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禾花鱼
与H大学其他专业热闹喜庆的毕业氛围不同,新闻学专业的准记者们拿着手中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一片愁云惨淡,大学四年入坑传媒专业,毕业后只有寥寥几人找到新闻工作,其他人只好转战考公考编。又恰逢失业,1个岗位有100多人争抢。无奈,马秋霜只好收拾行李回老家继续备考等待秋招。
离校之前,马秋霜伙同几位同学回收二手电脑、自行车、床上书桌、书籍,又办了个跳蚤市场倒卖给学弟学妹,赚个差价。
忙完后,马秋霜回寝室收拾行李准备回家,603寝室一共4名舍员,皆是同一专业,共同生活了4年,临别时很是不舍,约着最后一次吃鸳鸯火锅。
对于毕业后的出路,来自娱乐大省的陈湘大手一挥,信心满满地表示:“凭我的美貌回湘省混娱乐圈绰绰有余,实在不行就去深市投奔姑姑,做个上班的小白领。”
林珊珊打算留在当地找份工作,稳定下来和男朋友结婚。
而梅朵是个官二代,跟马秋霜一样决定考公,分享彼此的考公资料。
“四年来多谢大家的照顾,我无以为报,只能帮大家扛行李了。”马秋霜弯着胳膊,给舍友们展示鼓鼓的肱二头肌,“本人没什么优点,就是力气有些大。”
哪是有些大?马秋霜天生力量大于常人,赞一声体力如牛也不为过。只是与之相对应的,饭量也极大,人也长得白胖可爱,深受饭堂阿姨的喜爱。通过大数据精准筛选马秋霜在饭堂的消费次数和金额,学校常操心这孩子的温饱问题,悄悄给饭卡打钱,舍友们也经常在物资上接济一二,马秋霜很是感激,也常在体力劳动上回报大家。
“那就有劳霜霜最后一次为大家服务了”说笑间,陈湘将麻辣锅里的牛肚夹给马秋霜。
“毕业快乐!”4人举杯,年轻人的离别愁绪散得很快。不一会儿,便叽叽喳喳谈论起回家途中在哪里停留游玩,彼此的笑容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离别时,4人紧握着对方的双手,含情脉脉,许下最诚挚的祝福:“苟富贵,勿相忘!”当然,是希望姐妹一夜暴富后带自己飞啦。
舍管阿姨在旁意味深长地笑着,静静看小姑娘们黏黏糊糊、难舍难分,秀口一吐,棒打鸳鸯:“时间不早了,再不走宿舍要锁门了。你们今晚去外面住去。”
“再见!”再深的闺蜜情也要败给露宿街头,四个小女生毫不犹豫地挥手告别,踏上回家的旅途。
马秋霜的家在粤赣交界的山岭中,祖辈都是逃难到此的山民,民风都极其彪悍,战乱困难时期青壮年大多参军牺牲,只留下老弱妇孺守着村子。
一趟火车,再转公交,在路口下车后,马秋霜看到的是开着三轮车早早等着阿妈。
日落西山,红霞飞散,月亮悄悄挂上夜空,繁星闪烁,仿佛为赶路的人儿照亮归家的路。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拔营归......”母女俩唱着歌儿回到家。
刚进家门,乐小曼便钻进厨房,昏黄的灯光下,她穿着围裙两只手飞快扇起,像只蝴蝶一样在灶台间忙碌今天的晚餐。
“洗洗手,准备吃饭,今天吃禾花鱼哦。”
马秋霜所在的雁化岭在山岭上,深山老林,山上大片连绵的竹海和森林,村子民房背靠山岭而建,屋前一块长方形平地晒谷,再向前伸出一层竹晒台,就为了把更平缓的土地省下来种粮食,但村里依然没有多少耕地,现而今年轻人都下羊城深城打工赚钱,只剩下老弱妇孺留守村子,山上的地都着番薯玉米这些比较好打理的作物,只沿着河水在低缓处种些水稻添作一家人的口粮。
早年间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村里滥用农药,不仅赚不回钱不说,还污染了当地的水土,稻田往下的溪流中常见恶臭的死鱼死虾。
近几年,为了推行绿色经济和乡村振新,村干部便推行“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把秧苗插进稻田时,鱼苗也随之投进水田中。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宽,再把鸭苗放入。稻田为鱼和鸭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而鱼和鸭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从而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又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
一块稻田,获得稻、鱼、鸭三种收获,从经济角度看,无疑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这种模式使每亩地效益翻倍,减少粮食歉收风险,具有稳粮、绿色、提质、增收、增效等多方面优点,也可以减轻村民的耕作压力。
如今,被破坏的生态渐渐恢复起来,田间地头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6月正是早稻收获时节,稻米洁白无瑕,米香四溢;禾花鱼刺少肉多,肉质细嫩;土鸭肉质结实,口感清甜。
乐小曼在鱼的表面横切几刀,放半勺盐,给鱼来个马杀鸡。鱼腌制期间,把姜切片,鱼腌制入味后,倒入2勺蒸鱼豉油,用手涂抹均匀。把切好的部分姜片放入盘子底部,剩余的姜片放在鱼肉上。在鱼表面淋上2-3勺茶油,上蒸锅,水开后蒸12-15分钟。鱼蒸熟后,撒上一点葱花,就好啦。
精巧的手艺、精心的烹饪,加上禾花鱼本身的鲜嫩口感,马秋霜吃得停不下来,满怀热泪地跟阿妈说:“阿妈,你做的饭世界第一棒!”
“哈哈,就你嘴甜!”听到闺女的赞美,乐小曼忍不住笑出声,美美地给女儿倒了一碗豆腐鱼汤,说:“好吃就多吃点,乖女读书辛苦了,都瘦了。”
乐小曼嫁给马秋霜的阿爸没几年,他就得了癌症走了,只留下家徒四壁的老房子、房前三分水田、屋后半座山给乐小曼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所幸客家女子刻苦耐劳,乐小曼也是坚毅的性子,农闲时给人家装修做木工,上山采山货、做竹编农具到集市上卖。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秋霜也懂事,节假日帮村里的老人卖山货到县里赚差价,最近也尝试直播卖货,但收效甚微。山里的山货能卖一笔钱,在校勤工俭学能挣一些伙食费。
就这样,母女俩相依为命、磕磕绊绊就过了二十几年。
吃过晚饭,马秋露抢先收拾碗筷,问乐小曼:“阿妈,明天有什么事要做吗?”
乐小曼一边编鸭笼一边跟女儿聊天:“明天是赶集日,我们要早点占个好位置卖山货。”