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血脉与癥积的形成
“脉中积”的形成与血脉密切相关,既受血运不利、血浊堆积的影响,又与正气不足,脉道无力抗邪有关,是正气不足,病理产物堆积的结果。同时,脉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称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身之血脉”,可见血与脉是心之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与脉本身也存在着内在联系: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全身的通道,与血液接触最为直接,这就决定了脉道最先接触血中的营养成分,也最先接触血中的浊、痰、瘀等有害成分,血液的变化最易引起脉道的变化;血则受脉道约束,脉道的完整、顺畅是血液运行全身的保障,并且血液如何分布于各脏腑也受脉道调节。
1.始动因素
“脉中积”的形成,离不开病理产物因素,停留附着于脉道的有形实邪主要来源于血。
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血的生成首先经过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化为营气,营气泌其津液,注于脉中,上达于肺,得其清气,奉于心,心阳蒸化而为血。其中脾胃的运化、心阳的蒸腾是水谷成精微和精微成血液的关键步骤。现代人生活和饮食习惯改变,或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脾胃功能不足,均可导致运化功能失调,而致血浊、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血中有形实邪的产生,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缓慢,更易造成脉络壅滞。若脉道正气不足,不能够抵御这些有形实邪的侵袭,则很可能停留于脉道,形成“脉中积”。因此,血中浊、痰、瘀等邪是“脉中积”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
2.内在因素
“脉”,即血脉、脉络系统,为气血运行的通道,由脉及络,支横别出,层层分级,内联脏腑,外络皮毛肌腠,故在机体内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和营气随脉道而循行,遍布周身,承担周身上下的濡养功能,使得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能正常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正如《灵枢·本脏》中所言:“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
血和脉紧密相连,血濡脉、脉载血,只有血液充盈、脉管通利才能正常发挥循行濡养四肢百骸的目的。《素问·痹论》指出脉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阮士怡教授基于冠心病的根本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出“脉中积”理论,并认为人体正气不足,脉壁无法抵御血中浊、痰、瘀的侵袭,而使有形之痰浊、瘀血停于脉道,最终导致脉中癥积的形成。其中脉道正气不足是“脉中积”形成的关键环节。阮士怡教授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不足,血中之邪有机可乘,形成“脉中积”。
脉道正气不足是“脉中积”形成的关键因素,而脉道正气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年老体衰,肾精不足。例如,肾病综合征的儿童虽然也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但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究其原因是肾中精气充沛,有抵御血中痰浊、瘀血的能力。故而阮士怡教授将补肾之法作为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