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之大壮
《周易》是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代经典,无论其间如何相互否定、相互批判,都声称自己来源于《周易》。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不管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墨子精要,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易是什么?就是变!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在变易中产生形成的。一言以蔽之:没有《易》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我们可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找到《周易》生长的土壤。从文献上看,周易的思想、方法在殷末周初已初步形成,并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它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累积,《周易》的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周易》中,有关建筑营造的思想非常经典。《周易》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18) 按后人的解释,“栋”,指屋脊,所谓“乘而上者”;“宇”,指椽,所谓“垂而下者”,因此有“上栋下宇”之说。古人希望以这样的建筑应对风雨,保持安居。大壮卦卦辞进一步指出:“贞吉,以中也。”(经卦)要求建筑设计建造要恪守中道,即遵守一定的“度”。“中”,有中规中矩、不偏不倚、适度、适时、适用等含义。而这种适度、适用原则,本就是《周易》反复阐述的理论原则。如“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师卦),“干母之蛊,得中道也”(蛊卦),“大君之益,行中之谓也”(临卦),“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复卦),“黄离元吉,得中道也”(离卦),“其来复吉,乃得中也”“九二贞吉,得中道也”(解卦),“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夬卦),“九五之吉,位正中也”(巽卦),“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既济卦)。这里所谓“中行”“行中”“正中”“得中”,大体上讲的都是中道原则。营建的“以中也”,就是按中道原则从事,使建筑适合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更要符合人生活与工作的需要。
图12 大壮卦形
大壮,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是《周易》中“乾下震上、阳盛阴消、君子道胜之象”的卦名。“大壮”的营造观念,是要求建筑符合宇宙天象,要高大壮丽、稳固而适用,并造成宏伟的气势。这种中和原则特别重视具体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重礼乐”的社会观。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既追求自然和谐、崇尚自然之美,又讲究礼仪等级、崇尚秩序之美,这与以《周易》为源头活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大壮”的营造观念,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营造理念,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
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Vitruvius)曾指出:建筑的三要素是适用、坚固、美观(19) 。梁思成先生认为,这三个要素在《周易》中已经表述出来,而在今天,它对于建筑来说也是必需的。1949年,他在《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中指出:“适用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每个大小不同、功用不同的单位的内部与各单位间的分隔与联系,都需使其适合生活和工作方式,适合于社会的需求,其适用与否对于工作或生活的效率是有密切关系的。……坚固是工程问题。在解决了适用问题之后,要选择经济而能负载起活动所需要的材料与方法以实现之。……美观是艺术问题。好美是人类的天性。在第一与第二两个限制之下,建造出来的体形环境,必须使其尽量引起居住或工作者的愉快感,提高精神方面的健康。”(20) 在继承传统建筑理念的基础上,梁先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