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内核修炼指南:如何拥有健康的自尊和他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尊的盲点

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还有没有自尊?我还需不需要自尊?

这个问题相当于如果没有了他人,我是否还需要注重我的外表与打扮?

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对自尊的需要直线下降,我几乎不再理会自尊问题。

看来,自尊与他人有关。

当代主流的自尊心理学的最大缺陷为,过于偏重从自我视角看自我,而忽视人际关系的视角。这也是自尊理论的盲点。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自尊是个人内部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比如罗杰斯(Rogers)和罗洛·梅(Rollo May)认为,自尊是指个人私下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无关。根据这一观点,高自尊的人通常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来评价自我的价值和好坏,而不受来自他人评价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赖于别人的看法,则是有条件的自尊的表现,即把自尊建立在他人的肯定基础上,是适应不良的特征。

在这种观点看来,自尊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结构,像心脏或肺脏等器官一样,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结构。作为一种独立的结构,自尊充当过滤器的作用,使人歪曲地看待自身的行为和外界事物。它的作用是使我们感觉到自己有意义,维持自我认同、保证自己不受他人的消极影响。

从自我的视角看,拥有高自尊的人有如下表现:

• 勇于对他人说“不”。

• 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说自己想说的。

• 做自己所愿的。

• 感觉自己与自己和谐安宁地相处。

• 给自己获得幸福的权利。

然而,当我们用上述标准衡量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是毁誉参半的。脱离了人际关系,我们无法判断自尊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确定上述高自尊的描述是不是有益的,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试想,一个人自认为很有能力、很可爱,而周围的人几乎都不同意他的自我评价,都瞧不起他,他也感觉到来自他人的轻视。然后,这个人认为周围的人是反对自己的坏蛋,对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你觉得这个人会拥有真正的高自尊吗?他的自我感觉良好具有心理健康的意义吗?

一个保持精神独立的人是不是积极的、适应环境的,一定要看他保持独立的目的是什么。自我肯定、自信和自爱的心理健康意义和后果如何,一定要结合它们出现的人际关系背景。

有不少看上去高自尊的人,他们保持积极的自我热爱,经常强调“说自己想说的,让别人议论吧”,是出于对糟糕的人际关系的防御。

因为受到他人的排斥、经历挫败,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严重的自卑,但是,他们不能承认自己的脆弱。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他们通过过于自恋来使自己免于受到伤害,通过远离他人,对人冷漠,使自己避开受人嘲笑与评价的场合。这种自我肯定反而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本书后面介绍的虚假高自尊的人就是这种把自我与他人对立的人。

不过,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形成信任与依靠,只是为了不过于受其他人的影响,不过于依赖他人,才保持适当的自我的肯定、自恋和独立,在这种情境下,就具有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以,脱离了人际关系,我们无法了解自尊的目的和作用。

我们要跳出自尊之外看自尊。正如我们要了解肝脏,不能只从它的内部来了解它的结构,还要了解肝脏与其他器官的联系。我们要知道肝脏是如何与其他器官联合起来发挥作用的。正如人们要识庐山真面目,要跳出庐山之外来看一样。

世界名剧《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曾经在剧中写到,上流妇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她们说了什么,而在于她们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感知到被他人尊重,就会感觉到自己很棒。如果一直受到贬低则会觉得自己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