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学术传承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身兼数职,多重责任

周超凡担任过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秘密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评审组成员,国家医疗保险目录评审咨询专家,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领导人保健工作。他身兼数职,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振兴而工作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周超凡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关心体察民情社意,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为关注到的国计民生之事大声疾呼。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1991年)会议期间,他的“关于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提案受到38位委员的联名认可,成为医药卫生界提案中签名委员最多的提案。此后,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1992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2005年)及十届五次会议(2007年)上,分别提交了“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建立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国家医学文化博物馆”的提案,也曾提出“十馆两园”的设想。他认为中医药博物馆不仅具有保存、保护中国医药文物的功能,也能够起到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作用。多年以来他不断呼吁,这是他的夙愿,也代表了很多中医人的愿望。2022年伊始,闻悉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项目在京规划选址,周超凡感到莫大的欣慰。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从1988年当选政协委员至2007年卸任,由他牵头发起的提案有65项之多,内容涉及加强中医药基础性研究、完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中药材培育相关问题、组织中药饮片使用剂量调研、保障中药质量、统一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关注中药用药安全、推进中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西药中药化、中药国际化、中医药现代化、完善基本药物报销制度、中医药高级科研人才培养、建设医药文化博物馆等诸多方面。不仅如此,他还关注民族医药发展,提交了“应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建议案”“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民族医药文化土壤建议案”等4项相关提案。他也关心特殊人群的健康和权益,提交了“保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权益建议案”“关于加强对精神残疾人群的防治监护和救助工作建议案”2项提案。他还为希望工程、蔬菜与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等关问题疾呼与献策。正是“医之大者,为国为民为苍生”。

作为一名医生,因为科研工作的关系,虽然出诊的时间不是很多,但他仍然尽其所有可以利用时间为患者看病。他每次看病,也总会讲一些辨证施治的道理。患者在一知半解间,也能大概明白,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中医治病除了辨证论治外,还有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仅如此,他很早就承担了国家领导人保健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运用中医传统的辨证与现代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开出芎辛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愈了徐向前元帅的“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徐帅为表谢意,写下“发扬古意,融合新知”8字相赠。这幅字,现存放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史馆。这8个字,正是周超凡追求中医药事业的真实写照和最好总结。周超凡融合“古”“新”,在临床上治愈了多种疑难病证。如其曾治愈一名自出生28天就患有湿疹,两年多反复发作的两岁半幼儿的湿疹。患儿是过敏体质,遍访名医,西药中药都用过,甚至举家南迁、自种食物,也没什么效果。周超凡诊为血热生风,拟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治法。知患儿曾服用非洲犀牛角无效,虑犀牛角、水牛角属于角质蛋白,有过敏之虞,所以采用“犀角地黄汤”的其他三味药(生地黄、牡丹皮、芍药)与消风散、当归饮子,加用乌梅抗过敏,化裁成方。药不过10味,四诊后痊愈,且未再复发。以中医辨证结合现代药理用药,是周超凡临床处方的一大特色。他是传统的、现代的中医,他追求的不是“名医”而是“明医”。

作为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秘密技术专家组专家的他,深深感到,中医中药是个伟大宝库,在发掘、整理和对外交流过程中,必须做到内外有别,保护与保密相结合,确保知识产权;保密太过,则不利于内外交流沟通;无端泄密,又会造成国家重大损失。

他还曾是《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定稿组组长。此外,还身兼《中成药》等十几家中西医药杂志的编委,审理的稿件源源不断。他经常说审稿也是学习,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知识与养分。现在,他不再担任这些职务,但是仍然有一些文稿、书稿送到他这里。他一如既往地认真,看到好的稿子,他会欣喜和欣慰;看到不尽如人意的稿子,他会明确表示此文恐怕不能发表或出版。

作为一名学者,他曾应邀出国访问朝鲜、韩国,也曾为亚、非、欧、美等洲的留学生上课,传播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中医药的知识传播到哪里。他一直认为,中医药是全人类的财富。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既教书,又育人。指导研究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他特别希望学生成才,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已经是颇有成就的二级教授,耳顺之年仍然与他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周超凡先后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进修生。即使退休后,也不遗余力地广收学生、培养后辈400余名,可谓桃李满天下。

科研、教学、保健任务、医疗、评审、审稿……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如果没有很高的工作效率是很难完成各项工作的。对于各项工作,他没一丝将就和对付,也没有任何诀窍,用他的话讲,就是“惜时”。1992年,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他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退休前,他的生活大致如此,几乎没有休闲的时间。他特意上下班走走路、爬楼梯,工作累了擦擦地、洗洗衣服,偶尔浇一浇花草,抱抱小孙子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他没有娱乐生活,他没有需求,因为他沉浸在中医药的海洋中,自得其乐。

2004年,周超凡开始致力于中药注射剂的研究,2005~2006年两年时间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他最关注的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问题,其在查阅文献、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和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警示和防范措施,主张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同时对今后如何更好地使用和发展中药注射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的系列文章为注射剂审评审批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20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明确“严格药品注射剂审评审批”“将对已上市药品注射剂进行再评价”。10年时间,他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2008年,是周超凡在科研岗位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发表了《激活中药饮片用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药饮片用量的探讨》两篇文章,并参与指导了《论中药用量的特点及研究展望》学术论文,以及中医内、外、妇、儿科临床处方饮片用量系列调研报告。对于《中国药典》中诸多饮片用量,在辨证与用量的关系、用量更新及用量大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仍然在研究和呼吁中。

他指出,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诸多饮片《中国药典》规定用量偏小,不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激活饮片用量研究势在必行。及至今日,谈起这个问题,他仍有遗憾,认为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

2008年,周超凡退休了,这一年他72岁。因为《中国药典》修订、新药评审、政协工作等重要职位的需要,他在工作岗位上多坚守了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