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证偶拾:黄福斌学术经验传承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证治基础

历代医家无不奉《伤寒杂病论》为医方之祖。张仲景对脾胃学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提“实脾”法则

张仲景首先提出临床治疗应当“实脾”的主张,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并将这一措施称为“上工治未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二)阐述脾胃病证的辨治纲要

1.六经理论及其脾胃病辨治

六经理论是《伤寒论》的核心,它不仅是治疗伤寒热病的大经大法,也广泛用于杂病辨治。它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论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的原型是足三阴、足三阳六经经脉病候。其将外感热病的全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进行辨治。张仲景将阳明病证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纳为“胃家实”三个字(第180条),肯定了伤寒阳明病属胃家邪实的性质,并将阳明病分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类。至于阳明病的形证,后人根据原文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经证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第182条)等为主,常见口渴、脉大、面赤等象;腑证以“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第181条)为主,甚至出现谵语之类的神志症状,常与潮热、大便干结(第220条)等痞、满、燥、实形证并见。故阳明实热治宜辛寒、苦寒甚至咸寒,以清热攻邪为主。病在太阴,仲景以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第273条)等为主症。其病机多为中气虚弱,“其脏有寒”,或为寒邪直中,或为阳热误治传里,故常以参、术、甘草、附子、干姜等为主,代表方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太阴、阳明一寒一热,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说明六经病证,脾胃已居其二。至于其他四经病证,以“保胃气、在津液”为宗旨的《伤寒论》也无不贯穿养胃扶正的精神。

2.“八法”在脾胃病证中的应用

(1)汗法:脾胃病中使用本法的不多。脾主一身肌肉,又为湿土之脏,故湿侵肌表,外内相召。仲景常于发表方中加入健脾除湿之品,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以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

(2)下法:下法在脾胃病中应用颇多,尤以胃腑燥实、热结津伤为急务,如承气类、麻子仁丸等。

(3)吐法:《伤寒论》以瓜蒂散为涌吐专药。

(4)和法:治疗半表半里之证,有和调胃气之功,如小柴胡汤。

(5)温法:温中散寒,《伤寒论》有理中汤、四逆汤等,《金匮要略》有大建中汤,为治疗中阳虚衰、脘腹急痛或脾胃虚寒腹痛之峻剂。

(6)清法:清泄胃家实热,代表方如白虎汤。津伤加人参,则为白虎加人参汤;胃虚津伤,余热未除,则用竹叶石膏汤。

(7)消法:主要治疗脘腹胀满,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8)补法:虚则补之,如《金匮要略》之薯蓣丸、小建中汤等。

总之,在《伤寒杂病论》中,“八法”在脾胃病证论治中或详或略,然多有应用。

3.治疗脾胃病证方药举例

《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治疗脾胃病证的方药,奠定了脾胃病临床证治的基础。根据病机分类,其用于脾胃病阳热实证和阴寒虚证分别有以下方药。

(1)用于阳热实证:阳明里热、热邪充斥用白虎汤;阳明邪热、里热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气津两伤、胃热气逆用竹叶石膏汤;阳明燥热、里有实邪用调胃承气汤;阳明里热、燥结未甚用小承气汤;阳明里实、痞满燥结用大承气汤;阳明蓄血、血热互结用抵当汤;阳明瘀热发黄用茵陈蒿汤;食滞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腹满发热、下气和胃用厚朴七物汤。

(2)用于阴寒虚证:阴盛格阳、胃气衰败用四逆汤;脾胃虚寒、中阳衰微用理中汤、理中丸;血虚寒滞、素有胃寒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脾肾阳虚、水气不化用真武汤;肠胃虚弱、下焦不固用桃花汤;肝胃寒凝、浊邪上泛用吴茱萸汤;胃中虚寒、肠中夹热用甘草泻心汤;胃寒肠热、虚实夹杂用半夏泻心汤;虚劳里急、腹痛悸衄用小建中汤;虚劳诸虚不足用薯蓣丸;虚劳里急、诸不足用黄芪建中汤;脾虚肺冷、咳吐涎沫用甘草干姜汤;脾肺阴虚、气逆不降用麦门冬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用附子粳米汤;寒实腹痛、呕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用大建中汤;胃强脾弱、津亏便结用麻子仁丸;脾虚痰饮、胁满目眩用苓桂术甘汤;呕吐而痞、水气悸眩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干呕而哕、手足厥者用橘皮生姜汤;脾虚便血用黄土汤;心脾气虚、女人脏躁用甘麦大枣汤。

(三)已病防变思想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