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设计产业规模较小,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专项政策

通过查询我国工业设计园区内注册企业信息,经过数据分析,50%以上的入园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不足50人,经营范围为设计的企业占比不超过30%,这其中还包括部分包装设计、家具设计和建筑设计企业,工业设计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根据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消息,2020年,我国工业设计总产值规模仅为300亿元左右,深圳工业设计116亿元的总产值就占了全国将近一半。但以目前深圳拥有的近2.2万家各类工业设计机构来看,平均每家工业设计企业产值仅为50多万元。

以知网为例,通过关键词搜索“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园区”和“工业设计政策”,可以找到24389条、58条和41条结果,且发文时间在2012年达到顶峰,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减少。通过互联网搜索工业设计政策相关内容,显示我国各省市出台了不少有关工业设计的政策,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联产业〔2010〕390号)和《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产业〔2019〕218号)文件出台各省市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缺乏根据本地区产业特点和产业优势制定的工业设计支持引导专项政策,更缺乏对促进工业设计园区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

(二)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普遍缺乏认知,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生产性中小企业多集中在家电、电子、日用五金、服装、家具、玩具等日用消费品行业,这些行业产品更新周期短,产品具有多样性。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采取的是代工生产模式或者来料加工模式,在引进外资、吸引外资的同时为我国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和外汇储备,但也使我国中小企业形成了产品创新惰性,产品依赖于国外公司或国内大型企业。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就是产品外观的变化、材质的改变和颜色搭配,但这仅仅是工业设计的一小部分。

中小企业大部分以营销为导向,以价格为手段,通过价格战来占领市场。并且受困于资金限制和经营理念,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产品设计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产品设计管理,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薄弱。

(三)工业设计产业门槛低,设计服务水平与工业发展阶段需求不匹配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业务规模与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产值不相称,反映出我国工业设计对整个制造业附加值的提升偏低。随着我国国力提升和国家影响力的增加,工业设计将成为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手段。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60%左右的工业设计企业成立仅有5~10年,成立20年以上的工业设计企业不到10%。工业设计公司依附某个产业甚至某个大型企业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合作。工业设计企业入门门槛较低,新的工业设计公司一般类似于工作室,人员规模在数人至十余人,主要以外观设计、功能优化设计为主。由于有大量此类自主设计能力较弱、品牌观念和创新能力不强的设计企业低价竞争,导致整个工业设计行业利润率偏低,反过来也迫使一些有能力的设计公司无法专注于设计服务质量的提升,只能依靠提高设计服务订单量来求生存。同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用户为了降低成本寻求低价设计,而设计公司则因为资金少,只追求设计项目的短平快,通过多接设计订单或简单模仿抄袭他人设计来维持公司运营,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多数工业设计公司徘徊在行业低端,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

(四)工业设计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

从地域发展来看,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前文提到,我国工业设计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及沿海城市,高端设计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同时高校工业设计毕业学生也流向工业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近年中西部地区企业虽然也通过“互联网+”在行业细分领域寻找突破,产生了一定的工业设计服务需求,但由于本地工业设计企业因发展环境、人才所限,无法为本地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工业设计服务。同时,因为企业产品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主动寻求发达地区工业设计企业服务的动力也相对不足。

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存在行业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国工业设计企业目前主要偏重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功能设计,主要集中在消费端,如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个人电子设备等。而在企业端,如工业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更需要设计公司把材料学、力学应用于设计,把工艺设计与技术研发有效结合。目前,我国多数工业设计公司缺乏类似的设计创新能力,这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提升。

(五)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水平人才评定政策

每年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很多,但能立即胜任企业工业设计岗位要求的人才却很少。国内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培养目标一般设置得大而全,而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要熟悉工业行业全流程,要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但很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忽视了工业设计产品所在行业特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环境要求。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者也没有意识到工业设计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大量人力、财力花费在产品技术功能研发上,忽视了工业设计能给产品创造的附加值。

