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数第三到前三名
这是我做家教的学生的故事。他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男学生,我负责教他英语和数学。第一天上课时我去他家,却感觉有点奇怪。通常家教第一天都是这样的:学生的母亲在客厅,餐桌上有切好的水果,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母亲会叮嘱家教老师一些事情,例如“孩子很聪明,但就是不够有毅力,请教教他学习的方法”。
但那次只有学生一个人在家,明明那是上课第一天。虽然对这情况有点陌生,但我仍若无其事地开始上课。首先我问:“你成绩有多好?”结果这位学生回我:“不怎么好。”其实“不怎么好”这句话,对于掌握学生实力毫无帮助,因为可以推测的成绩落点范围实在太大了。依照过去的经验来看,他有可能成绩很好,只是因为谦虚所以回答“不怎么好”;也可能是成绩真的很不好,但实在不好意思说出“我真的成绩超烂”,所以才闪烁其词,可能性真的太多了。
我叫他把英文与数学课本拿来。我先翻开数学课本,并用手指指出学校目前的进度,选了一个不简单也不困难、难易度适中的问题。我对他说:“你先试着解题看看吧!”接着他的铅笔开始在练习本上飞舞起来,不过我仔细一看,发现他的笔根本只是一直在原地画圈打转。对数学有自信的人,根本不可能这样写字。有自信的人会轻松写出算式,且算式会越来越短,最后得出答案。铅笔一直在原地打转,就是代表他数学不好。我想至少这名学生不属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他不是那种明明很会读书,却因为谦虚而说自己成绩不太好的人。
接着翻开英文课本,我指了一段课文请他解释给我听。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同样支支吾吾,声音忽大忽小。我们之间稍微沉默了一下,接着我露出微笑,用温柔的声音不带任何责备意图地跟他说:“你真的不懂,对吧?”学生老实回答说“对”,接着像放下重担一样,吐了一大口气。
我点头说“没关系”,接着开始问他许多问题:“这个你懂吗?那个你懂吗?”每个问题他都摇头。每次问他课文、单词跟语法时,学生的头就会像钟摆一样晃个不停。即使问题越来越简单,他仍然一直说“不会”,于是我问:“你能不能说说主格—所有格—宾格是哪些?”答案是“I-my-me-mine”,没想到学生竟畏畏缩缩地,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答出来。怪了,人称代词是我们学英文时最先学到的内容,不是吗?初三的学生,怎么会连这都不懂?这时我才确信,很不幸的是,这名学生的“不怎么好”是“我真的很不会读书”的意思。
后来我才发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因为工作忙碌的关系,从小就几乎没花时间在他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家教第一天,只有学生自己一个人在家。
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之后,我请他拿成绩单过来。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三四十分,排名班上第三,当然是倒数第三。不过我觉得这名学生并不只是基础不好,而是有更严重的问题。都到了初中三年级,他还没有真正考过一次好成绩,所以他根本不觉得“我也做得到”,就像有生以来一直被困在养鸡场里,从来不知道自己能飞的鸡一样。
于是我说:“看来你还完全不知道书究竟该怎么读。现在该着急的不是英文、数学这些科目,而是学习的姿态。我会教你怎么学习,你要照我说的试试看吗?只要你照我说的做,我就不会布置任何作业。”
瞬间,学生的眼神亮了起来,不会布置作业这个条件让他非常高兴。过去一直跟作业“搏斗”,肯定让他疲惫不堪。他看起来对“学习的方法”很有兴趣,我也觉得这有希望。接着学生点了点头。
“我也做得到”的学习法
“从现在开始,我要告诉你学习的方法,接下来,你只要做两件事就好。
“第一个原则,学校上课时间好好听老师讲课。
“第二个原则,复习上课时间学的内容。
“做好这两件事就好,不过你必须完全照我说的去做。
“第一个原则,上课时间要好好听老师讲课。例如,假设你现在在上历史课,笔记要好好做,老师要你画线、画星都要照做。就算是数学或英文这些不懂的科目,就算是你讨厌的科目,上课时也绝对不能胡思乱想或是分心。就算不懂也要听、要抄、要看,这就是我说的上课时间好好听老师讲课。
“接着是第二个原则,复习。下课之后,其他人一打铃就会把书合上起身离开吧?你绝对不能这么做,你必须当场做第一次复习。通常一堂课是50分钟,而50分钟的进度顶多就是课本的几页而已,但我不是要你一直读那几页、把那几页背下来,而是要你像读小说一样读一遍。里面都是你刚听完解说的内容,读起来应该不会很困难,花不到5分钟。接着再去洗手间或是要聊天都可以。如果真的没办法利用下课时间做这些事,那也可以改用午餐时间。总之,第一次复习就要这样做。
“这样一天结束了,对吧?接着你把当天上课的课本、笔记全部拿出来放在旁边,然后再读一次。也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就像读小说一样一直读就是了。这是第二次复习,每天晚上都要复习当天上的课。
“最后到了周末,就必须拿出所有的课本跟笔记,重新阅读当周教的全部页数。这是第三次复习。英文要发出声音来读课文,数学则尽你所能解题就好。这三次复习都要做到,就是第二个原则,你可以吗?”
