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有的父母能陪伴孩子,有的却不能 依恋科学简介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众说纷纭。有些人会关注父母与他们父母的关系;有些人则关注父母的知识水平,尤其是育儿理念方面的知识水平。还有些人会强调父母的宗教背景,或者他们的道德和伦理水平,或者他们是否在努力做到始终如一、善良、耐心,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我们的育儿方式。我们在第1章已经解释过,数十年的严谨研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答案,这个答案充满了希望。如果我们想知道孩子为什么能在生活中(情绪、关系、社会能力、教育等方面)茁壮成长,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否拥有至少一名始终陪伴他们的照料者,他们是否与这位照料者形成了安全型依恋。至于照料者能否提供这种安全型依恋,最好的预测因素就是他们能否做到我们所说的“亲职临在”[1](parental presence)。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父母,都曾反思并理解了自己的过去和依恋史。即使过去的经历充满了挑战,理解自己的生活也能为父母赋能,让他们保持临在的开放、接纳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稳定而可靠的陪伴。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取得意义深刻而长久的成功?
让孩子与照料者形成安全型依恋。
那我们怎样才能建立安全型依恋?
首先,对自身的早期生活经历形成连贯的叙事。
用尽量简单的语言重申一下,如果父母能给予陪伴,孩子最有可能长成有抗逆力、关爱他人、坚强的人。我们不必完美无缺,但我们是否陪伴孩子及陪伴的方式会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影响他们的大脑形成的连接。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例如随机事件、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遗传的弱点等。但是,至于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促进孩子的成长,研究的结论却很明确。能够陪伴孩子的父母,往往能够理解自身的生活经历,将经历形成了“连贯叙事”,也能给予孩子由内而外的陪伴,即亲职临在。从内在角度看,我们能逐渐理解过去如何影响了我们在当下的表现,从而解放我们,让我们能够成为现在及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从外在角度看,我们会学着如何保持开放、接纳的意识,做到亲职临在,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感到我们的共鸣、理解,与我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请理解和做到“临在”,这就是陪伴的全部意义。我们将从这一点着手,帮助你思考你对自己与父母的经历有多少了解,以及你可以如何在孩子的生活中做到临在。
你自身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成长,进而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并影响了你与孩子的互动?对于这些问题,你有多少反思?在你看来,你早年的家庭生活如何影响了你的大脑发育?无论是直接地影响你大脑发育,还是让你不得不学着适应挑战,甚至必须在困境中求生,这些经历都会让你的大脑产生相应的变化。
你自身的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成长,进而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并影响了你与孩子的互动?对于这些问题,你有多少反思?
好消息是,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科学就能告诉你如何理解自身的依恋史。更重要的是,即使你没有得到理想的教养(无论是由于父母的缺位、盲点、虐待,还是其他原因),你的依恋策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不是我们的宿命。
过去不是我们的宿命。通过理解自身的经历,你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父母——无论你受到了什么样的教养。
无论是你的父母没能给予你陪伴,还是只能偶尔陪伴你,或甚至是常常做出可怕、伤害你的事情,都不意味着你不能用健康而有建设性的方式来陪伴孩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确需要做些工作,来反思自身的依恋史,并明确你想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依恋。实际上,你可以选择如何陪伴孩子,而且,你可以通过审视并理解自身的经历,来培养自己的陪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