;

此时此刻,没有停滞不前的“止步”情绪,却有对“学无止境、追求真知”的新动力。

我是一个感恩的人。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我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在学术探索道路中有了认可和资助,让我有了“青春飞扬”的拼劲;感谢学校、学院诸多平台对我学术研究的软硬件支撑,让我有了“振翅翱翔”的自由;感谢学院领导班子和中原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团队对我学术研究的引领和帮助,让我有了“梦游学海”的安乐窝;感谢我指导的研究生,尤其是刘晓阳、李燕菲、程迪、简子菡、李凌子、董俊鸷、孟怡伟、崔誉、赵芮、马芳芳、刘卓林等对本书成形的帮助,你们是我努力前行中“情有所系”的小可爱;感谢我的妻子张改素老师,不仅给我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还在学术上给我帮助、支持与鼓励,她是我最稳固的“后防”;感谢丁楠等编校工作者对书籍出版的辛苦付出。总之,感谢在本书成形中给予帮助的人,希望你们身体康健,万事顺遂!

由于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愿有缘读到此书的诸君多多批评指正!

丁志伟

2021年1月于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