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行合一”之禅学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是通过“致良知”来实现的。只有通过“致良知”,使人之心免受外界私欲之染,保持内心之纯净,才会产生内在的道德良知,此知显现于外就是忠孝仁义,知行自然合一并进了。牟宗三先生指出:所谓“知行合一”乃是内心与身行一致,二者圆融无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明显有着其心学的痕迹。他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但由于他的心学本体论及对“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的思想导致其“知行合一”说重点不在“行”,而在“知”,从而使其偏向于心学层面。而心学对禅学的吸收前面已经论及,由此不难看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同样有着浓厚的禅学印记。
明人陈建注意到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特点,认为王阳明将儒佛二家强行结合在一起并无益处,“弥合虽巧,败阙处不可胜言。弄得来儒不儒、佛不佛。心劳日拙,毕竟何益之有?”(42)陈建认为,阳明先生所讲“‘知行合一’,行而后知”,这些观点在正统的儒学,比如《中庸》中是不存在的,只有禅宗中有“存养在先,顿悟在后”“磨炼精神在先,镜中万象在后”这样类似的说法,可见,阳明思想源于佛禅(43)。
很明显,王阳明的“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的观点主要指的是意念之行,并未落实至具体的实际行动之中,这种“行”明显带有禅宗的“心行”痕迹。南宗禅主张不用刻意去参禅打坐,只需明心见性即可,无须外在的一切实际行动,只要开悟即可,并且一旦顿悟,即至永恒,这是典型的般若观照,不依赖打坐念经之外在行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首先要求克除心中不善的念头,这与北宗禅要求清除一切外在干扰与恶念的禅修方法没有区别。北宗禅主张渐悟的修行方法,要求习禅者去除“染心”,保持“净心”,才能见性成佛。这与王阳明的去除心中恶念保持善念即得良知本心之说是一致的。
此外,王阳明关于知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来源于南宗禅慧能的定慧一体之观点。关于定慧不二之思想,敦煌本《坛经》有着详细的记载:慧能以体用之法说明了定慧一体的关系:“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同时指出二者相互依存,定即是慧,慧即是定,慧能反对割裂定慧二者之间关系的行为。王阳明有关知行本体与工夫的内在联系与慧能有关定与慧的关系一致,二者都是体用一源的关系。知行相互依存与渗透,二者同时存在。王阳明反对割裂知行关系的行为,强调知行不可分离,要求为学者实践躬行,在《与道通书》(四)中云:“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44)
概而言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在语言方面借鉴与吸收了禅学中慧能定慧一体的思想,在行动上面借鉴了禅宗“心行”之特征,而且在论证方法与深层内涵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