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06/53107106/b_53107106.jpg)
第44章 精细化管理
朱棣静静地坐在厅堂的主座上,目光在徐良与朱高炽之间游移,面容沉稳如山,难以揣测内心的真实想法。
然而,他的心却如湖面被投入小石子般,泛起层层涟漪。
他没有急于插话,也没有露出明显的表情,只是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着一问一答之间的细微变化。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身形略显瘦弱,面色也略带些病态的苍白,但他那双眼睛却明亮如星,透着一股灵动的机敏。
尤其是他在这场讨论中的表现,让朱棣不由得心生欣慰。
他注意到,朱高炽不仅能迅速捕捉到徐良话语中的关键,还能以有条不紊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对方进一步阐释。
“高炽虽然体弱,但他自幼聪慧,尤擅思辨。今日这一场辩论,他不仅能跟上徐良的思路,还能提出关键问题,这实属难得。”
朱棣在心中暗自评价,思绪却悄然回到了几年前,回到了朱高炽尚在启蒙阶段时的点滴片段。
此刻,厅堂内的气氛因徐良的话语而变得格外凝重。
“最关键的是要优化漕运粮食的管理体系,将调运、储存、分配等环节一体化。”
徐良平静地陈述,声音不高,但每一个人都听得很清楚。
“现有的体制庞大,却缺乏协调和整合。”
“现有的体制庞大,却缺乏协调和整合。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统筹这些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浪费和低效。”
徐良稍作停顿,眼神从厅堂内的每个人脸上扫过,观察着他们的反应。
他语气稍微加重:“通过改革,我们可以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精准、高效地调配,避免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造成无谓的损失。”
徐良的话语中,充满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挑战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体制的病灶。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低头沉思,琢磨着徐良的话。
姚广孝眉头微蹙,显然对徐良的观点还有些疑虑。
而朱高炽则微微点头,似乎对徐良的说辞产生了些许认同。
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中,依旧闪动着许多未解的疑问。
片刻沉默后,朱高炽率先开口,语气谨慎:“这岂不是意味着,朝廷需要在漕运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
朱棣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一挑。
他未发一言,却显然在等待徐良的回应。
“恰恰相反——”
徐良缓缓摇了摇头,目光直视朱高炽:“精细化管理并不单纯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反而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精细化管理?”朱高炽一愣,语调微扬,“敢问先生,您多次提到这一理念究竟何解?”
徐良微微一笑,语气不疾不徐:“所谓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通过细化、量化、标准化手段优先管理的理念,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升效率和减少浪费。”
“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论,确保组织在复杂环境下持续高效率地运作。”
他说罢,目光扫过众人,发现他们大多仍是一脸迷惑。
便接着补充道:“通俗地讲,精细化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便是——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
“世子,你可知‘定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徐良话锋一转,将问题抛向朱高炽。
朱高炽略一思索,答道:“目标要明确,并且可衡量。”
“没错。”
徐良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果要解决北平粮食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多久能达到,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季的供需情况。”
“这便是定目标——确保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方向。”
他转向朱高炽,语气平静却透着几分引导:“高炽,你可知定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朱高炽略一思索,答道:“目标要明确,并且可衡量。”
“没错。”徐良点了点头,“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解决北平粮食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多久能达到,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季的供需情况。”
“这便是定目标——确保每一环节有明确方向。”
徐良稍作停顿,见朱高炽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但目标明确之后,如何确保其达成?”
“这就需要过程监控与精细化的执行力。”
他缓缓端起茶盏轻啜一口,随后继续道:“在粮食运输上,既要明确每艘漕船的载量,也要核算漕运途中每个节点的损耗和时间,甚至要统计多少粮食最终成功运抵北平。”
“这些指标清清楚楚,便能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调整和优化。”
厅堂内再次陷入短暂的沉寂。
朱棣的手缓缓握紧,他平静的外表下,内心却像是海啸般翻腾。
他虽征战沙场多年,但对于如此细致入微的管理理念却闻所未闻。
他举一反三的想道:“若能将徐良之策施行于军阵,岂不是可以做到进退自如,来去无踪!?”
姚广孝亦低眉沉思,心中暗自权衡。
他一向以天理和道义为指引,但徐良所言,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症结——这是姚广孝从未触及过的领域。
他隐隐觉得,自己长久以来所依赖的理念,正被徐良以一直全新的力量所挑战。
姚广孝依旧皱眉,显然他对这一理念存有疑虑:“先生所言,听来甚好。但若实施不当,是否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乱?”
徐良并未因质疑而气馁,他坦然一笑:“大师所虑极为有道理,但若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可循的先例。”
“例如隋唐大运河管理改革。”
此言一出,厅堂内众人皆面露疑惑之色。
姚广孝轻咳一声,问道:“安史之乱后的隋唐?此时大运河不是早已通行百年了吗?徐先生何出此言?”
徐良解释道:“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大运河沿线破败,漕粮损耗严重,运输效率极低。然而,为了恢复漕运,唐朝在河道沿线设立了‘漕仓体系’,并推行了严格的分区管理和监督制度。”
他语气加重,目光炯炯有神:“每个漕仓设专人负责记录粮食的出入库情况,运粮船只设押运使,监督运输全过程。”
“此外,唐朝还制定了精准的年度调配计划,按照人口与军需分布,细化到每个州郡的粮食需求。最终,这些改革使得北方的粮食供应得以恢复。”
朱高炽低头沉思,似乎在认真咀嚼这些信息。
他抬起头,目光愈发明亮,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如此说来,这套体系的确有可能可以解决北平当前的粮草问题。但徐先生,可否谈谈土地治理上的懈怠?”
被打断思绪的众人,不解地将目光投向他。
朱高炽向朱棣解释道:“父王,徐先生说的是未来之事,但土地治理,却是当下治理北平府必须之事。”
“故而,儿臣斗胆请教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