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序
最初拿到这本书,是在本书英文版出版后的半年。粗粗读完一遍,我就明白我拿到的是一本有可能会引起轰动效应的书。事实上,我认为这本书蕴含的信息量是如此的丰富,它的很多内涵我至今仍在不断地解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本书的一些观点足以改变我们对衰老、对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未来世界的一些基本认知,每个人对此都有知情权。鉴于此,我义无反顾地投入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国人能对本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英文专著,也是我近些年所做的事情中最有价值的。
古今中外,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就是人类的伟大梦想之一。中国古代有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记载,西方的《圣经》中也记载有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从此无法保持长生不老,被上帝贬为凡人沦落人间的传说。无论这些传说如何神奇,最后都摆脱不了那个必然的结局——我们毕竟是要老去和死亡的,生命的延长和不朽也许只是一个梦想和传说。
就在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依然这样思考问题时,人类文明已经悄然发展到了21世纪。这个星球上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是:随着生命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离“长生不老”这个梦想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过。更多人没有考虑到的是:如果每个人都能活得更久或者干脆某一天变得长生不老,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个世界又会发生哪些不可预知的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被本书的作者——亚历克斯·扎沃洛科夫博士考虑到了,他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见如此让人着迷,以至于我在翻译完这本书后也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之一。
亚历克斯·扎沃洛科夫博士是世界衰老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但这本书的边界却不仅仅局限于生命科学。事实上,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深刻洞见的社会科学专著。本书所探讨的视角涉及人体衰老的机理、政府感兴趣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社会经济学家感兴趣的老龄化人口增多等诸多问题。难得的是以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机构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并围绕“人类即将活得更久”这一角度找到自己未来可以重新思考问题的新方向。从某种角度上说,作者对相关学科的贡献怎么说都不为过,我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对一般人而言,阅读这本书所蕴含的信息也非常重要。不论您此刻身体健康还是卧病在床,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因为您有可能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就开始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规划百年之后的“额外”健康人生。
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是整个世界所要面对的“新常态”。但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有诸多新的挑战因素制约着我国的长远发展。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就是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对衰老研究进行投入,使国人活得更长久和更健康,并以此来扩大老龄人口的工作年限就是一个必须引起我国政府和经济学界足够重视的问题。其实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为此着手进行准备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于2017年提出延迟退休的基本方案。从某种角度而言,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对于我国未来基本国策的具体制定也具有某些启示意义,这当中就包括争议较大的计划生育、养老金改革及延迟退休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我国的意义同最近这两年很火的大数据技术同等重要!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颠覆旧有的观念,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每一个渴望中国和平崛起的炎黄子孙共同关注的问题。
下面以一个文科生的立场来谈谈我本人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事实上,从人文学科的立场来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西方最新兴起的“transhumanism”(译为“超人类主义”或“过度人文主义”)大思潮影响下及时诞生的社会科学专著。请注意这里的“transhumanism”(超人类主义)并不是哲学家尼采所谓的超人(overman),尼采的超人更多的是一个哲学概念上的超人,由于当时尼采提出这个概念时并没有相应的科技能够给予支撑,所以尼采的超人只能更多地停留在世界观或品德的改变方面。与尼采不同,如今的超人类主义者声称要运用科学理性和前沿科技攻克人类自身某些条件的局限,以彻底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运用最新的前沿技术来治疗衰老和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都属于该思潮所感兴趣的范围。在超人类主义这一思潮影响下,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已经开始运用科学技术在积极地改变这个世界了。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的人工智能奇点理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Space X航天公司,以及本书所提及的运用生命科学技术延年益寿都是超人类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不论这些世界顶尖的头脑是否知道自己从某方面讲就是一个超人类主义者,他们都在行动上践行着这一思潮。事实上,生物学家一直以来就是超人类主义思想主要的促进力量之一,这方面最早的践行者甚至可以追溯至1923年。那时,遗传学家霍尔丹(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发表了一篇名为《代达罗斯:科学与未来》的论文,这被认为是超人类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超人类主义思想的发展方兴未艾,我个人认为未来这一思潮的发展会带领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加崭新和美好的新世界,其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科学思想很浓的社会科学著作。本书就是要向普通读者揭示生命科学发展下那些最激动人心的前沿成果,并且告诉人们衰老也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病症,有一天你也可以变得非常长寿,以及从现在开始您需要为此做哪些准备。不论您喜欢与否,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已被科技改变了太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也必将持续改变这个世界。我希望这本书的所有读者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
作为一个并非生物学专业出身的外行人,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可谓历尽艰辛。姑且不谈那些晦涩难懂的生物学术语,即便对于原著的英文大标题,我本人就反复修改了好几次才最终定型。原著的英文大标题“The Ageless Generation”,最平铺直叙的翻译就是“寿命不减少的一代人”、“永恒的一代”或“不老的一代人”。但是这样翻译出来后连我自己都觉得效果平平,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于是我首先否定了这个最初的译法。第二次翻译出的结果是“长生不老的一代人”,这一次用到了“长生不老”这个成语,中文方面的表达效果的确增色不少,我对这次的翻译也比较满意。但当我满怀信心地拿着翻译稿找到出版社的负责人时,却被编辑告知这个翻译感觉有点太夸大了,恐怕出版后会引起各方面不小的争议。虽然我现在已经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最终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我也非常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各位编辑认真负责的态度。毕竟,关于衰老和死亡,社会各界的认知还是普遍陈旧的。即便是医学界内部,对于这样的说法恐怕也会存在不小的争议。为了找到原书“ageless”一词准确且传神的译文,我再一次同原文作者扎沃洛科夫博士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我标题可以根据我自己对全书的理解来做些修改。不过为了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同时又不会为此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我第三次翻译时将标题译为“延年益寿的一代”。虽然“延年益寿”这个用法在汉语中是存在的(这个成语本身就存在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高唐赋》中),但是经过再三考虑,这个译法对原著中“生物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又凸显得不够。于是我最终将翻译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即“跨越衰老”。书中像这样经过频繁改动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也是战战兢兢地为此咬文嚼字,品尽其中甘苦。希望这本书的最终翻译能够不辱使命,将作者原汁原味的思想介绍给中国读者。由于才疏学浅,本书的翻译难免还会存在疏漏。如果您在阅读中发现了本书的不足,还希望您能及时对我的工作进行批评指正,我在这里先对大家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大力支持,这使我在非常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仍然能够抽出时间来完成此书,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首先我必须感谢作者亚历克斯·扎沃洛科夫博士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诸位编辑。本书从最初完成手稿到最终的出版充满了艰辛,我差一点就以为这本书出不成了。多亏了扎沃洛科夫博士的鼓励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使我重新充满了希望,一路坚持了下来。其次,我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的萧正洪副校长,我有幸成为萧校长的门徒,从萧老师渊博的讲述中得到了很多颇为有益的启发,这对我完成这本书的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次,我还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及社会科学处的鼎力支持,没有他们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最终出版本书。这里要特别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启龙、贺俊杰、薛金强、田兵、马兰、王文及张京鱼等新老院长的大力支持。我还要感谢我人生中的两位重要导师,他们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蔡龙权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梁洁教授,没有他们在我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出现,我就没有今天,更不可能独立完成这本译著。我想对他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师恩深重如山,顽徒今生实难报答恩师之万一。希望他们在看到本书后会稍有宽慰,不至于仍然为我不学无术有所操心。最后,我还必须感谢我的父母及我姑姑一家,是他们为我翻译这本书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也一直是我最好的精神导师。此外,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希望好心人一生平安,多福并且长寿。
是为序。
周骞
于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