“我也做得到”的学习法
学习原则
● 第一个原则: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讲课!
● 第二个原则:复习学过的内容!
复习原则
● 第一次复习:上完课后立刻进行,利用休息时间。
● 第二次复习:每天晚上进行,复习当天上过的科目。
● 第三次复习:周末进行,复习所有科目。
学生答应要照我说的去做。后来,家教课上得一点也不辛苦,我们周末上课,只是确认他有没有照我说的做而已。就这样过了三个月,接近学校期末考试的时间了。考试结束后,我打电话问他考得怎么样,学生回我说“考得很好”,声音听起来很有自信。倒数第三名的学生说话声音竟大声且开朗,差点让我扑哧笑了出来。
考试结束后又过了两周,成绩单出来了,结果如何呢?这位同学考了第三名,这次是真的第三名,是从前面数的第三名。究竟拿了几分,竟然会是第三名?英文和数学的分数和过去没有太大差异,不过其他所有科目都在90分左右。我惊讶地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考得这么好。学生的表情却意外平静,然后他说:“到了考试之前我把课本打开,发现老师说了什么我都记得。”
临近考试的学生通常会为了读书把课本打开,却对内容感到非常陌生,几乎不记得之前学过的内容。学生们抱着课本,内心忐忑不安,内容全都记不起来,花费在读书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还多,导致最后无法战胜压力而跑去玩手机或离开座位。这名学生过去也是这样,但这次不同了。
考试前他翻开教科书,发现内容全都记得,书上写的字、标示重点的地方全都非常熟悉。当他正式开始读书后,课本上的内容便会开始进入脑袋,接着他突然觉得“我也做得到”。学习速度变快了,人自然就会产生信心,会把教科书背下来、解习题,也会愿意多看一次写错的问题。考试前的学生就是这样读书的,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以平均90分的成绩拿下全班第三。不超过三个月,倒数第三的学生就成了全班第三。让这名学生发生改变的,就是“我也做得到”这一个想法。
我们也能成为奇迹吗?
只花三个月,全班倒数第三名就能成为全班第三名,人们都会认为这是奇迹。或许会认为这名学生原本就很聪明,或是认为这是极为罕见的例外,不过我的想法不太一样。第一次看到这名学生时,我完全不觉得他非常有潜力。他只是个不知道该怎么读书的普通初中生。要说有哪里不一样,那只有一处,就是他真的实践了我说的方法。
如果说这种成就可以被称为奇迹,那么我身边就有很多奇迹的主角。
高中时有个朋友原本的成绩在班上中段,到了高中二年级之后他开始认真读书,最后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还有人是到了高中三年级的春天才开始认真读书,直到八个月后入学考试当天,分数整整提高了60分。我认识的人当中,有高职毕业却只靠大考成绩挤进知名大学的人,也有一直到高中一年级都还在准备考体育大学,后来志愿转向人文大学,最后考进首尔大学法律系的人。
我现在立刻能想到的身边的例子就有这些。无论是新闻曾报道过的例子,还是从那些大学录取记录当中刻意搜集来的例子,你会发现奇迹的主角其实非常多。大家身边应该都有这种人吧?成绩突然飙升、意外通过某个考试、实力不断进步并快速升迁……大家应该多少都认识一两个这样的人。那些让人觉得“哇,能像他这样真好”的奇迹主角,并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存在,那样的人其实很多,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那么,我们也可以变成那样吗?该怎么做才会变成那样?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变成那样。无论目标是提升成绩、考进大学、通过特定的考试,还是提升工作能力都可以,只要是想学习什么、让自己更加精进,那就人人都可以。现在没有信心也没关系,只要读完这本书剩下的部分,你就会知道人人都可以,也会知道这种事情将不再是奇迹。
第二,该怎么做才会变成那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前面那个初中生的故事中。全班倒数第三名的学生,是怎么在三个月内成为真正的全班第三名的?一个就连写作业都嫌烦、毫无学习动力的学生,怎么能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拥有与课本、习作、写错的问题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学习姿态?答案就在于领悟“我也做得到”。
