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表弟
大唐,长安城。
永昌坊,皇太孙府。
内宅。
皇太孙李恒身披鸭绒被,四面围起脚炉,浓重的兽炭味很刺鼻。
幸好,门是敞开的,不至于煤气中毒。
卢明月嘀咕:“下那么大的雨,不知道避雨!该!六月天烘脚炉,也没谁了。”
“张嘴!喝姜汤!”
李恒打了个喷嚏,眼泪汪汪的:“能换点别的吗?姜汤太难喝了!”
卢明月怼了一句:“喝姜汤发汗,好得快!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你堂堂皇太孙却冲在前头,胡闹!”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身为雍州刺史的李恒,在那个时候坐镇后方,其实也没人苛责,但救援的速度就不会那么快。
有时候想尽点职责,就顾不上自己的身体。
嘟囔了几句,李恒捏着鼻子灌下了热乎乎的姜汤,觉得整条食道都火辣辣的。
“脚炉灭了吧。”
额头上冒出了汗珠,李恒赶紧让人将脚炉提走。
稍稍正常一点,就能感觉到脚炉传来的炙热,受不了。
整个皇太孙府取暖、做饭,用的都是兽炭,那种死贵死贵的香兽没人用。
所谓的香兽,不过是兽炭里掺了点香料,又不是因此就没了一氧化碳。
浑身上下汗黏黏的,卢明月给李恒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爽的衣物。
皇太孙药藏郎孔方给李恒把脉,微微点头:“皇太孙妃的姜汤方正确,殿下基本痊愈,保养几天就没事了。”
孔方是天皇几经斟酌后安置到皇太孙府的。
他的名头不显,祖父是大儒孔颖达,父亲是参与编撰《唐本草》(注)的礼部郎中孔志约。
孔方的本事不算出众,胜在四平八稳、背景清白,孔氏几乎不参与权力更迭的游戏。
反正,不管怎么争,孔氏的子弟都有一席之地,这就是祖宗牛逼的好处。
所以,这个人选天皇是真的用心了。
薛绍、太平公主抱着已经满月的大郎在皇太孙府玩耍,太平公主最喜欢看薛绍教书育人的模样。
“哟,这是孤的小表弟吗?笑一个。”
李恒抓住表弟肉肉的手掌放在自己手心。
表弟薛崇胤咯咯笑了,小手摸向李恒的脸蛋。
太平公主笑了:“喜欢孩子,自己生一个。”
李恒惆怅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身躯:“姑姑这话说的,孤还是个孩子啊!”
太平公主呵呵一笑:“那是你发育迟缓,看看濮恭王泰,十三岁就有子嗣了。”
李泰早熟嘛,天赋异禀,没法比。
感觉生育之后,太平公主开始放飞自我,什么话题都敢说了。
“薛崇胤,快长大呀!长大跟孤一起舞枪弄棒,跟你父亲学读书。”
李恒逗弄着薛崇胤,薛崇胤咿咿呀呀地回答。
薛绍叉手:“殿下心系庶人,宅心仁厚,臣是敬佩的。但殿下不必冒险亲身去咸阳,应该坐镇州衙,让长史李义玄前去救援。”
这一番话,当真符合皇太孙洗马身份。
李恒无奈地笑了:“孤也知道应该这样,可整个团结兵操练的方向是孤所指引,孤要不去,难免为团结兵所诟病。”
李义玄在救援方面略知皮毛,还真就李恒出场比较合适。
太子李贤、太子妃房氏、长信郡主李念儿、安乐郡王李光顺、永安郡王李光仁涌进皇太孙府,看到恢复了精神的李恒,不由松了口气,随即又七嘴八舌地指责李恒。
“臭三锅,下回大雨别出门。”李念儿老气横秋地翻白眼。
“下次有这事,让大哥上。”李光顺叹气,为自己没派上用场而惋惜。
“逞能!”李光仁狠狠瞪了李恒一眼。
虽然这些话不一定对,但关怀之意让李恒心头微暖。
皇室之中,这样的亲情格外珍贵。
“药藏郎已经诊断过,基本没啥事。”李恒摆手。
除了有点酸软无力,其他问题基本解决了。
也没啥后悔的,刺史参与这样的事件,那是职责范围。
-----------------
李恒重回光德坊时,都老秦等五名执刀从照壁处就紧紧跟随着李恒。
“不用那么紧张,本官没事。”
李恒知道,都老秦他们是紧张的。
这么说吧,李恒有哪里不太舒服,都老秦他们就怕被砸了饭碗。
虽然执刀没有什么油水,可能吃公粮——还不是蹲州狱——就足够让家里人炫耀了。
么,俗人家庭就是那么嘚瑟,其实都老秦他们的俸禄真不多,也就是每天能在公廨里用膳而已。
因为没住处、省饭钱,都老秦他们厚着脸皮跟录事参军郑善仁请求天天在公廨值班。
这样一来,晚饭官厨也得包了,头门后雨道两侧的杂物房也能暂时存身,美。
唯一的遗憾是公门上衙、值班不许喝酒,让都老秦他们馋的。
实际上,就是让喝酒,都老秦他们也没钱买。
刚发的俸钱,让他们献宝似的全部送回了家,五名执刀现在一文不名,让人哭笑不得。
“挺好的。”李恒对此表示嘉许。“等适应了这种生活,就再不会想念饱一顿饿一顿的游侠儿生活了。”
录事参军郑善仁开口:“要不是看他们的善行,杂物间都不想腾给他们。”
“六曹参与救援官吏,所行无误,能按预定时间返回衙门。”
“州衙下发符文,抄录的史犯了错,笞三十。”
正七品上录事参军掌管六曹的监督、接受工作的起止时间是否超期、核对收发文牒的目录、给公文加盖印章。
品秩、职权上,录事参军压倒六曹,是下佐之首。
公文抄录错误笞三十是有章可循的,不是郑善仁作威作福。
在衙门为官吏,点卯迟到、溜号、提前退衙都是二十笞,都老秦他们要不是寄居在衙门里,屁股早开花了。
对游侠儿来说,最难忍受的是点卯,起得比鸡还早哇!
懒散惯了的游侠儿入衙门,“规矩”二字就能让他们坐卧不安。
按规矩来说,正经官吏身上不应该有刺青,可五名执刀本来就有刺青、是破格录用的,郑善仁也就没计较了。
“好在这几个执刀虽然早年误入歧途,心底还有善念,下官也就没苛责。”
郑善仁随意念叨着。
-----------------
注:该书当时名称为《新修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