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相继离世
惠帝六年,陈平和王陵分别被任命为左右丞相,各种人事关系还在磨合之中,又有一位开国功臣——那位“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也去世了。
张良本来就是个病秧子,他的传世画像也能反映出他的身体状态,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自汉朝建立后,张良便急流勇退,深居简出,不问世事,修炼气功。也许是走火入魔了,也许是真想成仙得道,气功修炼到后来,他竟然“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是一种道家养生的方法,也叫“辟谷”。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绝食的方式来养生,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啊?只听说过绝食而亡,还从未听过绝食成仙的,如果不理解的话,还以为张良得了神经病呢!
这事传到吕雉那里后,吕雉感觉很可笑,心想张良那么聪明的一个人,竟然如此糊涂啊,放着大好人生不享受,搞什么绝食自虐。因为张良在保全刘盈太子一事中作过贡献,刘邦死后,吕雉对他格外优待,出于感激,竭力让他进食,甚至下了命令:“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张良必须进食。
张良不得已,勉强听命,重新开始吃饭。人不是神,是血肉之躯,不食人间火怎么能行呢?幸好吕雉强行干预,张良这才又多活了几年。看来,聪明人如果干起糊涂事的话,比糊涂人还要执着百倍,因为太自信了。
张良死后,吕雉特别赐其谥号为文成侯,并将其与一块黄石一起厚葬。别人厚葬都是陪葬宝石,张良为什么是一块黄石呢?
我们前面说过,张良曾经在下邳的一座桥上,偶遇过一位老者。这老者送给了他一部兵家奇书——《太公兵法》,张良正是靠着这部兵书辅佐刘邦夺得了天下。当时,张良跟老者约定,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相见。老者告诉他,即便见不到人,也能见到一块黄石,那块黄石就是自己的化身。因此,老者被世人称为黄石公。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经过济北,在谷城山下,没有再见到老者,却真的看到了一块黄石,张良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供奉在家中。
这件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为张良的一生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不管真假,张良临死时,留有遗嘱,要将黄石与他一起安葬。因此,张良的墓葬中就多了一块黄石。此后,人们每逢扫墓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奠黄石公。张良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西南六千米的三义寨,如果下次你路过这里,可以去拜祭一下。
虽然张良身体一直不好,但他还是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张不疑,承袭了留侯的爵位,在文帝五年时,因犯不敬之罪,封地从此被废除;次子叫张辟彊(qiáng),聪明过人,十四岁时便被吕雉授予侍中一职,可以自由进出宫内,陪侍皇帝左右。
因为张良曾有恩于吕雉和刘盈母子,所以他的死,让吕雉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吕雉刚刚调整过来状态,又一位得力干将与世长辞了。这位干将正是吕雉的妹夫舞阳侯樊哙。
樊哙是吕雉在军中最为倚重的功臣元老,自然也得到了厚葬,并被加封谥号为武侯。他的儿子樊伉承袭了爵位。
妹夫死了,妹妹吕媭便成了寡妇,经常入宫找吕雉聊天,排遣寂寞。这样耳濡目染,她从姐姐吕雉那里受益匪浅,政治眼光和能力手腕也非同一般,后面我们还会多次说到。
惠帝六年,两位重量级的元老相继离世,吕雉感觉非常压抑。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年,到了惠帝七年,本以为会稍微好过一些,却不想,一开年便有奇异天象,正月初一竟然出现了日食。到了五月二十九日这天,又出现了日全食。现代人基本都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但在那个时候,没人会认为日食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相反,人们普遍认为它预示着某种不祥。
有些事情说来也巧,到了秋季,惠帝刘盈竟然一病不起,于八月十二日驾崩于未央宫中,年仅二十四岁。这个年龄正是青春年少之时,放到今天也不过是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惠帝刘盈生长在皇家,生活条件优越,为什么会早逝呢?
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强势的母亲吕雉逼迫所致的,又惊又吓,能不早逝吗?这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吕雉毕竟是刘盈亲妈,不至于逼迫儿子到死的份上。其实,惠帝刘盈的早逝,归根结底,还是他自身出了问题。
惠帝刘盈在位七年,由于太过弱势、乏善可陈,大政方针基本是由母亲吕雉做主,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没有给他单独立传。直到后来,班固才在《汉书》中给刘盈补了传记,并做了评语。那么,班固是怎么评价惠帝刘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