翻开书就想起书中的内容、感觉书中的内容实际读进了自己的脑袋里,这会让学生领悟:“我也做得到。”而这样的领悟正是成就的核心。我们在感觉自己能做到时便会非常专注,透过那样的专注,就能顺利完成眼前的事情。累积成功经验,我们就会成为不同的人,这时身边的人都会认为我们是奇迹的主角。所以,每个奇迹的主角,都是从这一点“我也做得到”开始的。
学习之所以无趣,是因为不会独自学习
知道自己能做到,这叫作“后设认知”;善于学习的核心力量,就在于知道自己能做到。必须知道自己做得到,才会感觉到有趣,也才会更认真地去做。不光是学习,这也是所有成就的共通秘诀。
试想一下,你打算瘦身,一个要瘦身的人会在什么时候感受到乐趣?发现穿很久的牛仔裤变松了的时候,跟任何人见面都被说“你是不是瘦了?”的时候,这时你会非常开心,也会下决心更认真地运动。学习也是一样,发现自己能做到时便会觉得有趣,感到有趣后便会更认真。
其实真相就藏在“趣味”这二字中。“趣味”原本来自“滋味”,滋味的“滋”是“滋长”的“滋”,也就是增加的意思,而“味”则是“味道”的“味”,在逐渐成长时所感受到的滋味,那就是趣味。有些人希望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刻意去上能让学生哄堂大笑的讲师的课,或是去找画成漫画的入门书来读,但这些都搞错了重点。真正的乐趣,只有在个人实力提升时,也就是感受到“做得到”时才能够品尝到。换言之,“实力必须提升,才会感觉到乐趣”。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感觉到“我也做得到”呢?这其实是在问该如何把书读好。过去去上补习班、上网络课程、试过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为何还是没有“我做得到”的自信呢?这是在问为什么读不好书。这两个问题是一样的。把书读好的方法,跟读不好书的理由是一体两面的硬币,答案就在这里:“独自学习”。我们必须独自学习,否则绝对无法把书读好。为什么?这个答案在本书中将会反复出现,我们先在这里简单看一下吧!非常粗略地说,所谓的学习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阅读。
二、背诵。
三、确认是否记住。
“做得到”的感觉,会在达到阶段三时出现。这里的阶段一到阶段三,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完成。好的参考书、知名的课程、智慧学习工具都不是学习,只是辅助从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工具而已。就像即使我们能拉着马到水边,但喝水这件事还是取决于马一样,阶段一到阶段三都是只能靠自己完成的学习过程。
学习,是三个阶段的循环
然而,人们却总避免独自学习。其实,只要独自坐在座位上阅读、背诵、确认就好,但人们却不做这件事,反而不断寻找更好的书、更好的课程,以求能将要学的内容塞进脑袋。这就好像在河边四处寻找更好的杯子,希望能彻底缓解自己的干渴一样。也因此虽然长时间待在河边,但仍不知道解除干渴的方法。答案很简单,立刻坐下来咕噜咕噜地喝水即可。
立刻把书打开,阅读、背诵、确认,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完成的过程,即使没有好杯子也能马上喝到水。一旦体验了这个过程,他就会非常确信自己知道该如何缓解干渴,会产生“做得到”的感觉。有好杯子固然很好,但杯子本身并不是水。如果想把书读好,那么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必须独自学习。
打造迪士尼乐园的事业家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曾说:“对掌握实现梦想秘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这个秘诀可以浓缩成4C——好奇心(Curiosity)、自信(Confidence)、恒心(Constancy)以及勇气(Courage),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
独自学习时产生“我也做得到”的感觉,在学习时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如此一来,人人都能成为奇迹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