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逆向思维能够柳暗花明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是知识的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假设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就是现成的知识,它依然代表不了智慧,只有在智慧统领下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所谓的智慧统领,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给用活起来,真正为我们解决现实中的矛盾作出贡献。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任何矛盾和转化及解决,都要依赖于一定的内外因条件的制约。如果我们改变矛盾赖以生存的内外因条件,必然会造成事物结果的改变。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有许多人习惯于万事顺着想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总按照常情、常理、常规去想;或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顺序去想,比如按照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近及远的顺序去想。
这样想问题,容易找准切入点,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比较高,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也较容易,便于产生共鸣。同时它也是人们一直沿袭的思维方式,适合于普通问题的解决。
然而,对于许多变化着的事物,总是沿着这一思路就未必奏效,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固有思维模式,也就是运用一下逆思维。
有一位作家,为了尽快写完一部手稿,决定关掉手机,远离城市,远离亲朋一段时间,找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乡村去安心写作。
他选择了离北京不太远的居庸关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清新的空气,秀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使得作家心情大悦,写作速度比在城里快了很多。可是,这种平静的日子没过上几天,就又被几个孩子给搅乱了:几个孩子从他的房东嘴里得知村里来了位作家,非常好奇,便经常来探望。
作家见几个孩子到来,便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拿些糖果给孩子们吃。可后来作家就沉不住气了。
原来中午写累了的作家想睡个午觉,可几个孩子又经常不断地打扰他。晚上正是作家文思泉涌的时候,可几个小家伙却叽叽喳喳个没完,总是缠着他给讲故事。作家显得格外无奈,满肚子的火气又不好发作出来,怎么办?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在门外贴了纸条——“作家已得肝炎”。从此,几个孩子不再上门找他玩了。
直到几个月后,作家写完了书稿,才把那几个小朋友招集过来,向他们道了歉,这时小朋友们才知道事实真相。
其实作家的招术一点也不新鲜。早在我国宋朝时,潭州就发生过一个更为有趣的故事。
有个非常阔绰的财主姓魏,他有一个宝贝儿子。一次他儿子见邻居的孩子用鱼钩引钓小鸡的游戏非常有趣,便学着小鸡的样子用嘴去叼鱼钩。可一不小心,鱼钩卡在了他的喉咙里,这下可急坏了他的家人,大夫们看后均束手无策,一时间魏家慌了神。
后来经人介绍,请来一位姓莫的经验丰富的老人。莫老人叫魏家准备了一个蚕茧、一串佛珠和一些油。他先将蚕茧剪下一块,搓软并注了油,然后在蚕茧上开了一个小孔,用小孩嘴边留下的鱼钩线把它穿上,命令小孩张开嘴,将蚕茧塞入小孩口中。紧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将佛珠用线穿上,令孩子吞下,佛珠如一条硬棒,直抵喉中的鱼钩。莫老人用力向下一按佛珠,鱼钩便从喉咙处退了下来,因涂了油的蚕茧已将鱼钩紧紧的包住,莫老人便轻轻地、顺利地将鱼钩从孩子的喉部提了出来。众人见了,无不惊叹称奇。
从喉咙里取出鱼钩,一般人都会想到往上提。但往上提势必会刺破孩子的喉咙。而莫老人先用蚕茧裹住鱼钩,然后“向下按”,将鱼钩轻轻地从喉部退下,再将它顺利地“提出来”,解决了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思维是一种灵活的东西,它最忌讳的是呆板与教条。任何条条框框,都会约束它,使它不能一展所长。
其实,不管用哪种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