高校工业设计重外观轻功能,实践学习分散且不连贯。工业设计作为应用型复合学科,所需知识涵盖了力学、材料学、美学等领域,在大学期间,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只对机械原理、力学、数理计算和新材料应用等基础学科知识做普及性教育,更多的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在设计心理学、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计相关专业上。由于缺乏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掌握,难以产生创意思想,产品品质设计难以得到提升。同时,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往往从市场调研、功能定位、创意、设计、评价、原型到样品需要短则半年,长则几年的周期,而高校教育各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实践项目或产品,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学时内,难以把工业设计全流程要素进行全面讲解。

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留校任教,而有行业全流程经验的人才因为没有高校招聘要求的高学历,难以进入高校任职。同时,工业设计师没有人社部门的职称考评体系,工业设计一般参评工程师或者工艺美术师,作为工业设计从业者更难以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认可,不利于从业者进行长期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目前,各地在吸引外来人才落户政策上,硕士毕业或高级职称是基本条件,而作为工业设计这一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更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来源于工作中的经验积累,难以享受到国家和地方对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工业设计园区培育周期长,对园区所在地经济贡献不明显

产业园区的培育和发展需要较长的周期,且涉及融资、服务、招商、产业培育等因素,要求较高。园区通过做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政策优惠、筹划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入驻。通过对资源的掌控力和整合力,在运营管理、园区招商、金融产业服务、产业投资等方面实现充分整合合作,打造成开放式产业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产业园区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体系,如依托国家财税优惠政策、政府补贴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和行政审批政策,以及园区制定的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和其他个性化服务政策来吸引优质的企业入驻园区,引导入驻的企业发展壮大。

但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入驻企业体量小,门类复杂,工业设计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和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有限,直接投资收益不明显。尤其是在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区域,工业设计园区如无源之水,单靠政府有限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难以生存和持续发展。此外,因为工业设计概念不清晰、外延模糊,工业设计企业门槛低,导致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时难以精准实施和落地。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对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重视停留在表面上,仅以其作为“形象工程”甚至是“花瓶工程”供参观而已。

(七)工业设计产业监管缺失缺位,缺乏产业内部交流

目前,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员主要是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知名高校教授,工业设计企业很少。协会更多的是去协调政府关系,做企业活动。协会不是从业者自发形成的组织,对行业的发展缺乏监管力。同时,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都需要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来参与,或者由行业企业代表组织——行业协会(联盟)代表企业来发声。调研组从各地调研结果来看,工业设计企业因体量较小,影响力较弱,入会积极性普遍不高,但这些中小工业设计企业恰恰是工业设计产业的主体,工业设计产业需求难以快速有效地反映到政策上。

在现有状况下,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同时各地的经济基础和设计基础相差很大,很难使不同的园区和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地对话。特别是需求供给层面,经常出现制造企业大量门槛低、利润薄的改进型设计需求,这种低端设计需求客观上使设计公司被看作某种廉价劳动力。此外,工业设计研究、高端设计咨询、新设计输出很难被企业承认和理解,缺乏如建筑设计行业中的标准体系,企业很难评价应该付出何种成本来购买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只有在诸如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工业设计发达的地区,由协会、联盟牵头,通过与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逐步启动面向行业和产业的设计,起草制定行业标准。

(八)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影响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发展

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侵权企业成本低,维权企业成本高。任何设计创新都是需要成本投入,具有发展精神的企业可能投入巨大成本进行创新设计,山寨企业仅需要较低的设计投入就能轻易加以模仿设计。同时专利知识产权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领先地位和领先时间,随着专利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进行,专利知识产权价值日益贬值,再加上停止侵权的判决执行措施不到位,难以有效制裁恶意侵权行为。导致维权企业巨资维权,所获赔偿甚少,产品失去了市场优势。

随着工业设计外延的扩展,从平面到产品、环境、服务,对知识产权的需求都越来越强烈。围绕工业设计,从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到产品形态、产品包装以及企业服务,有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需求。但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产品行业的设计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和功能设计)保护难度增大。鉴于电子商务以价取胜、快速传播(也导致山寨迅速)的属性,好的工业设计难以转化为企业的增长利润,同时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削弱了企业对产品进行精品设计的动力。部分企业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仿造或者电子商务的海量山寨,只有缩短产品周期、加快产品换代速度,通过产品代差来维护自己产品的领先地位,无法通过设计来提升产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